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率团访问中国,既是向全世界表明中苏两党两国团结一致,也是对毛主席1949年底1950年初访问苏联的回访。

此次访问受到了中方高规格热情接待。主席亲到机场迎接,沿途数十万欢迎群众,入住中南海勤政殿。离京后在各地的访问,除了刘少奇主席、周总理、朱老总、贺龙元帅等党政军领导陪同外,亦有大规模的群众夹道欢迎。

作为苏联的国家元首、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彼时中苏的友好同盟关系,享受如此高规格接待似也合乎情理。但是赫鲁晓夫不高兴了,因为他访问中国时并未享受如此高规格待遇,也正因为此,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心中充满了嫉恨,苏共20大后伏罗希洛夫被打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伏罗希洛夫在与主席会谈时谈到了斯大林,他说:“......斯大林原则性非常强。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相信谁,就百分之百相信。可是这也好也不好,容易被人利用。......但是不管怎么怎么说,斯大林是个好人,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席答:“是呀,我们的看法也是这样,虽然斯大林有些缺点,但本质上是个好人。”

苏联卫国战争早期,苏军遭受了一系列的失败,损失极大。究其原因,既有德国发动突然袭击打了苏军措手不及,也有双方在军事指导思想、兵力火力运用、指战员的技战术素养以及兵力兵器的差距等等因素,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在战役指挥上,斯大林没有给前线的军事统帅放权,过多地实行了战役指挥干预,斯大林又过于注重政治影响而忽略了军事规律,导致前线苏军一败再败,德军长驱直入。

很多关于二战的研究常常将苏军早期的失败归于斯大林的瞎指挥,毕竟他也不是专业干军事。不过,斯大林之所以干预指挥,亦或是彼时他还未找到一个他可以百分之百信任的军队统帅。

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是同时向三个方向发起突击:北方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向苏联波罗的海沿岸进攻,突击目标列宁格勒,对阵的是苏联波罗的海特别军区(战争爆发后改称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上将);南方集团军群向乌克兰发起冲击,目标基辅,对阵的是苏联基辅特别军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计划是获胜后冲向高加索,;中央集团军群目标很明确,冲向莫斯科,对阵的是在白俄罗斯的苏联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

先说说北方集团军群方向

在苏德战争中,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给人的感觉像是在陪跑,并没有什么漂亮的大胜仗(与另两个方向比),也没什么大败仗。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围困列宁格勒900天而不下,以及战争后期大量主力被隔绝在库尔兰半岛,希特勒至死也未调库尔兰集团军撤回以解柏林之围。造成北方集团军群的尴尬的既有前期库兹涅佐夫的指挥,也有朱可夫的救火队长角色,当然还有负责此方向的总指挥伏罗希洛夫元帅。

总体上,在这一方向苏德双方都没有太出彩的表现。作为苏联最早的5个元帅之一,伏罗希洛夫早先担任的是军事委员即类似政委,非专业军事指挥员,因而,斯大林也许一开始就未将伏罗希洛夫列为对德战争的军事统帅候选人。

伏罗希洛夫和他的西北方面军(以及后期加强的部队),较好地完成了拖住德军一个重兵集群的目标。

中央集团军群方向

这是德军最强大的突击集群,德军四个装甲集群中,第4配属给了北方集团军群,第1配属给了南方集团军群,而第2、第3则配属给中央集团军群,包括有德军的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

波兰——白俄罗斯——莫斯科,这是最近的一条突击路线,相比于乌克兰之于俄罗斯,白俄罗斯位置更重要。多说一句,美国如果要在白俄罗斯搞事,莫斯科的反应绝对要比在乌克兰、克里米亚还要激烈,甚至大打。

如果德军攻下莫斯科,苏联不仅仅是失去了首都这么简单,最大的交通枢纽被占,整个工业东迁乌拉尔山。而乌拉尔山以西几乎无险可守,那样的话,苏联只能退到西伯利亚继续抵抗了。

苏军在此方向的兵力最为雄厚,也派了在西班牙很能打的巴甫洛夫当司令。然而,西班牙的战争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毕竟与苏德战争没法比,巴甫洛夫也证明自己就如同失街亭的马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德军发动突然袭击。战争第一天700多架苏军战机被击毁在机场地面上,德军夺得战场制空权。下面的报告雪片似地报上来:德军进攻猛烈,请求增援。巴甫洛夫懵了,在没搞清楚前线的情况下下令反击。

