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哈尔滨旅游迎来了“泼天富贵”,引来众人艳羡。

一时间,各地的文旅部门纷纷行动,推出了或精美或土味的宣传片,片子数据大多都不错,但实际却收效甚微。

因为哈尔滨这波旅游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起主要作用的,也不是什么宣传片。

除却经年累月所做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哈尔滨旅游火爆的原因还有很多。

首先是借好了大环境的势。

这个大环境,有疫情之后旅游业的爆发式复苏,也有冬奥等让越来越多人喜欢上冰雪运动,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旅游消费的新变化。

据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中秋国庆长假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较2019年增长4.1%,但同期旅游收入却只增长了1.5%,这还没有计算物价上涨以及酒店价格飙升等因素。

疫情期间,单体酒店倒闭了很多,其中大部分被连锁酒店接盘,酒店连锁化率提高,由此带来的是酒店价格的上涨与价格自由度的下降,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也就是说,尽管出去旅游的人多了,但在旅游消费上却更谨慎了,这从“特种兵式旅游”、“City walk”等词的兴起也可以窥见一斑。

去年淄博烧烤能火,除了服务到位之外,价格便宜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时很多地方也在宣传自己的烧烤,一波宣传之后,不少网友曝光本地烧烤的价格高份量少,让宣传适得其反。

这次各地文旅部门的宣传片,还在往高大上的方向走,显然是与消费实际背道而驰。

当然也有土味宣传片,比如模仿“我姓石”的喊麦片,四川就是“我姓川”,山东就是“我姓东”……可以说极其尴尬,“我姓石”的原作者抖音 MC 博主——顾夕展示他电脑里各地的喊麦音频上百个,自称嗓子都喊冒烟了,

这样的千篇一律,更像是完成领导交的作业,让我奇怪的是,旅游宣传不是应该凸显自身特色吗,抄作业算什么事?

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哈尔滨直面和及时整改旅游负面问题。

距离哈尔滨仅300公里的“雪乡”曾火过一段时间,但2017年底一篇《雪乡的雪再白也掩盖不掉纯黑的人心!别再去雪乡了!》直接把雪乡打回原型。

哈尔滨应该是深刻汲取了“雪乡”的教训,事实上,此次哈尔滨旅游首次“出圈”正是因为退票,12月冰雪大世界开园首日,不少游客在冰天雪地排队半天轮不上而齐喊“退票”,相关工作人员立即前往现场道歉并退票,成功把一场危机变为正面宣传。

此后,一家餐馆因锅包肉卖68元被曝光后导致店铺关门、牌匾被摘,有一说一,这个价格实在算不上天价,也不至于这么严重的后果,但为了塑造旅游形象,只能从快从重处理。

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旅游方面的负面消息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去年上半年,一则关于阳朔竹筏收取游客小费的短视频影响就相当大,尽管随后进行了行业的整顿,但效果不是那么理想。

当然,拍个宣传片很容易,但要整治“宰客”、“黑心”问题难度就要大得多,大多不是文旅一个部门能够主导的,牵扯到地方保护、群众关系等诸多问题。

2007年我去云南旅游,当时昆明的导游不能去大理丽江,只能有本地导游带着去购物,别说游客,导游对此都愤愤不已,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么多年过去了,貌似还是没有改。

时至今日,各地旅游资源都已经开发和宣传的差不多了,哪里有什么大家都清楚,网上也查得到,要想学淄博和哈尔滨,一是要主打一个性价比,二是要把服务跟上,尤其是花大力气解决那些顽症固疾,扭转一锤子买卖的收割思想,并及时处理问题。

如果真要宣传的话,去挖掘一些网友真实体验的短视频,加以引导和扩散,形成势能,比刻意的宣传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