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人们手头的流动资金也稍微宽裕了起来。本以为“缅北”这个诈骗窝点被一锅端了以后,关于电信诈骗的事件能够减少一些。可谁知道,在千里之外的中国沿海城市,如今却依旧上演着以“反炸”为旗号的层层加码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本人有一笔万元的贷款即将到期需要及时偿还,而绑定的还款卡是一张平时不太常用的股份制银行。等我将资金转入这张卡以后准备一次性结清的时候,却被提示超出了非柜面支付限额。我拨打了955XX的客服电话,被告知一定要亲临网点才能够进行办理。 于是,我抽出了一天时间,先是去了附近的一家社区支行网点,柜员非常热情地查询了卡片的使用情况,告诉我因为最近6个月的流水不多,所以系统只能够允许在这个限定的额度内使用。但调整额度属于高权限的操作,她的级别不允许,而网点的主管恰巧又不在,所以不能够办理。另外,她还建议我拨打开户行的电话。然后,我又径直前往了当地的市分行营业部,柜员非常热情地告诉我,如果需要调整额度需要出具纸质的借据、并且等他们向上级报告评估,等待数日以后才能知道是否能够调整。此外,她还建议我可以直接通过远程银行的视频方式进行临时额度调整,以解决当下急需的还款问题。

如此一来,问题看似解决了,但实际又并没有解决。这次的还款处理完了,那么等到下一次是不是还要重蹈覆辙?原本可以正常使用的功能,如今却让客户求爷爷告奶奶一般乞求银行能够行个方便,放宽一天甚至是一小时的时间来转出自己账户内的钱。我很生气,但是又说不出哪里生气。银行柜员的服务态度很友好,也非常热心肠地在帮我想办法解决。我也知道这个问题并不是银行的某个柜员造成的,也不想把火气撒在无辜的人员身上。而且账户被限制非柜面额度的理由她们也是言之有理、说得头头是道,搞得好像是因为我不经常使用他们的银行卡、没有多存点钱在里面从而导致今天我想用也用不了的地步。虽说客户可以“用脚投票”、不满意了就注销不用,但就这层层添堵的状况来看,银行估计也巴不得借此机会清理掉一些低价值客户。

原本银行在账户开卡的时候都会有一个KYC(Know Your Customer)流程, 海外的银行通常会有比较严苛的尽职调查,不过在国内大部分情况下只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即可办理 。 长期以来,大家也都默认了这种模式。突然一下子折腾确实让人感到膈应。论坛里有位朋友,一口气投诉了8家银行的非柜面限额问题,有些银行给他恢复到了正常额度,有些银行阳奉阴违(先提升后降额 )又或是系统查看的额度与实际不一致,有些银行直接化身不怕开水烫的死猪、任凭你如何投诉依旧我行我素。

早先时候,在2022年所谓的“非柜面限额”刚刚兴起的时候,各家银行标准不一、惹出来许多麻烦事。例如深圳地区的中国银行“一刀切”引起民愤、直接冲上微博热搜。 《南方周末》对此的评论是: 银行根据国家规定对银行卡交易加强监管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牺牲普通人享受金融服务便利的权利。 对于通过大数据分析排查出的“疑似非法交易”,银行有必要再进行更审慎的审查,对于确实有违法嫌疑的,应该提交给有关部门,由有关部门通过法定程序作出处理决定。 银行自行认定客户的交易“涉嫌非法”,并要求客户提供资料来自证清白,否则就冻结客户账户、限制客户资金转出,超出了其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权限,违反与客户达成的金融服务合同的约定,涉嫌侵犯客户的合法权益。 “断卡行动”中,银行对客户账户的监管应该更加精细,对客户账户采取限制性措施应该更加谨慎,并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银行不能随意限制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权利,更不能对用户合法的资金使用随意施加限制。

当时关于这方面只有五部委发布关于“断卡行动”的指导性文件,还没有具体量化到每一项操作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空缺逐步被填上,但也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罢了,根本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随意限制依然存在,正常使用阻碍重重,即使是上升到了投诉也不见得就能够妥善解决。 当发现投诉都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才是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