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被当时的人们誉为“大才子”的刘文典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个大洋月薪,我该拿四十个大洋,朱自清只值四个大洋,沈从文,四个大洋都多了。”在刘文典看来,陈寅恪的水平是何其高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得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被学界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他曾留学日、德、法、美等国,通晓十几门外语,其著述被奉为上上之作。

20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担任导师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些问题。曹校长问梁启超:“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启超回答道:“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校长又问:“那他有没有著作?”梁启超回答说:“也没有。”曹校长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到国外吧!”曹校长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陈寅恪确实没有博士学位,连学士学位也没有。他只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算作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可他却成了清华大学国学院无名望、无博士学位、无著作的“三无学者”。

陈寅恪为什么不拿学位,很多人不理解,就连其侄儿陈封雄也不无纳闷,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他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著名人文学者萧公权感慨道:“我知道若干中国学者在欧美大学中研读多年,只求学问,不受学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真有学问的人,绝对不需要硕士博士头衔去装点门面。”

无疑,陈寅恪多年出国留学的目的,真的是为学知识,而不是为了名利,这应该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代大家的重要原因吧!

(本文摘自《做幸福的教师》,陶继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