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IPO的临近,关于SHEIN的研究越发“显学”。这家一直寂寂无名的企业(创始人也颇为神秘,甚至鲜有照片传出)在近一年备受全球媒体关注,各大分析师也开始对企业进行扫描式的研究和观察。

一般来说,市场将其成功主要归因于:

1)2020年之后全球供应链大乱,线下消费场景又受到严重制约,主打线上直接邮寄电商服务的SHEIN生逢其时,此外亦有全球高通胀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

2)小单快返的商业模式可以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其供应链管理模式较之Zara又灵活许多,突出了快时尚的“快”,在SKU推出速度方面完胜老牌快时尚企业。

前者乃为SHEIN崛起之“天时”,几乎无太大争议,而后者在全球主流媒体中则充满争议,在近五个月内,先后发生了H&M就起诉了SHEIN涉嫌侵犯版权,美国三名独立设计师对SHEIN提起诉讼,指控该公司敲诈勒索和“严重”侵犯版权以及TEMU近期对SHEIN的指控,称后者对供应链企业使用了“黑手党式恐吓”( Mafia-style),主要涉及:

非法拘留商户,强行索要手机,盗取商户账号和密码,窃取商业机密,同时迫使商户离开TEMU。

在此背景下关于SHEIN就产生了泾渭分明的看法,一方面乐观者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已经得到验证,此后依靠成长惯性便可以在市场中大卖;另一方面上述舆论界广泛热议的问题又为企业未来蒙上了重重不确定性(估值也从此前的千亿美元规模下调到660亿美元左右)。

本文我们重点分析业内热议的版权问题是否真的是SHEIN的致命缺陷,核心观点:

其一,小单快返是SHEIN商业模式的核心,而设计资源的供给又是该模式核心的核心;

其二,以技术抓取信息并预判流行趋势,进而给设计师以灵感,这确实是大数据和AI对SHEIN的帮助,但目前技术很难满足一年上百万SKU的需求,尤其还要确保高成功率;

其三,司法案件的累计将会影响小单快返模式的通畅性,同类企业竞争也会影响SHEIN在用户端的权重,版权事件需要企业强行适应新的商业环境。

小单快返模式重点在设计资源

如前文所言,市场看多者多看中SHEIN的SKU反应能力,根据路透社报导2022年11月-2023年11月,SHEIN共推出150万个新品(同期的Zara是4万个,H&M则为23000个)。高频的新品推出策略可以快速抓住时尚脉搏,这也是企业在产品运营方面最突出的亮点。

根据公开信息,国海证券对比了SHEIN与同类企业在产品运营方面的迥异。

依据上图,SHEIN与同行最大区别在于:

1)小单快返,新品测试门槛降到了最低100件,同时ZARA高达500件,这是背靠中国制造的优势使然;

2)传统品牌主要以企业为中心去预测流行趋势,设计周期长,且容易误判趋势,与之所对应的SHEIN乃是通过小单快返去测试流行趋势,提高了SKU的成功率。

以此推论,该模式能够起运转的核心要素除了背靠中国制造强大的生产能力外,亦需要庞大的设计资源供给,否则小单快返就是无源之水。

根据SHEIN方面公开信息,公司密切关注谷歌和其他领先影响者内容的流行风格,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分析,为其在中国的庞大设计师团队提供见解。利用生成型人工智能和3D风格的设计软件为采样提供灵感,可以将设计时间缩短到几周。

也就是说对信息的抓取和搜集机制为设计师提供灵感,进而在小单快返的机制下做大SKU,但这里其实存在一个矛盾点:如果信息技术仅是提供设计“灵感”,那么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侵权事件呢?

2023年7月14日《福布斯》的文章引用了三位艺术家向洛杉矶联邦法院提交的这一新案件,称其“超越了个人设计盗窃的主张”,并声称“从一开始就形成了系统性知识产权侵权的模式”。

更是声称“该公司使用秘密算法来快速识别和复制新兴趋势和设计”。且与其他可能雇用人工设计师以避免复制竞争对手公司设计的公司不同,SHEIN可以使用软件实现设计过程自动化。当《福布斯》在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交网络LinkedIn上进行简短搜索时,发现了200多个声称在Shein工作并拥有“设计师”头衔的人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这些“设计师”很可能服务与SHEIN且通过组织架构的掩护使其表面上又独立于SHEIN。简单来说,虽然机器抓取信息并进行趋势预判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设计效率的办法,但在现实中更多集中在理论和部分应用中,在一年上百万的SKU这一目标之下,上述方法就会显露出局限性。

