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公众号跳海大院(ID:meerjump)

一碗热乎面条 如果吃慢了

会坨、会涨、会吸水

是全国各地人民的共识

但吃慢了会自己繁殖的面条

是每个福建小孩共有的噩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福建,基本每个小孩

都曾因一碗永远都吃不完的线面挨过毒打

在互联网,走出福建的线面

又给各个大胃王重新上了一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初次见到线面的外地人

都容易对眼前成捆的面食不屑一顾

大胃王们吃面往往以“袋”为计量单位

这看起来一捆还不及两指宽的线面

显然还不足以给他们塞牙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明就里的人会以4捆起步

对胃容量有绝对信心的人则是8捆全放

这种对线面缺失的尊重

最后往往都会让他们付出一些惨痛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个博主的挑战视频里

他一次性将8捆线面倒进锅中

经历了至少三次中场休息

历经11个小时都没能吃完那盆线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他才意识到

每一次他为自己的进食摁下暂停键

都给了线面无限繁衍的机会——

要想吃完这份大餐,就不能给线面留机会

这像个看不到头的死循环

每次他重新坐回餐桌前的看见线面的时刻

都会像是还没动筷子的那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自知之明的博主会量力而行

只扔个两捆进锅

她了解的只是自己的饭量

她不了解的是这线面无尽的繁殖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要给线面吸水的空间它就会充分膨胀

容器的大小决定了它最后的体积。

这根本不是吃饭,而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稍有一些生活经验的博主

懂得把线面捞起来时要彻底沥干水分

防止它有繁衍的机会

可即使是阻隔了线面和液体相遇的机会

也不妨碍博主吃完一盆线面后面露难色

直呼不会再吃第二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吃下8捆线面

算是博主赢下了一场对胃力的绝对挑战

可吃下去的过程,对博主的味觉绝不算友好

只能说是参与了一场伤敌800自损1000的单挑

毕竟要说中国最难吃的面条是什么

福建线面绝对榜上有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每个福建小孩来说

从小到大最大的困惑其实是为什么有人爱吃面

很多福建娃从小就在受线面这种

没有嚼劲更没韧劲的须状物折磨

直到出了省才知道别人吃的那才叫面

自己吃的只是“面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地人对着线面抓心挠肝

福建人则开发出了新乐子——

在网上观摩打小折磨自己的线面

是如何整治外地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热闹看的欢,但说到底

福建本地人都从未真正制服过线面

好在他们对线面足够敬畏

懂得在面端上来的那一刻,就得摈住呼吸

每个人都心照不宣,需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在5分钟内迅速解决这碗共同的“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当一个福建人单挑线面时

仍有机会陷入一系列两难境地

比如太烫吃不进嘴之时

就必须从烫嘴硬吃和无限挑战中做出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线面在当地人的记忆里多半蒙着阴影

但留给它的也并不全是坏名声

至少在都市传说里,线面有它另一幅面孔

作为受台风侵袭最严重的地方

当地最有名的传说之一

就是大水冲进线面厂后

全市水位竟然都下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还有一种说法是:

福建所有的线面厂都建在水利大坝下游

一旦大坝崩溃,线面厂就能把洪水吸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都市传说面前

过往那些和治水有关的神话故事都黯然失色

“当年大禹治水

要是扔几包线面下去估计就止住了。”

“精卫如果用线面填海,估计早就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和线面有关的传说

无一不在彰显线面可怖的吸力和膨胀能力

然而线面虽有让无数大胃王尽折腰的纸面功夫

其最让人破防之处尚不在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真的穷尽力气将其尽数吞进胃里之时

真正的怪事才会发生

过上两三个小时大概率

会发生的事情是:你竟然饿了

管饱不扛饿,这便是线面

让福建人破防的第二重真身

吃不完为此挨揍

忍痛吃完挨过血糖上升的饭晕

只需要一趟早课的功夫肚子就开始嗷嗷乱叫——

这便是无数福建人共有的童年阴影

这像是一场关于食物的恶作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经历过被线面支配恐惧的福建人

基本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刻

都要活在“线面”的阴影下

他们逃不掉,且忘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线面为什么会越吃越多,还能无限繁殖?

