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本身,即是一种反抗

作者/慧超

(一)

“新年会更好”,自然是一种假寐式的自欺欺人。

日历撕掉一页,公平正义不会从天而降;地球自转一圈,疾痼积弊不会被突然清除。

所以,新年刚刚开启便遭遇的种种荒诞,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山迁西县75岁的退休干部马树山对当地领导的相关举报,反遭迁西警方刑事拘留,随后被当地公检法多部门以“极速”批捕、送审、公诉、定罪……

虽然全网都在质疑当地法治,但该县的领导至少有一点可以放心,这件负面新闻,不会被葱省电视台报道和批评。毕竟人家台长公开发言表示:


“(我们台)从来不做跨省的舆论监督,我们从来不看别人的笑话,我们从来不转播任何灰色地带的东西,我们只转发正能量。”

面对舆论的嘲讽,台长大人肯定会感到很委屈,毕竟,他只是把很多兄弟单位私底下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一不小心给说了出来。

其实大家都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19日南阳一场大火,夺走了13名小学生的生命,网友们不是也惊诧地发现,20日整整一天,当地官媒微博一天更新了30多条,可没有一个字是关于此次灾难的报道。

说起来,有些网民真是惹人厌,我就看到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对比统计,同样是灾难报道——

2023年2月发生在美国小镇的货运列车脱轨,致火灾及有毒物质泄漏事故,该官微在两周时间里连续发了14条相关微博,大加批判,真是为美国人民操碎了心。

很遗憾,并不清楚做此记录对比的是哪位网友,但我很钦佩他,这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态度,更重要的,它本身也是一种声音。

一种很洪亮的声音,来自普通人心底涌起的那份悠长共振。

它也提醒我,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人应该建立一份属于个体的私人记忆,并以此记忆,关照现实,理解社会,阐释历史。

个体的私人记忆,是对某种整齐划一的宏大叙事的执拗反抗——它既不趋从于集体记忆,又以某种微弱但显豁的姿态,解构看似威严的主流叙事。

它是一种分明笃定的态度,在高音喇叭嘹亮的声音中,在“都过去了,向前看吧”的温柔循环下,它梗着脖子,面色平静地对那些试图对历史盖棺定论的人,平静地说了一句震耳欲聋的话:

“过不去。这一切我都记着呢,忘不掉!”

(二)

在时间不息的冲刷下,我们的记忆无时无刻不在“水土流失”,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我们所谓的记忆,其实并不可靠。

如果你有记日记的习惯,去翻翻自己几年前乃至几个月之前的日记,你会惊讶于自己在某年某月某天,竟然做了一件今天毫无印象的事情,竟然会因为今天毫无印象的一件事而发怒、悲伤。

读北大历史学教授罗新老师的《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书中罗新老师关于历史的思考,给我很大触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新老师写到:“遗忘塑造记忆,理解记忆的关键在于理解遗忘。”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相信所谓的“正统历史”,但实际上,很多所谓“正史”,不过是出于政治需要或皇帝喜恶而编纂、改写出来的。

这其中,不仅仅有大量的史料和事实被刻意忽略,遗忘,被记录下来的内容也充斥着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改编。

譬如,乾隆皇帝主持编修的《四库全书》,历时13年,36000余册,可谓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集大成之作。

但在编纂《四库全书》的同时,乾隆也主持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消灭记忆”运动。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就曾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有学者推算,在乾隆年间,仅这一场运动,就销毁图书13600多卷,焚书总数达15万册,很多书都是异常宝贵的珍本、孤本。

乾隆还对明代档案进行了系统销毁,有学者估计,有不少于1000万份的明代档案,全部被焚毁,留给今天的明代档案,仅有三千余件。

焚毁的,不仅仅是历史呈现的另一种可能,也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过去有非常丰富的可能,而不是如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呈现在某些叙述中的那样单一和绝对。”

(三)

感谢那些冲到一线采访的记者,也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个体记录者。

个体记忆所构成的“私人史”,是主流叙事的重要补充,尤其是那些聚焦于个体命运和心理深度的文字,非常打动人。

这些记录完整、立体地记下了身处历史漩涡中的普通人,那一张又一张“表情独特的脸庞”。

没有他们的记录和书写,那些或温暖、或愤懑、或刺痛的故事就会被轻飘飘地掩埋在整齐划一的通稿中。

其实,我一直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

这些记录所呈现的哀恸、无力和残酷,不是所谓的“负能量”,更谈不上“抹黑”和“攻击”。

它们和主流舆论所宣导的感动、温暖、奉献一样,是完整叙事的有机体,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记忆”。

不应该抱着“负能量”的态度,去排斥这同样真实的“另一面”。

(四)

历史同当下的现实一样,拥有着近乎无限的丰富可能与细节。

在宏大叙事下,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一场“埋葬”许多普通人的灾难,往往只被简化成一组模糊的死亡数字。

99.99%的人,在一场所谓的历史悲剧中,连名字都不会留下,他们所承受的苦难和嘶哑的哀嚎,只是被一段高度概括的话提炼、总结,成为孩子们需要背诵的“知识点”而已。

我们应该记住那些感动的、温暖的、善良的、闪光的瞬间,正是这些人世间珍贵的经历塑造了你我的样子,正是这些萤烛之光在黑暗的寒夜里,为踉跄的我们指引方向,驱散凛冽。

同样,我们也应该记住那些冷漠的、愤怒的、残酷的、荒谬的事情,正是这些记忆中的刺痛寒冷让我们抱得更紧,正是这些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为无知傲慢的我们吹响哨子,高擎火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这句话曾随着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去,震撼了无数人。

可是,我们这些懦弱且脆弱的小人物,何以为继呢?

我想说的是,就让我们分别记住这一切吧。

因为选择铭记,也是一种反抗。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