苏军缺乏预案,准备乱哄哄,第二天发动的反击迅速被德军击败,门户洞开,德军长驱直入。巴甫洛夫这时候头脑仍然不清醒,竟然脱离指挥岗位跑到下面的集团军去调部队,搞得斯大林都找不到他,而德军则利用苏军的混乱开始进行战役合围。

6月25日,大本营代表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发现部队有被合围危险,直接向最高统帅建议撤退并得到批准。接到斯大林的命令后巴甫洛夫匆匆下令,然而其糟糕的通信能力和部队行动能力使得26日部队方才实行撤退。可是,德军机械化部队一天推进了七十公里,刚好封闭了战役缺口。

总参谋长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西方面军剩余部队东撤,守卫通往莫斯科的通道,放弃明斯克。斯大林出于政治考量予以拒绝,并撤了其总参谋长之职,将其派往西北方向去整顿部队,防守列宁格勒。沙波什尼科夫则调任总参谋长,这说明对于他的能力是信任的。

很快,明斯克陷落,至6月30日,五十万西方面军部队陷入合围。

7月10日开始,苏德双方围绕战略要地斯摩棱斯克展开了激烈争夺。苏军先后投入了铁木辛哥元帅指挥的西方面军,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库兹涅佐夫的中央方面军、朱可夫的预备队方面军。

战役结果是大部苏军主力跳出了包围圈,但是仍有45万苏军被俘虏,德军又向东推进了200公里,莫斯科门户洞开,德军距离莫斯科仅300公里。

此战苏联红军损失巨大,不过也给德军造成相当损失。按照苏联的说法是迟滞了德军两个月时间,最终迫使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这是二战开始后德军第一次在主要作战方向上由进攻转入防御。

基辅围歼战

斯摩棱斯克战役是力战而败,不像巴甫洛夫那样败得稀里糊涂,然而,毕竟是败了。作为战役的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此后在作战指挥上自然不再被最高统帅所信任,而救火队长朱可夫不仅在列宁格勒稳定了局面,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指挥部队反击,是所有反击部队中唯一取得了胜利的,收复了叶利尼亚,重创了德军,这无疑在斯大林心目中加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德军的说法,8月5日——8日,斯摩棱斯克被围苏军被歼灭,战役结束,9日德军装甲部队即南下参与基辅围歼战(部分北上参与攻击列宁格勒)。叶利尼亚的反击就是在后面这一个月进行的,失去了装甲部队的中央集团军群在这一个月转入防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过,反击战虽然消耗了德军,但是也让苏军损失了大量火炮和坦克,部队疲惫不堪,这对以后的莫斯科保卫战是相当不利。

西南方面军虽然也遭受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突然袭击,但是也没有像西方面军那样惊慌失措,这跟指挥员的素质有莫大关系。所以,西方面军的巴甫洛夫及其他几位将军被枪毙一点儿不冤。

西南方面军虽然未能阻挡德军的推进,但是起码是在逐次抵抗。其间,基尔波诺斯甚至组织了四个装甲军向德军发起反冲击,但是由于苏德双方此时在装甲部队建设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德国空军掌握了制空权,反冲击失利,西南方面军几乎失去了所有装甲力量。

苏军作战的大纵深理论就是从一次次反冲击作战中总结出来的。

苏德战争中前期,苏军进行了无数次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反冲击,由于未能在主要突击方向集中强大的突击兵力、兵器,未能有足够的强大兵力跟进保护突破口,往往造成被两侧德军重新封堵缺口,导致反冲击部队被合围而被歼灭。到了战争后期,苏军部队空前强大,大纵深作战理论日臻成熟,在最终打垮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巴格拉基昂作战中,强大的突击集团所向披靡,迅速突入德军后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被迫后撤,并在撤退中崩溃。

由于西南方面军的顽强抵抗,以及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迅速取得了两场围歼战的胜利,从苏联这个方向看,基辅方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从德军方向看,中央集团军群的右侧后遭到威胁。作为苏军,理论上应该是在中央发动反击争取拉平战线,作为德军有两个选择:

第一、南方集团军群进攻,争取与中央集团军群拉平战线。

第二、两侧的德军相向突击,从根部切断苏军突出部从而达成合围。

当然,还有一个更大胆的选择——中央集团军群不管侧后,直接向莫斯科发起冲击。从纯军事角度看,这个方案并不可取,因为一旦德军向莫斯科发起突击,如果在基辅的苏军从侧后出击,截断了德军后路,那么德军将全灭。