而企业的流量核心竞争力是通过社交媒体KOL的不断刺激和放大SKU的规模,以此获客并形成用户粘性,若SKU的规模变缓,或者其研发效率下降,就会影响整个商业模型的畅通性。

因此在表面的理论之外,又有一层实操做法,对中小设计师采取“拿来主义”(赔偿价格低廉),如Perry(前文中对SHEIN起诉的三位设计师之一)在发现对方侵权之后,仅获得了500美元赔偿。

SHEIN将经受RICO和流量双重考验

在前文中我们基本整理了SHEIN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设计资源对商业模型的重要性,其供应链的支持以及设计资源的强大供给之下,形成了今日的庞大商业帝国。

于是有朋友又会关心,随着IPO的临近(且极有可能会成为近年融资规模最大的IPO),企业知名度暴涨,许多问题会随着媒体的曝光而不断发酵,我们就要思考成为一家公共公司之后企业的成长路径。

英国lawdit网站对三位设计师的起诉从法律层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观点如下:

其一,原告批评Shein使用“去中心化结构”来逃避和转移侵权指控;

原告声称,Shein在收到侵权投诉后,通常会从他们的网站上删除有问题的产品,并指责另一个“Shein实体”,在Perry联系Shein了解他们使用她的设计时,她便被告知该设计是从第三方购买的,即“当地供应商”。她最后得到了500美元的赔偿,这违反了《诈骗者影响和腐败组织法》(RICO);

其二,RICO是一项旨在打击美国有组织犯罪的联邦法律,个人或组织可以使用RICO法案对作为持续犯罪企业进行的敲诈勒索活动提出民事索赔,这将降低起诉的门槛,若审判对方违法原告将获得三倍赔偿;

我们整理了相关资料,如果要证明被告违法,原告必须证明:

列举被告的RICO罪行之一,其中包括邮件和电汇欺诈等广泛罪行。然而,以欺诈为由提出索赔,法院将进行严格的审查。

犯罪活动模式。一次犯罪是不够的。必须表现出至少两种罪行的模式。

一种模式要求犯罪以某种方式关联——相同的受害者、相同的方法、相同的参与者——或连续的,这意味着它至少持续了一年。

在诉讼时效范围内。最高法院认为,RICO有四年的诉讼时效,从受害者发现他或她的损害赔偿时开始收费。

在西方特有的法律制度之下,SHEIN的上市会引发一连串的此类事件,且又在该法律环境下,起诉周期可能会相当之长,对于SHEIN就意味着:

其一,尽管我们前文表达了企业理论的“设计资源供给”和“现实操作”的差距,抑或是说理论的技术手段短期内难以满足企业高SKU对设计的需求量,企业才会发生一些“拿来主义,而在旷日持久的司法事件下,企业就需要完全依赖于理论的“设计供给”,减少或者杜绝侵权事件,为上市争取一个良好的司法和舆论环境,且解决掉上市后的重大风险问题;

其二,若是如此,在短期内SHEIN就需要面临下调SKU供给,或者SKU有效性降低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平台短期的流量问题。

我们查询的“SHEIN”的美国地区谷歌趋势,如下图

如开篇所表述那般,自2020年以来SHEIN的谷歌搜索便扶摇直上,这也是特殊时期的时代红利,只是该趋势从2022年3月就开始触顶(此时美联储加息,居民开始收缩消费),更为重要的是在2023年7月之后(媒体和连串的司法事件之后),谷歌热榜便开始有了下行趋势。

至于是否与舆情有关,抑或是SHEIN不得不调整设计来源的结果,我们都不得而知,只是在此想提醒大家:如果没有强大的流量来源(或者企业的热度下降),那么小单快返的作用机制也会变得迟钝,流量和小单快返构成的正反馈机制需要两大要素同步成长。

上市后进入合规期的SHEIN也要面临中短期经营层面的相应冲击和调整。

其三,当前中国跨境电商出海已经成了“显学”,TEMU,TikTok,速卖通,均如火如荼进行出海活动,且背后都有中国制造供应链的依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稀释SHEIN的竞争力。

无论是加息中美国消费者日益保守,亦或是同类中国企业的竞争,都会降低SHEIN在用户端的把控力,合规又让企业不得不把引以为傲的SKU速度降下来,又为企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于是我们也就看到:1.企业亢奋的一级市场估值有所收敛;2.用存量和当前市场占比强行稳住供应链。

对于SHEIN其之前的成功承认是技术和商业模式更迭的成绩,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尊重的,只是在繁杂的司法和舆论环境下,企业又不得不面临更为艰险的挑战,一些做法要在IPO之前杜绝,企业也要面临一次全面的审视。届时这又将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新的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