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脚下的路,始于原生家庭。好的父母,不要局限于将孩子养大,更要学会带他们走向更远的路。

——萨姐

作者:暖心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经过30年的研究成果发现:

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是天赋,不是勤奋程度,而是思维模式。

孩子也是如此。

即使父母能给予孩子优越的条件,无忧的环境,温馨的家庭,也敌不过一个“好思维”的孩子。

就如稻盛和夫所说:不论热情和能力分值有多高,如果思维方式为负数,人生都不会有好结果。

好的思维成就他的一生,坏思维摧毁他的一生。

因此,父母千万别养成孩子的这几种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消极思维”

让孩子变得自卑、懦弱

有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个16岁的女孩,原本成绩优异,性格开朗。

但是,自从她考入了一所重点高中之后,因为无法适应环境,性格变得非常内向自卑,有严重的“自我否定情结”。

她经常哭着说:“我不行了,脑子什么都记不住了,怎么办啊”。

她觉得别人都不喜欢自己,整天闷闷不乐,还经常抱怨“这些人很难相处,不如以前的同学”。

那个时候,妈妈只当是她压力太大,可是后来重视起来时,女孩已经发展成了中度抑郁症。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精神上摧毁一个人的最有效方式是让其自我否定。

是啊,当孩子不断地进行自我怀疑、自我厌弃时,是陷入了消极的思维里。

所以,总喜欢说“我不行”、“我不敢”,遇事还总喜欢逃避。

如果这时候父母还总是打击、贬低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向“问题孩子”靠近,轻则自卑敏感,重则患上抑郁症。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书中说: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而形成一种‘反自我’的内在声音,让孩子变得自我攻击。”

说到底,消极的孩子大部分是由父母造成的。

被父母经常“讨厌”的孩子,也会“讨厌自己”。

邻居家有个男孩子,性格内向,见到熟人都会畏畏缩缩,因为成绩不太好,经常被批评。

妈妈经常说:你能不能跟成绩好的学一学,不然脑子会越来越笨。

没想到,这些话让男孩越来越自卑,甚至别人一说他,他就开始自我厌弃。

他总是用“反正我是最笨的”这样的话来反驳父母。

后来一次聚会,朋友提醒妈妈“不要总打击孩子,不然他会很敏感”。

于是,这位妈妈开始试着鼓励她的孩子。

比如:很不错,今天比昨天做得好多了。

慢慢地,父母开始“正向看见孩子”让原本很差劲的男孩,慢慢变得优秀了起来。

孩子从2岁开始,就会通过言行举止观察父母的反应,喜欢看父母表扬自己,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目光和笑容都会让他信心倍增。

父母就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该鼓励的时候,绝对不要批评。

养孩子,就要“养出自信”,让他眼里永远带着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爱占便宜思维”

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有这样一则新闻。

大学硕士研究生姚某,毕业后进入南京工作,听闻杭州有人才补贴政策,硕士可获3万元补贴。

他为了贪那点补贴,便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钻空子,把社保缴纳名额转移到了杭州分公司,然后在网上申请了3万元的人才补贴。

他还用同样的方式帮助了很多人获取利益。

后来,事情被发现,他被判以诈骗罪而获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道:“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一个优秀的人被“利益”裹挟,最终摧毁自己。

教育孩子,千万别养出他爱占便宜的思维。

因为这样的孩子,他的目光短浅,总喜欢用“心机”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最后让他变得自私自利。

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妈妈会因为多拿一点米和邻居大打出手,后来我大一点的时候,也学会了占便宜,把邻居家的水壶拿去变卖换了钱。

后来,邻居生病从医院回来,虚弱地扶着门槛问我“看见烧水壶了吗?”

我看着她虚弱的身体,说了一句“没看见”。后来想起来,觉得自己那一刻真的好自私。

爱占便宜的孩子,可能得到的是一个物质满足,但是他失去的却是眼界、思维和格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说过:

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事方式,并将此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爱占便宜的孩子,源自于父母格局的建立。

如果父母目光短浅,总爱贪图小便宜,会用“小气”去毁掉孩子的“大气”。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世界上哪有不付出努力就白白得来的便宜,你以为得到的是便宜,其实是失去另外的东西所获取的。

建议所有父母,不要把“蝇头小利”的思维带给孩子,

养孩子,请把孩子的格局养得大一点,孩子未来路才更宽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攀比思维

让孩子内心更脆弱

一位读者有这样的烦恼。

女儿最近一周情绪都非常低落,回家饭也不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狂刷题。

她已经和女儿沟通了几次,她都不肯说什么。

直到开家长会后,女儿抱着她崩溃大哭: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比不过他们?

