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潼关县林业局提供(资料图片)古树档案  潼关水坡巷古槐:豆科,槐属,生长在秦东镇南街村水坡巷。树龄257年,树高17米,胸径0.4米,胸围1.3米,冠幅约63平方米,当地人称“乾隆槐”,亦称“龙槐”。相传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巡视潼关,手植此树。古槐形态如同一条盘踞的龙,匍匐于巷道,遒劲蜿蜒,气势如虹。据村里老辈人讲,这棵古槐树身粗如牛肚,地下至少还有6米左右,现在露出地面的仅是一个树枝。  一个烙满历史印痕的古巷,一棵匍匐在古巷里的“歪脖子”古槐,吸引着记者在深冬时节走进潼关县秦东镇南街村。  狭窄幽深的巷子里,古色古香的民居,古朴厚重的城砖门楼,铺着鹅卵石的道路,还有石头堆砌的台阶和斑驳的墙面,仿佛一下子让人穿越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看向远处,一棵超级“歪脖子”古槐横亘在巷子中间,树下晒太阳的老人正聊着天,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一切是那么的幽静而美好。  水坡巷南依潼关古城南城墙,紧靠麒麟山,是潼关古城唯一被保存至今的街区。两条街道与河道之间形成“一河两街”的水街格局。  水坡巷夹在印台山和麒麟山之间的一段斜坡上,向南能望见山顶古烽火台,东靠麒麟山,南邻古城墙,西巷口早年正对着潼河。整个巷道呈V字型,全长大约1公里左右,东高西低,地面凹凸不平。每到夏秋暴雨时,东边高处的洪水倾泻而下,巷道中间被冲刷出一道深深的沟痕,整体走势像是一面大坡,故名“水坡巷”。  水坡巷原名“血泊巷”。据《潼关县志》记载,相传明朝时,李自成率领3万农民起义大军由小南门攻入潼关,扬言要杀得全城鸡犬不留。最终几经鏖战,兵士血流成河,一片血泊,故被称之为“血泊巷”,后人觉得太过血腥,于是更名为今天的“水坡巷”。  水坡巷7号沈家老宅是一座从明代留存至今、北方典型的窄四合院民居,门前有棵歪脖槐树,当地人称“乾隆槐”,亦称“龙槐”。史传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巡视潼关,行至县城水坡巷中段一大户人家门前,欣赏其庭院雅致,为作留念,故由这户人家移来此槐树,由乾隆皇帝亲手所植,被后世子孙保护至今。  抗日战争时期,树身曾遭受炮击受损,逐渐弯腰弓背生长,树体虽老态龙钟,却凌空跨巷延伸,枝繁叶茂,树下巷道可容平板车通过,堪称一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城务工,水坡巷慢慢沉寂下来。近年来,潼关县围绕古树古巷古韵,加大保护力度,助力乡村振兴。水坡巷被评为秦东历史文化名街后,来此旅游拍照打卡的人日渐增多,这里又渐渐热闹起来。  漫步在水坡巷,斑驳的石子路如同时间的纹路,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风霜雨雪。沧桑的古槐,静静守候着古巷,那些日渐远去的故事和正在发生的精彩,还需要你来亲自探寻。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史王萍 董献军 通讯员 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