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这个人,其实挺可怜的。他从小勤奋好学,并到齐国的稷下学宫拜荀子为师。学成归来,自以为对国运时势都看得非常明白,无奈却得不到国君的认可和重用。再加上拙嘴笨腮,不善言谈,只能写些文章表达政治主张。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出使秦国的机会,又遭李斯、姚贾等人陷害,47岁的时候,死在秦国狱中。

后人将他的作品汇集整理出来,名为《韩非子》,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作,韩非也被视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约10万字。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书中的文章,大多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韩非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贪”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严刑厉法,才是爱民的表现。这一点,与儒家主张的“仁政”恰恰相反。

比如,在《五蠹》一文中,韩非提出必须要铲除这五种人:一是学者(指儒家),二是言谈者(指纵横家),三是带剑者(指游侠),四是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五是商工之民。韩非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无益于耕战,必须依法予以惩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对的。在法律面前,就是要人人平等。但不准儒家存在,不准言谈者存在,不准带剑者存在,也不准工者和商者存在。所有的人,都必须老老实实地种地。这样的主张,就有些过分了。

韩非的法治思想,在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有人说,秦始皇就是在韩非思想的指引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韩非“以法为本”的主张,特别是“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对后世的法治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非子》一书的另一大贡献,是他的寓言笔法。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很多寓言故事,都出自韩非之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郑人买履”“智子疑邻”“郢书燕说”“三人成虎”等寓言形象而生动,简洁而活泼,巧妙而深刻,冷隽而幽默,告诉了我们很多治国齐家、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说,韩非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