他们平时还会抄作业,可是每一次都比我考得好,连老师都要夸他们,我为什么这么差劲?

这位读者说,女儿已经不是第一次情绪崩溃了。

孩子平时自尊心特别强,之前因为一个同班的男同学成绩超过了她,她一瞬间觉得被比了下去。

女儿说:“我觉得我在他面前都不敢说话,生怕他看不起我。”

后来,她给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她整夜整夜地失眠,还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俗话说:越比越差劲。

一个深度攀比思维的孩子,会慢慢迷失自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经提出社会比较理论:

人在对自己的观念和能力进行评价时,在缺少客观评判标准的情况下,会通过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此来评价自己的观念和能力。

简单来说:比较,是一个寻找自我与肯定自我的过程,更是一种通过“贬低”别人找回自己尊严的方式。

此时孩子存在三种心理状态:

争强好胜,博得好感;
贬低他人,找回自我;
嫉妒心理,不想认输。

但是,攀比背后的“反噬”能力,真的会摧毁孩子。

比如:

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就觉得自己特别差劲,一旦比不过别人,内心就会大受打击。

孩子越爱和别人比,内心越脆弱。

从心理学上来说:爱攀比的孩子都有一个自卑心理,价值观严重不足,所以他们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肯定与满足。

这样的孩子渴望肯定与价值。

建议所有的父母都要及时去肯定与鼓励孩子,少用“别人家孩子”来打击孩子。

被看见的孩子,才会有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

让孩子没有责任感

女孩小雪从小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但是为人却有点高傲。

学校有团体活动,她总是充当领导者,但又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她经常和同学闹矛盾。

有同学问她题目,她也总是嘲讽:

“这多简单啊!这样你都不会,我来教你吧!”
“你这个单词发音太搞笑了!”

因为她是英语课代表,在催交作业时,总是抱怨补作业的同学浪费她的时间。

在评选“优秀班干部”时,老师也因为她没有责任感而批评她。

因此,她在学校也非常不受待见。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非常“自我”,那他就会非常高傲、不仅看不起人、也不接受别人的批评。

有人说过:被父母过度溺爱的孩子,在家里习惯了事事被满足,总是把自己的意见看得很重要,而不愿意轻易去接纳别人。

就像小雪,因为成绩好家里人对她特别溺爱,基本上什么都要去满足她,所以她身上带着优越感,总觉得别人都该围着自己转。

不愿接纳别人的孩子,最终也不会被别人接纳。

钱志亮教授说过:

“当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在这个家庭里唯他独尊,他的要求,父母要满足,父母的要求,他学会了抗拒。
被父母当成“中心”的孩子,最终会失去责任感与凝聚感。
时间久了,他就只在乎自己想要的,自私冷漠不自知。”

教育不是一味满足和纵容,有时候适度地“获取”能让孩子更有责任感。

李玫瑾教授讲了一个“强迫分享”的例子。

女儿想吃橘子,她剥完橘子以后没拿给她,而是让她分给屋里的每一个人。

女儿很不情愿地将橘子分给了爷爷、奶奶,姑姑、爸爸。

当时大家都在夸女儿大方,到了女儿手里有最后一瓣橘子时,女儿却想也没想地将橘子给了她。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却可以惊醒所有父母:不能什么事都以孩子为中心,要学着让孩子去牺牲,才会不让他目中无人。

作为父母,别爱得太满,别太无私。

养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敬畏父母、敬畏身边的人,而不是眼里只有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有人这样说过:

孩子脚下的路,始于原生家庭。

决定孩子眼界、格局与思维的重要影响人是父母。

父母的思维与格局,就是孩子未来的路。

如果孩子总说自己“不行”时,父母要告诉他:现在不行不代表永远,你要学会用时间去衡量自己。

把孩子的心态拉得更远,他走得更“远”。

如果孩子总缺乏自信,父母要告诉他:不要因为一件事低看自己,你其实也很优秀。

给予孩子价值感,他想的问题一定会更“深”。

如果孩子总说出“不喜欢”时,父母就为他划分责任与义务。

请打开孩子的格局,让他的人生更“高级”。

好的父母,不要局限于将孩子养大,而要学会带他们走向更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