很多人喜欢当事后诸葛亮,或者是屁股坐歪了的心理,对希特勒没有采纳大多数德军将领的意见下令直扑莫斯科而耿耿于怀。他们会认为德军向莫斯科直接冲击并没什么危险,理由是西南方面军的装甲部队已经几乎不存在。但就是这些人,却对天炉战法顶礼膜拜。殊不知日军三次向长沙突击最终被迫后撤,就是因为被侧后方的国军抄了后路。国军与日军的战力对比,肯定不如苏军对德军的战力对比。

希特勒最终下令实施基辅围歼战,从军事角度考虑,不仅可以免除日后向莫斯科突击的侧后威胁,又能消灭敌人的大量有生力量;从政治、经济角度考虑,夺取乌克兰这个苏联粮仓,并免除苏军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进而创造冲向高加索夺取油田的有利态势。因而,希特勒这个决定并不是什么昏招。

希特勒原计划是击破西南方面军后德军就地转入防御,然而,德军将领们纷纷保证能够在实行基辅战役后,再次转向,完全可以在冬季到来前拿下莫斯科。希特勒也就此与他的元帅将军们达成了妥协。

在西南方面军的后面是苏联南方方面军,两支方面军统一归老帅布琼尼指挥,由于惨败,昔日威风凌凌的第一骑兵军军长闹了个灰头土脸。虽然西南方面军被合围前布琼尼和朱可夫都向斯大林建议部队后撤,但是斯大林没有听从建议,然而,锅还得你来背,后面的战争老元帅你就打打酱油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役没什么悬念,进程和结果随便都能查到。南方集团军群的第一装甲集群在一个步兵集团军掩护下,与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二装甲集群和一个步兵集团军相向突击,漂亮的左右勾拳最后合拢,西南方面军数次突围无果,司令员、政委、参谋长等几十万苏军战死(一说15万),66万苏军被俘。仅少量苏军逃出了合围圈,包括作战处长、后来的苏联元帅巴格拉米扬,也包括赫鲁晓夫同志。德军的损失仅十万余人。

从围歼人数来说基辅战役并不是最多的,然而,那些人数高得离谱的战役都是在战争后期德军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取得,那会的德军已无战意,可以说是排着队唱着歌走向战俘营。因而,后期的战役并没什么参考意义,除了冲击柏林之战。

作为苏德战争早期的战役,双方拼死相搏,是名副其实的最大的一场围歼战

战役结束后,古德里安率领装甲集群重新回归正面。10月2日,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台风作战——突击莫斯科。

德国人只知道俄罗斯的冬天很冷,却没想到俄罗斯的秋天也很可怕,泥泞的道路让德军的坦克、大炮、汽车纷纷趴窝,严重影响了作战。反而到了冬天,路面硬化了,德军的进攻速度方才加快。但是德国人却没有想到那一年莫斯科的冬天那么冷,忘了给坦克、汽车准备防冻液,忘了给当兵的准备机枪、步枪的防冻油,而大批的冬装也未能及时送到前方。结果,苏军在莫斯科绝地反击,德军坦克不能发动,士兵拉不开枪栓,只能溃败。

如果事后诸葛亮,可以说希特勒原先的计划是对的,即完成基辅围歼战后部队转入防御,转入休整,来年开春了再一鼓而下要说错,应该是从元帅到将军到军事情报人员到军事参谋人员,最后到希特勒都犯了错——没有充分考虑到俄罗斯的季节、道路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苏联红军拼死一战的决心和意志,更没有考虑到他们要遇到伟大的军事家——朱可夫

基辅围歼战苏军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斯大林也许因此认识到打仗就要按照战争的规律来打,让专业的会打仗的人来指挥,因而,很快就让朱可夫同志负责整个莫斯科防御,并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第一次被击退。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溃败后,小胡子解除了一大批元帅将军们的职务,再也不信任德国国防军的指挥官,自己亲任侵苏总司令。


他这与斯大林刚好相反,自己一个非专业人物去干了专业人士去干的事
。结果就是虽然在他的严令下德军坚守勒沃夫并击败了朱可夫率领的苏军,但也只是昙花一现。第二年,希特勒集结兵力在南方发动攻势——攻击斯大林格勒,被朱可夫打得大败。之后,德国虽然发布了总动员令,但是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最终连柏林都被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