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哈尔滨频上热搜,由于大批南方人去东北旅游,带火了“南方小土豆”“土豆公主”“小金豆”等等热词。

哈尔滨文旅局为了抓住这波流量,可谓是把所有家底和绝活都掏出来了,直接把游客都宠上天了。

比如冻梨切片摆盘、甜豆腐脑、麋鹿上街、热气球上天、人造月亮、凤凰飞天、请鄂伦春族下山营业等等(这些都是本地人都没有见过玩过享受过的待遇)。

不得不说,文旅局为了大力发展东北经济,下了十足的功夫。当地人也热情似火,有豪车免费接送,有免费送暖宝宝,甚至连与南方人说话都带夹子音,总之就是热烈欢迎每一位南方朋友。

南方的朋友你是不是也蠢蠢欲动,想去东北感受冰雪世界与大澡堂?路sir也是恨不得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好了不说废话,今天给书友分享一本书《东北游记》,豆瓣8.2分。

这本书的作者,一个东北农村的“洋女婿”,把东北最近的百年历史,以及东北人的种种特质,浓缩在了这本书里,是不是很厉害?!

去旅游之前,快来了解一下东北的历史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东北的历史很长又很短

在很长的时间里,东北在历史书上都没有多少分量。早在二十万年前,东北就有人居住了。而在七千多年前,东北人的老祖先就已经过上了稳定的农牧生活。

但接下来,在中原王朝撰写的史书中,东北地区就几乎一直被各种“蛮夷”盘踞着。一直到了12世纪初,一个来自东北的、叫女真的渔猎民族,建立了金朝,这才把中原王朝的历史目光,吸引到东北来了。

女真有多牛呢?一路打出东北,灭了疆域辽阔的大辽,又一路往南,把北宋打成了南宋,还让南宋北面称臣。

女真人动静是闹得挺大的,给东北却没留下什么遗产,入主中原后,就把都城搬到了中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更绝的是,为了表示女真人将永久定居中原,把东北的老宫殿都给拆了。在今天哈尔滨的阿城,有个“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就是一千年前金朝的旧都。

金朝入主中原之后,很快就被汉人同化,等到金朝灭亡,这帮女真人,也就融入了中原人的血液之中。

因此,在东北的历史上,金朝算是昙花一现。等到金人散去,接下来长达四百年的时间里,东北又一次远离了主流文化和权力,又一次成了无人关注的犄角旮旯。

直到女真族的后人,也就是今天的满族,创立了清朝,我们所熟知的东北的历史,才算正式开始。

2. 龙兴之地的柳条边

今天辽宁抚顺下面有个县,叫“清原满族自治县”。清原,顾名思义,就是清朝的源头,据说那就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长大的地方。

但按照清朝重要文献《满文老档》的记载,爱新觉罗家族的老家,其实在今天的黑龙江依兰县一带,然后顺着松花江,一路搬迁到吉林,再到辽宁。至于努尔哈赤本人,他出生在赫图阿拉,也就是今天辽宁的新宾满族自治县,跟清原县挨着。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了清朝。东北从此也有了另一个称呼:满洲。满洲人的祖上是女真人,所以清朝建国的时候叫“大金”,史书上称之为“后金”

但跟老祖宗不一样,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并没有把东北的老宅给点了,而是妥善地保存了起来,所以今天去沈阳,还能看到清朝的老故宫。

对清朝来说,东北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必须好好保护起来的。

怎么保护呢?一个是不能让汉人进入东北,免得把留守在那儿的八旗子弟给汉化了,另外一个,长白山这条“大清龙脉”,那必须好好守护。长白山里的黑貂只有满族人能打,人参只有满族人能挖。

为了保护更周全,更彻底,一开始,清政府专门修了一道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土墙,从山海关开始,一直延伸到东北腹地,把满族、蒙古族和汉族的居住地,清清楚楚分割了开来。

后来清政府觉得这样还不够,又在土墙旁边挖了条壕沟,在壕沟旁边又种了一排子柳树。这道屏障后来被叫做“柳条边”

到今天,这个柳条边就只剩下几道可怜的土沟子,柳树稀稀拉拉。但在当年,柳条边还是很壮观的。

乾隆皇帝就写过一首诗,“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画内外”。多亏了乾隆这打油诗一样的写作水平,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那场景是什么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柳条边为何就落到这般田地了呢?原来,一百多年来,柳条边把汉族人挡在了东北的门外,却也使得东北人烟稀少,边防空虚,结果北边的邻居俄国人就开始虎视眈眈。

早在康熙在位的时候,中俄就打了一仗,这便是著名的雅克萨之战。那会儿,中俄实力相当,所以雅克萨之战结束后,1688年,双方就签订了划分界线的条约,俄国人一时半会儿也没敢动。

可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越来越衰,俄国开始大肆侵占我国领土。东北地区因为人少,几乎无法阻挡俄国人的入侵。到了1860年,汉人禁止出关的政策被取消,持续了两百年的柳条边,也就此作废。

