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转世重生了吗?

-我觉得没有。

——《怪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丨旧故麻袋

听闻《怪物》剧情犀利是在2023年年中,那会正值端午档,《消失的她》热度和口碑如日中天,我也沉浸其中。某天与朋友聊起,亲测无雷,推荐去看,结果朋友兴致不高,称自己在等是枝裕和的新作片源,好奇问起,他倒是来了兴致,与我科普起了《怪物》这部电影。

朋友爱惨了是枝裕和,只要是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朋友都会兴致盎然等第一手片源,“熟肉”没有便刷“生肉”版本,待有了“熟肉”,就再刷一遍,乐此不疲,这次也不例外,甚至比此前更为兴奋,因为这次的作品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

我继续追问“哪里不一样”,他却没了答案,只是寥寥说了句:到时候看了就知道了。真是,吊足了我的胃口。

之后我也开始等,开始盼,看着《怪物》先后提名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英国独立电影“最佳外国独立电影”,更确定了这是部必追不可的作品。

所以毫无意外,《怪物》成了我2024年刷的第一部新电影。

《怪物》是一部包裹着“童话”外衣的成人电影,老陈看完电影甚是难受,不知是台词翻译不当,还是我之前给的预热先入为主,他无法接受两个男孩子只是要好而已,为何一定被盖以“同性”色彩,他表示小孩子搂搂抱抱再正常不过了,为何一定要如此偏颇的给予标签。

这或许是很多普通观众的想法,因为导演给的线索和寓意太隐秘了,点到为止,其余的都交给观众去探讨,包括结尾的处理,两个孩子是在台风之夜遇难了,还是只是钻过暴风雨迎来了晴天,需要看观众自己如何理解,愿意相信童话,还是相信世间的残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说回来,我对这部电影出如此关注,虽说是被朋友给吊起了胃口,但更多的还是出于私心,强大的阵容卡司,让我不关注都难啊!

是枝裕和导演,坂元裕二编剧,安藤樱、瑛太主演,坂本龙一配乐遗作。BUFF叠满了,是摆明了会爆火的电影,俗称:影界“显眼包”!

看完电影你会发现,《怪物》这部作品虽是是枝裕和导演的,可事实上又不那么“是枝裕和”,它和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无论是《海街日记》还是《如父如子》亦或是《步履不停》、《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都是风格鲜明的细腻写实风,他擅长用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去诠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问题,到最后揭露当下社会的问题,令人印象深刻。

但《怪物》却从一开始就向你展示了一个“他人即地狱”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被规训的,是被模式化的,一旦发现群体中有某些个体与众不同,群体便会出现“攻击性”,用强烈且强硬的态度去粉饰一切的问题。

电影从大火焚烧开始,到台风暴雨结束,用三段不同的视角,带领观众去感受一场人性的暴风雨。不同视角下,每个人看待事情的片面,导致了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到底谁才是“怪物”?谁才是那个“猪脑子”?到真相揭晓的那一刻,有痛彻心扉的彻骨之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的设计有些取巧,没有边界感的母亲、窒息的单亲家庭、暴露在阳光下的校园霸凌、敷衍了事的学校校长、少年无知的发泄酿成大祸、老师无法自证清白只能走向死亡边缘……每个点都精准踩在了社会问题的G点上,单拎出来,都是热议话题。

男孩麦野凑和妈妈早织相依为命,父亲的去世给这个家蒙上了一丝阴郁,母亲尽自己所能抚养凑长大,却控制欲极强,总爱在孩子面前唠叨,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兑现对亡夫的承诺,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作为母亲,她展现出了优秀的一面,不会在孩子面前大小声,即便知道孩子在学校遇事了,也没有大吼大闹,而是心平气和与孩子交流,情绪非常稳定。

可她也会有东亚父母普遍的共性,希望孩子可以像平凡普通的大众一样娶妻生子,过上平凡普通的日子……却从未问孩子这些是不是他想要的,她的关心是不是他能承受的。

后来,母亲得知孩子的异常表现是源于在学校被老师体罚,她怒气冲冲前往学校讨要说法,却被校长和校内管事们敷衍了事,母亲开始崩溃。

当事老师面对家长的质问毫不在意,一边假惺惺擦眼泪,一边往嘴里塞糖,最后还质疑单亲妈妈喜欢挑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织以为麦野在学校被霸凌,被老师体罚是事情的真相,可真相在老师这里却又是另一个版本。

