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叫树光

通常在相似相续的日子,

或平淡无奇的时辰,

想见树的汁液向上生长,

而根的部落,和光明融成一片。

我倾听自己的世界,一段宇宙,一段生命。

我发现类似光的音乐,就是我的部分,

或全部。

个展

2022年 「显像的绽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 厦门

2022年 「万物生」 树光美术馆 / 福州

2021年 「见无所见」 苏州本色美术馆 / 苏州

2019年 「舞台」 树光空间 / 福州

2018年 「面孔」 人生影像空间 / 福州

2018年 「研几」 壹若美学空间 / 福州

2017年 「无名的能量」 乌普萨拉203美术馆 / 瑞典

2017年 「澄影」 ANAF空间 / 福州

2016年 「艺术重构生活」 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学院 / 福州

2016年 「流动的色块」 JC时尚空间 / 福州

2015年 「见所未见」 品SALON艺术空间 / 福州

树光的童年在山里。

他会在冬天的夜里抱一床棉被躲进梯田的稻草屋,半夜被冻醒就出来看看月亮,烧一堆火再扔几个芋头和地瓜;初中上晚自习的夜晚,山上下霜,那条有庙有松树被人形容成“有鬼”的山路被月亮的清辉洒满,后来他知道这个叫“明月松间照”。

十六七岁离开山林,大概是二十多年后,树光又回到了山里。

“这就是我未来三十年

要定居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树光决定住进了山里

那是2023年的2月的最后一天,树光签下福州郊区桂湖一个占地一千多平、三层高的民宅,准备把自己的美术馆和民宿搬进山里。

在签下合同的前一两个月,他每天都风雨无阻地进山,晴天看日出看晚霞看星星,雨天看雨落看树林。

“太喜欢了,每一天都很喜欢这里。”他甚至在大年初一那天,从永泰把父亲带来桂湖山里,带父亲看他选中的房子:“这就是我未来三十年要定居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复进山,直到爱上山里的每一棵树

反复确认两个月后,他不顾瘪瘪的钱包和家人的反对,头也不回地租下了这里。

这让我想起来十多年前经济窘迫的张树光在街头买下的8000多张原版CD,一般人很难会在同样的境地里做同样的选择,但这样的事在树光四十来年的人生里不断重演:

离开自己熟悉的社交圈、辍学学摄影、一个人跑到杭州西湖泛舟、放弃稳定的工作和成熟的拍摄风格、穷得没有落脚之地时给艺术家拍摄肖像……树光的行为逻辑像个不负责任的行吟诗人,他的脑子像安了个雷达见着喜欢的事物喜欢的人就开始发散思维自行创造未来,“我的现实,很多时候就是一念过不去”,说完这句话后不到一周他又补了下半句,“也是一念就过去了。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山以后,树光的摄影创作离不开树

冥冥之中回到了他的姓名起源

你看他的善变程度可以比拟山里的风,什么“定居30年”,我一个字都不相信——哪天他一念过去了,一准就下山谁也拦不住!什么是“过得去的”什么是“过不了的”,他心里自有一杆秤,谁也管不住。

但树光进山是板上钉钉的事。2023年春末夏初,忙完香港和北京的工作事务后,他开始装修这栋山里的房子。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旧窗子都拆了,然后装上大片大片的玻璃窗,把四周的山景放进来。

在山里,

重新与童年记忆建立连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树光美术馆之 窗

树光放进来的不仅仅是“景”。

在最近几年的交流中,树光频繁说起他的故乡和童年。

他的童年记忆里,爷爷是写毛笔字的,常常用毛笔写下诸如“花生2斤”的字条,而后派树光凭字条到便利店取货物;奶奶特别爱干净,春节还会用窗花装扮屋子;母亲会走很远的路去集市带“冰鱼”回来哄他,长大后他才知道,童年记忆里的冰鱼原来就是冰冻的秋刀鱼;他的童年记忆里,还有一个用颜体字写板书的教书先生,给懵懵懂懂的树光讲“十年生死两茫茫”,恐怕先生也不曾想过,这句诗会在幼年树光的心里生根了,一记就是一辈子。

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八十年代,这些人都成了他脑海中“闪闪发光”的人,他的童年因此“很幸福,很圆满”,并滋养了他整个人生。

