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话有时候想想也对。

胡宗南自西安事变后,趁着老蒋收拾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机会,率领嫡系军进驻关中,从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关中土皇帝”。

他的部队也很快膨胀到了二十余万。

这段时间,胡宗南大军的主要作用是监视陕北。

解放战争期间,当蒋介石发动全面进攻时,胡宗南大军因为偏居一隅,没打过几仗,几乎是打酱油的角色,他一会在晋西南地区被陈赓摩擦,一会又忙着将手伸到山西、河北抢地盘。

这位私心极重的高级军事将领,选择像臭山药蛋一样彻底烂在陕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调整全面进攻战略的目的也很简单,因在河北、华东地区的作战失利,加上要守着交通大动脉,导致在前线作战的机动兵力越来越少。他只能被动的选择减少全国战场上的作战地域,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

不过,据郭汝瑰后来回忆:

“有人说,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破产以后,他便从中吸取了教训。于是,集中兵力于山东和陕甘宁边区实行钳形的重点进攻。

情况并非如此,据我所知,蒋介石进攻陕甘宁边区蓄谋已久。...

但他不懂得开辟新战场,实际是分散兵力,有碍重点形成的道理。

蒋介石本人在战略上就根本还未着眼到重点进攻,更未想到钳形攻势。他进攻陕甘宁边区,初意也只是想压迫解放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以便转用兵力,但兵力转用何处也并无定见。

至于重点进攻山东,那是以后才决定的。即使到那时,他也未着眼到钳形攻势。”

郭汝瑰的这番话可以说是非常非常杀人诛心,甚至嘲讽蒋介石连制定重点进攻战略的智商都没有。

既然重点进攻的战略是那些国军高级参谋所制定,那说明大家还是智商超前,过早想到了胡宗南在陕北的二十万大军可以调度。

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地方。

关键是,胡宗南二十万大军的调度,选择在了陕北。这招绝对属于臭棋中的臭棋,古代人们讲一块地方的战略价值,无非是经济(其实就是财政)而已。

从来没有说因为这块地方的政治特性比较重要,所以我要进攻它。

而进攻陕北的行动就那样定了下来。最初的进攻,陕北地区甚至兵力还未完成统一整编,还是在匆忙中成立了西北野战兵团,后来又由彭德怀老总临阵挂帅,整编了仅有两万数额的野战军开始了这场对抗游戏。

从1947年3月到8月,胡宗南的二十余万大军被牵制在陕北,进不得,退不得。甚至还窝窝囊囊的被反打回了关中。

而这段时间里,刘邓大军迅速南下,跃进大别山;东北战场的我军兵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坐拥七十余万的超级大兵团。

用二十万大军去追着两万大军打,最后还得不偿失,拿下了一个没有任何经济作用的沟壑山区。胡宗南不仅补给无法供给,甚至还要靠自己的私人关系向后方要补给,就连征兵也需要到处抓抢。甚至还要向蒋介石借兵。

这种操作,这种结局,我估计蒋介石是完全想不到的。

我们试想,这二十万的大军借调到全国战场中的任何一个战场,都要比拿下一个啥也没有的陕北划算的多。

蒋介石重点进攻最具有战略价值的山东,华东野战军的老地盘山东被打穿,后勤补给基地胶东也被范汉杰砸了一个稀巴烂,华东野战军迅速疲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粟大军还得靠着刘邓大军原来的战略要地休整。

胡宗南的大军即便调一半到山东,抽调另一半到东北,都要比杵在陕北山区转圈子划算。

东北战场也一样。1947年的东北战场,那绝对也算得上是顺风局,整个东北民主联军被杜聿明压着打,几乎是没有什么还手余地的。即便是后来的东北民主联军有反抗的能力,那也是处于相对对峙阶段。

在解放战争开始前,胡宗南在关中的二十万大军被蒋介石视为重要的战略机动部队。也就是说,蒋介石是希望这股力量可以投入到一个相对合适的战场中的。

有钱有人的山东战场和更有钱更有人的东北战场,毫无疑问都是投入机动部队的最佳选择。

谁曾想,他所选择的合适战场,竟然是一无所有的陕北。

蒋介石和胡宗南就那样固执的结束了自己的一切。蒋介石结束了自己的半世英名,胡宗南也悲情的结束了自己“关中土皇帝”的辉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