这主要和它的制作工艺有关

吃线面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

做线面亦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线面不单是煮的时候容易吸水

其实和面揉面阶段也是一样

所以必须要在面团瘫软前

尽快把100斤的面团割成12根粗面条

盘进竹筐等待面团更松弛和更有韧劲

这是为数不多的喘息时间

对于喘息时长的把控全凭经验

这是关键的一步

事关后面的过面、抻面、定性和最后的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线面的制作过程并不轻松

因为它时刻都在发酵

稍有不慎线面就会烂掉

之前的努力全都功亏一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拉面

它要以极密的间距均匀绕上面杆

这纤细如丝的线面制作过程必须一气呵成

每杆60下分毫不差

且不能在后面的抻拉和甩动中断掉

到最后的晒干阶段

线面才会停止发酵并成功定形

下次膨胀,便是它下锅的那一刻

从制作到食用,这像是一场接力赛

每个人都在极力规避线面过度发酵的结果

而线面,则是平等的折磨每一个和它交手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对线面恨得牙痒痒

是福建人对线面的共同回忆

长大后想的抓心挠肝亦是福建人共有的家乡情谊

出门在外想吃的也许不是一碗线面

而是盛夏蝉鸣

在院子里玩的一身汗时奶奶叫的一声“囝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人就是会变的

当时不理解为什么会有端出来的时候吃不了

能吃的时候就变成一坨一坨的面

工作后离乡才知道就算天下的美食再多

也比不上故乡妈妈做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味道在武汉可能是热干面

在湖南可能是米粉

在东北可能是饺子,到了福建就是线面

当在异乡煮上一碗线面

面自体繁殖时,思绪仿佛也随之漫开

你想起来为什么觉得线面能代表福建

因为好像从小到大

各种场合都有它的身影,想忘都忘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学前的餐桌是它的常驻地点

往来宴席也少不了它的出现

手工拉成的线面口感柔软细腻

格外好消化,细细长长的形象

又蕴含着福泽绵长的寓意

特别适合需要祝福的场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不管是办喜事还是参加喜事

它总是在喜宴上率先登场

结婚订亲是“喜面”,诞子满月是“诞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怎么也吃不完”的属性

也仿佛正为人多的场合而生

来往宾客你一筷子我一筷子

一群人的心就连在一起

就是刚开始有些拘谨,就着线面的热气

三言两语气氛也能变得喜庆

王勃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亲友出门,送别的千言万语

都藏在一碗热汤线面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线面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是情感的绵亘不断

扯不完的线面也寓意着一路平安顺遂

不管你走到哪里

这碗“平安面”都能把我们牵在一起

线面可以代表送别,也可以是相逢

接待远道到来或者第一次登门拜访的客人时

一碗猪脚线面成了必备的待客之物

在福建,它又被称作“饷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福建人的传统中

猪脚寓意着好运和富贵

而线面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这碗热腾腾的面线,是初遇也是重逢

等到了大年初一

在重宗族、崇祭祀的福建

线面也承担了祭祖祭天地的属性

吃了这一碗线面

寓意着全家新年皆顺顺利利

福禄寿喜齐聚

而正月初九的线面,又寓意着有头有尾

驱邪避灾,万事大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平面/

其实不止外地人,福建人本身也挺纳闷的

你说线面重要

它也比不上海鲜能高居餐桌C位

但你说离了它吧,饭桌上又总觉得少了点啥

线面作为承载福建人所有重要时刻的食物

在它那份可怖的膨胀力背后

是一种食物的智慧和关于生存的哲学

在过去吃不上饭的年代

线面的膨胀力就是它最大的魅力

因为只要慢点吃

这一碗面就可以坨成两碗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佩索阿写“如果孩子的童车把我撞着

童车将成为我故事中的一部分”

对于福建人来说,线面就是自己故事的一部分

曾经,一碗面线端上桌

意味着辞旧迎新或者又长了一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线面端上桌

则更多代表着一个福建孩子即将告别家乡

踏入未知的天地

食物从来不只是食物,线面也不只是线面

它是情感的表达,也是福建人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仍怜故乡水,仍爱故乡味”

福建人的一生

就在无数碗线面里起承转合,峰回路转

当一碗线面踏踏实实入了福建人的肚

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回了自己魂牵梦绕的家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童年中印象深刻的家乡特产是什么?

来留言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