在这个有山有水的半隐于市的村子里,他想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不用一见面就谈500万的项目但可以随时随地蹭个午饭;不再是一百张一样的脸而是相约挖兰花或者到村尾听老故事的惬意。与其说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不如说“回到”一种童年的生活方式中,与“自然重新建立关系”,与童年的村庄生活接轨。

他放进来的是景,更是童年的根系。

打上“桂湖新村民”的标签后,树光开始占领附近的小山头。兴致起来就到山里转转,遛狗或者毫无目的地行走。他会带个相机,躺着拍、跳着拍、毫无章法地拍。他热衷于这种莫名其妙的出门,然后莫名其妙地按下快门,因为毫无安排的行程和拍摄意味着下一次也将毫无从前的迹象可循。看见什么都是自然和时间的馈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树光美术馆之 光

在这样的前提下,树光的摄影表达也变得“莫名其妙”:

层层叠叠的绿和黄,杂乱无章的线与面,一片叶子的新生与死亡,金色和红色缠绕在一起,生命纠缠在枯萎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树光作品:「如风过树」系列

进山后的树光内敛了很多,换作从前讲到激动处一定会加几个不文雅的语气助词,但现在他学会点到为止,尽管内心依然偏激。他一边把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一股脑的放在画面中推给你,眼中熠熠有光,一边又告诉你:“事实上我看不上我这些东西”。艺术如果不能给人影响,那他算什么艺术?他质疑所有艺术品,也质疑自己的作品。或许这种质疑,才让他不断在作品里焕发新的生机。

从冬天开始发现这里,到另一个冬天的到来,树光已经在山里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春夏秋冬,“我才发现有的植物冬天才会变绿”,他说这话时流露的情绪,就像童年没有玩完的山野游戏在二十多年后重新被开启。

每一棵树

都可以像风一样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树光说,想去拜会山里的每一棵树

但“绿色就一定代表希望?它们其实并不需要我们去理解它的生死”,山中自有神明。

从前在山里,父亲砍个树都要烧香祈祷,树光那时候不明白“神”是什么,住进山里后他明白了:神是庄子说的“不知夜半有大力者负之而走”,神是变化,在变化中呈现生命力。

他在一组作品里诠释了这种“神性”:微暖的墨色调,一束阳光从云间穿行而至落在地表像云朵一样的肌理中。那块肌理可能是云朵倒映在水里,也有可能是大片大片的叶子在风中的残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树光作品:「如风过树」系列

他在最近几年的创作中一直延续着这种似是而非的东方意境。但同时,他在诗化画面的过程中又很有支撑力。有时候是隐隐绰绰的树干,有时候是犹如一行白鹭的小亮点,有时候是化成金光的晨光或者晚霞。他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游离,甚至丢掉了摄影师的“标准”和“参数”,他把这种状态比拟成《聊斋》里女鬼窗墙而过,“她根本没有墙的概念,佛学里叫’无境唯识,一切不住’。”

我脱口问他:你想当那个“鬼”?

他回我:对。

我们给世界做了个定义,就好比“艺术家”的自圆其说,谁又比谁聪明?树光说他上山不是解决生存也不是为了创作,他想在山里解决“脑子的问题”。给山房取名“浮云”,他说是脱口而出的名字,因为经常睁开眼睛就是云,这也跟他“如梦幻泡影”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我想他说说的脑子的问题或许终极答案就在这两个字里。但解决问题并非仅是看透,更要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树光作品:「如风过树」系列

他做不到,所以往往作品呈现一种看似洒脱和无羁,实际隐藏对很多状态的求而不得。我想,这是他作品的层次感和想象力的根源。

我曾经这样形容树光:他像风一样不可捉摸却喜欢拍无法行走的树,但他镜头下每一棵树都可以像风一样疾行。但风一定自由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里的精灵和晚霞

聊天的工夫,灰猫憨山从吧台掠过走进走廊,我们沿着走廊拐角上楼,像镜子一样躺在山林中的水库、枝桠简洁的松树、水库边上一条进山的羊肠小道……这些树光放进来的景一点点陪伴我们走到顶层,走向露台的那一瞬间,大片晚霞笼罩在房顶,在有限的时间里它们一点点褪去,最后仅剩一点红尖儿落在山头。

晚霞会消失,但别怕,山上的夜晚还有星星。

撰文|郑三观

摄影|树光、三观

编辑|程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树光美术馆

Shuguang Art Museum

观展预约

预约微信:qingben_2011

地址 | Address

福建·福州·桂湖·加良山·浮云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