在老师眼里,麦野才是那个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学校想敷衍了事是为了保护这个孩子,只是面对早织一而再再而三的纠缠忍无可忍,说出了他所谓的事实:你儿子是个恶霸。

老师看来,真相是麦野欺负弱小,把同学的书扔的满地都是,还虐猫。

他还看到凑和依里在教室中扭打在一起,凑故意将依里关在厕所里。

但这些看到的就是事情的真相吗?

因单亲妈妈早织的闹腾,保利老师的生活也变成了一团乱麻。

在家长和其他老师眼里,他品行不端,他体罚学生,辱骂学生,为了学校的声誉,只好引咎辞职。

可事后,老师辱骂学生“猪脑子”的事情传开,媒体开始追踪报道,批的保利老师体无完肤,辞职后的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件事,女朋友也离他而去,生活变得一团糟,彻底社会性死亡。

他来到学校,找到凑,想让凑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结果凑在慌乱中摔下楼梯,同学们见状,先入为主的认为是保利老师推凑下楼梯,这下更洗不清了,只好慢慢走向死亡边缘。

谁才是“怪物”?看完电影不难发现,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别人眼里的“怪物”。

单亲妈妈早织是“怪物”。

丈夫去世,她活在巨大的阴影里,用虚伪的大度强撑着生活。对儿子控制欲极强,甚至会在儿子洗澡时,毫无分寸地突然开门。

她对儿子所有的关心,都源自于生活中缺乏安全感的依赖。

保利老师是“怪物”。

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无法拥有正常的情绪表达,因女朋友曾在酒吧工作,他也一直饱受非议,生活两点一线,有些无趣,用给小说抠错别字写信给出版社来找存在感和满足感。

校长是“怪物”。

外界都称校长的孙女过世,是她的丈夫在倒车时不小心撞到的,但事实上,真正害死自己孙女是校长自己,开车的是她,撞死孙女的也是她。

看上去慈母善目,实际上却内心阴暗,在超市里看到玩耍奔跑的孩子会故意伸出脚绊倒对方。

星川赖的父亲是“怪物”。

他将儿子不同于常人的性取向视为一种病,在老师来家访时,吐槽儿子是“猪脑子”,不听话就动辄打骂。

对于麦野凑和星川赖来说,或许自己才是“怪物”。

因为自己身上的“不同”,因为自己情感的“不同”,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

可当真相铺展开来,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场巨大的谎言。

在他人眼里,人人都是“怪物”,所以这并不是一部探究谁是“怪物”的电影,而是一部探究为什么人人是他人眼里“怪物”的电影。“怪物”已不单指某个人,而是指这个趋同化的社会,惯性思维下的体制。

最后从孩子的视角看出去,这无非是一个寻找“自我存在”的认同感。他们眼里,世界是五彩斑斓,充满多种可能性的,抛开同性议题,活在社会规训下的东亚青少年是痛苦,痛苦的成长。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桥段,是校长听到麦野凑说“对不起,我说谎了”之后,告诉他“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权利”,还教麦野凑用吹长号的声音来释放内心,引导麦野凑诚实面对自我。

这部分恰恰是和电影主题无关的,却是最让人感慨的,只有这样不只是用“好听”来定义的声音,才是真实的世界,才是没有束缚的全新世界,用尽全力吹响的长号,声音突兀且冗长,但你无法说它与这个世界不和谐,它响即它存在。

电影最后,台风夜的呼啸狂风,将所有人的命运都刮到了一起,两个孩子的出走,幡然醒悟的老师,用雨水洗刷罪孽的校长,还有为了寻找孩子歇斯底里的单亲妈妈。

结尾处,阳光亮得刺眼,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他们无非是想去往一个不会被外人看做是“怪物”的世界。

至于生死,在这一刻已经成了没有必要探讨的议题,我们只希望,看着两个孩子,在阳光下,肆无忌惮的奔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