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总是落后的人

我的朋友小筱,一直以来特别焦虑。

在朋友眼里,小筱工作安稳,文采又好,是位特别优秀的女性。

但在小筱看来,自己就是一个大写的失败者。

因为性格比较单纯,小筱不擅长处理复杂的职场关系,只知道埋头苦干。

所以她在一家国企待了八年,老板都没怎么注意到她。

跟她同期进公司的同事基本都升职了,她还一直待在原岗位干同样的工作,工资也没怎么涨过。

另外,因为年轻时重视学业,毕业后又一心忙工作,加上不愿意将就,所以她一直都是单身。

原本,小筱对找对象这件事并不上心,但过了30岁后,来自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

不仅老母亲三天两头就打电话来催婚,威胁她“再不结婚就和你断绝关系”;

节假日回家,亲戚也指指点点,说她“眼光高,所以成了大龄剩女”;

再加上身边朋友大都成了家,基本都围着家庭转,平日她想社交时,渐渐找不到同伴了。

世俗眼光的审视,以及落后于同辈的孤独感,让小筱开始感到不安:

一转眼我就30多岁了,
没房没车没钱没结婚,在职场也混不灵;
比起别人,我是不是真的混得很差劲啊!

放眼四周,很多人都经历着这样的困境——

随着年龄渐增,自己依旧一事无成,永远比不上同龄人;

想努力追赶,但始终追不上,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中:

当境况一直无法好转,甚至开始自我厌弃,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焦虑背后,是被「社会时钟」困住了

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纽加藤曾提出一个概念叫「社会时钟」

指的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人的一生根据时间顺序安排好,我们要按照这个时间表来度过各个人生阶段。

通俗来讲,就是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情。

所以,在社会标准下,我们就像被困在一个时钟里,要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目标——

18岁,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

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好工作;

30岁前,该考虑结婚生子了……

一旦在某个阶段偏离了时钟,身边就会出现各种评判的声音。而这,也是小筱感到焦虑的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社会时钟」指向外界的期待和成功的方向。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按部就班地生活,被父母、学校、传统习俗教导着,被社会的期待推着往前走。

而如果没有完成应该做到的事,那就是辜负了社会的期待。

就像小筱,她工作一直没升职,三十多岁了没结婚。

这在世俗定义下,往往是一种不可取的、被否定的人生。

另一方面,来自同辈的压力,也让我们焦虑剧增。

读书时,是别人家优秀的孩子;

工作后,是身边升职加薪的同事;

结婚后,是早已买房买车的邻居或亲戚……

种种压力,让我们不得不遵循着「社会时钟」,一边不停地逼迫自己往前走,一边焦虑不已。

然而,如果循规蹈矩地按照「社会时钟」的节奏,顺风顺水地过上他人羡慕的人生,一切就圆满了吗?

小筱想起她的大学室友。

为了不落后别人,室友顺从了家里的安排——

毕业后,接受父母安排的好工作,与父母认为合适的相亲对象结了婚。

几年后一次同学聚会,这位室友坦言,自己过得并没想象中那么好。

而室友的经历,也让小筱开始思考:

换作是我,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对着条件很好自己却不爱的另一半,这条可望到头的路,或许只会剩下贫乏。

正如弗洛姆所言:

现代人误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越是遵循着「社会时钟」,我们越容易跟别人攀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会焦虑,还会丢失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曾经有一首很火的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从这个角度看,没有真正落后的人,所有人都是准时的,被命运安排得刚刚好。

因此,相较于要恪守「社会时钟」,真相或许是: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而在自己的时区里,人的「真实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武志红老师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他在高考填志愿时,像大部分人一样,选择了几个热门专业,但因为分数不够,最终被调剂到了心理学专业。

当时,他其实完全不了解这个专业。

但在看了几本心理书籍后,他发现这比那些热门专业要好玩多了,于是便决定全力以赴去学习。

而因为担心就业问题,班上的男生都去学计算机,学得一手编程好本事,女生去学英语,甚至考出了当年GRE世界最高分。

但对于武老师而言,即便那时虽然家里穷,他也没有多被就业问题所困扰,大二就决定了要做心理学家的决心。

毕业后,他也曾迷茫于做什么工作,但因为爱写东西,他想到了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

后来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向,成为了现在的他。

在讲自己的经历时,武志红老师曾说过一句话:

如果你内心有热爱,那可以尽量听从内心的感觉。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

在自己的时区里,尊重自己感觉,看到自己的「真实需求」,我们才可能跳出「社会时钟」的框架。

如果没看到这一点,只是按照「社会时钟」的标准去选择和自我评价,就会容易觉得自己落后他人,从而陷入内耗中。

而结合个人的「真实需求」去看待自己,我们就会发现:

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我们其实一点也没有走慢。

跳出时钟,回到自己的时区

人生并不只有一个模板,「社会时钟」里的标准答案,并非适合每个人。

因此,即便偏离了「社会时钟」,也并不是很糟糕的事。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回到自己的时区,以自己的感受去体验生活,找到真正想找寻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妨试试——

学会尊重自己的意愿,做顺应自己内心的努力。

就像后来的小筱,她决定不再安于做职场的loser。

内倾的她,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比起经营人际关系,她更擅长独自阅读、学习和思考。

当充分意识并接纳这一点以后,她慢慢变成了一个喜乐自足、内心充实的人。

并且,在新的一年,她还整合出了新的职业方向,决心辞职去做更适合自己的自媒体。

喜欢写作的她,变得有奔头、越来越好。

她说,人到30,终于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把人生交还到自己手上、不再被坳着走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或许,用最舒服的方式,过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当然,顺应内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自己的「内在坐标」。

在「社会时钟」里,很多人会依靠收入、感情状态、社会地位等作为「外在坐标」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他们总是把精力放在外界,盯着别人的进度,以此判断自己的位置,再决定是否需要奋起直追。

但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内在坐标」,他就不再需要和别人比较,而只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较。

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他人处在什么位置,自己都能不受影响,只做适合自身节奏的努力——

不因为同事升职加薪,就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行;

不因为别人都结婚了,就觉得自己也要抓紧找对象……

在自己的「内在坐标」中,带着慈悲悦纳自己,不急着赶路。

因为只有慢慢来,才能走得更快。

最后,试着去做一些「非必要」的事情。

在「社会时钟」的功利标准下,判断一件事是否有必要,在于它是否对实现目标有用。

然而,一味地追逐外界的目标,只会让人越来越工具化。

并且当完不成目标时,人也会变得累且内耗。

而跳出外在标准,活在自己的时区,试着去做一些「非必要」的事情,我们才会变得从容。

比如:

做手工、学画画;

种一些花花草草;

在下班路上赏花;

去森林大口呼吸……

这些事情,在「社会时钟」的定义下,或许是没用的、非必要的,它们不能帮我们取得世俗层面的成功。

但我们的生活,恰恰是由无数个「非必要」构成的。

世间本没有标准的活法,从心才能收获到真正的快乐。

只要是出于自己的喜欢,所谓「非必要」的事情,也一定会在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区里,添上别样的惊喜。

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从来都不是“走得慢”。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四季。

正如那句非常美丽的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我们总以为人间的春天已经过了,自己却还没绽放。

但其实,我们的春天,有自己的步伐。

它总会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