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金老师,在讲汤液经法图时,你总说肺虚、肾虚这样的概念。但是呢,现在的脏腑辨证理论中,我们经常说的是肺气虚和肾阳虚啊。

那么,在汤液经法图里,究竟有没有肺气虚和肾阳虚呢?

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液经法图简版

(一)

先说答案。

答:有这样的证型,但没有这样的概念。

“有这样的证型”是说,汤液经法图既然是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认识疾病。像气短乏力、畏寒自汗这样的症状,在汤液经法图里一定是有对应证型的。

“没有这样的概念”是说,这种症状群或者叫做证候群,在现行的脏腑辨证体系里叫做肺气虚,但是在汤液经法图体系里,不叫做肺气虚,而叫做其他名字。

什么名字呢?

这就取决于汤液经法图对这些症状的理解。

其实很简单,《辅行诀》里的小补肺汤适应症有“少气不足息”。这就说明,气短这样的症状,是较为典型的肺虚表现。

同时,在《辅行诀》里还有这样一句话,“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这就说明,乏力倦怠这样的症状,是典型的脾虚表现。

所以,“气短乏力”这四个字,看着很相似,但在汤液经法图里,这是两个脏腑的问题,一个是肺,一个是脾。准确地说,是肺虚合并脾虚。

同理,我们发现,“畏寒自汗”这四个字,也是两个脏腑的问题,一个是肝(肝主升阳,畏寒就是肝虚,阳气不升),一个是肺(肺主收敛,自汗就是肺虚,腠理不敛),是肝虚合并肺虚。

所以,看似是简单的一个词,肺气虚。但是如果把症状拆开来看,就涉及到肺、脾和肝三个脏,就是一个脏腑共病,表现出肺脾两虚合并肝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肺气虚(图源网络)

(二)

有人说,这样是不是太复杂了?

我觉得吧,单从这一个例子来看,似乎是有点复杂。但是,如果所有的证型和症状表现都从这个角度看,就不是复杂,而是清晰。

清晰在哪呢?

清晰在所有疾病的所有症状,只要有乏力倦怠,我就知道这是脾虚。只要有畏寒肢冷,我就知道这是肝虚。无论哪个病,无论哪个人,只要有这个表现,我们就能知道背后的病因病机。

我们不用区分心气虚、脾气虚和肺气虚的关系,我们只需要知道,无论以上哪种,只要有倦怠乏力,就是脾虚,就行了。

我们也不用困惑,同样是五脏,为什么我们总说肾气虚和脾气虚,也说肺气虚和心气虚,但却很少说肝气虚?

实际上,肝气虚一直尴尬的存在着。不仅存在着,而且从百度百科来看,肝气虚的主要表现是阳气不足和肝血不足。看到这里,我们又不禁产生联想,同样是五脏,为什么我们总说肝血虚和心血虚,但却很少说脾血虚和肺血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度搜索“肝气虚”

百度搜索“肺血虚”

好吧,算了,是不是自己太钻牛角尖。

其实,你想的一点没错,现行理论中,五脏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上的分布,是失衡的,或者说,是随意的。我们认为,这种失衡和随意,不是中医理论本来的样子,不符合中医整体观和严谨性。

这也是汤液经法图不说肺气虚和肾阳虚的原因之一。因为汤液经法图这么严谨完美的图形,无法理解这种不严谨的思路。在汤液经法图的思路里,有肺虚就有肾虚,有肺实就是肾实,大家都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美图形(图源网络)

(三)

更重要的,在汤液经法图体系中,肺虚有补肺的酸味药治疗,脾虚有补脾的甘味药治疗,肝虚有补肝的辛味药治疗。

即,有什么样的病因病机,就有什么样的治则治法。

如果再来一组肺气虚和肺血虚的概念,那么,在治疗选药上,补肺的酸味药是治疗肺气虚还是肺血虚呢?如果酸味药治疗肺气虚,那么,什么样的药味治疗肺血虚呢?如果甘味药能治疗肺血虚,甘味药又能治疗脾虚,这两者怎么理解?

看看,随之而来的,全是问题。

所以,如果每一个脏腑再分气血,再分阴阳,那么,怎样匹配相应的治疗药味,都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所以,从治疗角度看,也不支持从病因病机角度,进一步将脏腑再分下去。

换句话说,肺虚肾虚已经是最基础、最底层的病因要素了,辛咸甘酸苦已经是最基础、最底层的治疗要素了,所以,汤液经法图的做法并不是要继续向下分类,而是向上联合。通过这些要素的联合,形成复合证型和药味配伍,来实现对于真实世界复杂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这就像是搭积木,有了底层逻辑,我们需要叠加积木,而不是切开积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搭积木(图源网络)

叠加积木后的形状,是可控的,可把握的。而切开积木后的形状,是不可控的,不可把握的。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通过指标论和成分论,无法还原中医阴阳五行的真相,因为我们一直在切积木。

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就是形容这种做法的成语。

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汤液经法图本身就是一个底层逻辑,也提供了中医组方配伍的底层逻辑

对了,汤液经法图对肾阳虚的认识,是肾虚合并肝虚,苦补肾,辛补肝,这就需要苦辛为主的中药治疗,而代表药就是辛苦兼有的木中水,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