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 |王长胜

在推动“三农”建设这件事上,拼多多真的是一路干到底了。

从2015年拼多多创立时起,农业就一直是拼多多全局战略中的重中之重。9年时间里,拼多多的农产品成交额一直保持近乎100%的超高速增长,同时,对农业的持续挖掘,也让拼多多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平台的农产品电商之路。

1月7日,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决赛在云南大理顺利闭幕。

本次大赛以“解民生、治学问”为主题,评比过去一年科技小院深入农业、农村一线,针对生产、生活实际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应用创新、产业创新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科技小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团队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首创,15年来已拓展至全国31省千余个村庄。2020年,科技小院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专项赛事之一,被吸纳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

今年是科技小院大赛举办的第二届,也是拼多多连续两届作为赛事支持方,助力高校学子交流、比拼兴农之术。一个院落、几间平房、三两学生,是科技小院的“标配”。规模虽小,但发挥着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巨大作用。它的服务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助农惠农效果。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科技小院模式从最初帮扶一家一户开始,不断升级。

位于大理市湾桥镇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是首个迈向“3.0+”版本的科技小院。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牵头组织全国50多名专家学者,针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发现面源污染来源不清、土壤氮磷盈余过高、种植业产值不高等问题突出,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顾此失彼。

次年,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张福锁带着团队师生长期驻扎在这里,一方面为当地村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四零”服务,另一方面走访调研当地资源利用情况,寻求解决洱海面源污染问题的方案。

为打赢这场洱海流域水资源保护战,张福锁特别邀请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专家做项目专员,带队攻克相关难点。凌晨起床,冒雨到田间、溪口采集水样,成为古生村科技小院师生的工作常态。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团队初步查明了面源污染源头,并建立起面源污染来源精准解析与系统治理模式,为后续治理工作打下基础。

成立以来,古生村科技小院全面助力当地人才、组织、产业、文化、生态振兴,实现了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从背道而驰到同向而行的转变。而这背后融合了多方力量,包括产业融合、学科融合、产学研融合等等。

【图:参赛学生代表发布扎根村屯农家,逐梦乡村振兴行动倡议】

众所周知,技术和人才都是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小院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开设了培训课堂,从“授人以鱼”升级为“授人以渔”,通过培养“科技农人”加速驱动乡村振兴。

连续两届支持科技小院大赛,归根到底,拼多多是希望助力先进技术下乡、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

跨产业、多主体协同合作,齐力推进乡村振兴,正在成为全国科技小院的发展方向。

“如果说科技小院拆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那拼多多则要助力破开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墙,助力推动农特产的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即使这是一项发展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的系统性工程,我们也会不遗余力地坚定重投农业,坚持长期主义。”

事实上,早在2021年8月,拼多多就宣布了旨在面向农业及乡村重大需求的“百亿农研专项”,以前沿技术推动农业数字化。其中就包括连续举办了三届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推动精准种植技术在农业中加速落地应用。

去年以来,拼多多更是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将农业视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立足点。

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即便拼多多的优势更多在于销售端,但平台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参与前端的农业科技创新,以“百亿农研”为抓手,持续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云农行动、全球农创客大赛等比赛,以竞赛促进创新,以技术进步助力乡村高质发展。

同样是去年,拼多多还向中国农业大学捐款,并聘任荷兰皇家科学院(KNAW)院士、法国农科院成员Ivonne Rietjens教授担任独董,这一系列动作都表明拼多多在农业领域布局的延伸,从打造供应链扩展到参与前沿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较以前更全面、更深入。

随着科技小院技术成果逐步推广、乡村发展迈入新阶段,拼多多在农业方面打造的“研发创新-先进生产-高效流转”商业闭环也在形成,距离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更进一步。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尤其在智慧农业领域,中国的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普及程度、商业创新、行业规模来说,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如果说,袁隆平等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拼搏奉献,让我们端牢饭碗;而今天的农业科研,日渐呈现科技化、专业化与国际化的面貌。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就说过,我怀疑拼多多是“土命”,但凡粘上农业的事情,就特别上心、积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为五支一等奖队伍颁奖。】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已然成为了一家“新型农业科技企业”。这不仅仅体现在农产品的交易规模和占比上,更体现在平台对于农业科研的持续投入,体现在对于农业科技产品的多种资源倾斜,体现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助力,体现在对于新型农研成果向大市场顺利转化的种种努力。

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只有持续的投入,才有预期的回报。拼多多持续投入多种多样的农研活动和科研项目,以期在竞赛或活动过程中激发农研工作者的灵感,以及全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的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助力推动我国智慧农业的向前。

而科研成果如何转化成市场化商业开发的产品,却又是一个很长的路径。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另一类是企业。问题也很明显,前者动力不足,后者能力不够。

拼多多,作为一家新型农业科技企业,恰好能够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

其天生具有科技互联网的属性,而互联网则是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利用的天然工具。

多年来,拼多多一直在致力于农业产业链的重新整合,一端连接田间地头,一端连接百姓餐桌。

正因此,拼多多才一年又一年地持续加大力度对农研的投入,才如此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持续对各地科技小院等科研机构重点支持的科技农产品加大流量及补贴资源的倾斜,让这些“科研成果”更多地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获得更好的销量,从而反哺科研,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随着小院技术成果逐步推广、乡村发展迈入新阶段,拼多多在农业方面打造的“研发创新-先进生产-高效流转”商业闭环也在形成,距离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更进一步。

说一千,道一万。只有农研产品的销售和利润增加了,全社会才有动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培训、培养更多农业专家和懂得科学种地的新农民。这才是一个正向的可持续化循环。

这既是拼多多的长远战略,也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难;让科技农业扇动翅膀翱翔于蓝天,更难。正因此,拼多多致力于中国农研事业的决心、信心和努力,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