柳条边的废除,以及汉人大批地涌入东北,我们熟悉的近代东北历史,这才真正开始。

3.三千万汉人闯关东

汉人进入东北,就是著名的“闯关东”

历史上“闯关东”的人,多半是山东人、河北人和山西人,尤其属山东人最多。“闯关东”的规模有多大呢?在几十年时间里,一共有3000万人移民东北,其中2000万是山东人。

闯关东的人在东北,那是什么都干。有开垦种地的,有做木料生意的,有放牧的,有采矿的。总的来说,汉人大量进入东北,彻底改变了东北的生活形态。

汉人在人口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带来的是文化上的绝对统治,与此同时。满人的传统文化则快速消亡。而清朝的官方语言——满语,也在近百年的时间内快速消亡。

清朝开放柳条边,大量汉人涌入东北地区,那么,这是不是说,东北终于告别人烟稀少的局面,北方的俄国人想要入侵,就可以抵挡得住呢?

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但时代的滚滚潮流已经决定了东北的命运,因为,除了俄国人,日本人也来了。

4. 俄国染指东北

在东北,俄国人和日本人修的建筑随处可见。在哈尔滨,到处可见俄式建筑,让哈尔滨有点像莫斯科,哈尔滨著名的特产“哈尔滨大红肠”“格瓦斯”“大列巴”,很显然都是俄国食品。

靠南边的长春、沈阳、大连,又伫立着许多日本人修的建筑。比如著名的“大连宾馆”,前身就是日本人修的“大和旅馆”。

从这些遗留的外国建筑,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日本和俄国在东北是怎么你争我夺的。

日本人对东北早就虎视眈眈,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就要求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

可辽东半岛,特别是岛尖上那全年都不结冰的旅顺港,是俄国垂涎了好久的一块肥肉,于是,俄国拉拢法国和德国,上演了一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强迫日本交还了辽东半岛。

同时,俄国趁机向清政府“邀功”,拿下了在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这就是1903年完工的“东清铁路”,清朝灭亡后,改称“中东铁路”。

在当时,这条铁路呈“T”字型,从旅顺港出发往北,纵贯整个东北,一直连到西伯利亚和欧洲。就像一根吸管一样,成为当时俄国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的大动脉。不少俄国人通过这条线来到东北。

大量俄国人在哈尔滨安家以后,建起了教堂、图书馆,还办了自己的银行和杂志期刊。

比如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圣索菲亚东正教教堂,就出自当年俄国人之手,而现在已经被改建成了一个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俄国想把东北变成俄国人的天下,可在这里吃了大亏的日本又怎么会善罢甘休呢?中东铁路修好的第二年,1904年2月,日本军舰突袭了驻扎在旅顺港的俄国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了。

5.日本人的野心与侵略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是一场在我国境内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不争气的清政府只能保持“中立”。

双方打了一年,俄国战败,日本接管了旅顺,也接过了“南满铁路”,控制了中东铁路从旅顺到哈尔滨这一段。从那之后,日本就给东北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11年,清朝覆灭,张作霖控制了东北。张作霖做事铁腕,又长袖善舞,和日本走得也很近。有他在,日本在东北的势力不减反增。但是1928年,日本还是密谋炸死了张作霖。

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是:只要张作霖一死,东北军群龙无首,他们就能彻底拿下东北。

可是,日本人没想到的是,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平稳地掌了权,还在1931年把东北的控制权交给了中央政府,蒋介石政府也宣布不再把南满铁路租借给日本。

这下日本就炸了毛。要知道,南满铁路可不是一条简单的铁路线。专门负责铁路运营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当时全日本最大的公司,每年交的税占到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日本自导自演了“九一八事件”,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在短短五个月之内就占领了整个东北。

日本人是很看重东北。在日本国内,东北被他们称为“大西部”,大搞建设,到处铺设铁路,修建发电站、矿山、工厂,甚至们把长春当作第二个首都来建,在城市规划上花了不少心思。

功能分区非常清晰,广场和公园星罗棋布,甚至还有蒸汽供暖和厕所专用的排污管道,为的就是能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定居。

按照日本人的设想,他们要在20年之内,向东北移民500万人,制造人口优势,从而反客为主,占领东北。

为了鼓励更多人移民,日本政府规定,农民到了东北以后,每家每户能免费分田地,而像医生、老师这样的专业人才,在东北赚的工资要比在日本本土多一倍。

在日本人占领期间,东北人过了一阵奴隶般苦日子。经过日本人建的神庙时必须九十度鞠躬,孩子们在学校里也要强制学日语。在许多矿山,日本人任意驱使中国劳工,死者无数,制造了一个个万人坑。

在中国人的尸骨上,日本人在东北建立起了发达的工业体系,GDP甚至一度占到整个中国GDP的三分之二。

6.东北的辉煌时刻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击溃了日本关东军。二战结束后,日本人走了,苏联将东北移交给了中国。在解放战争中,东北地区最先解放,所以也被称为是“共和国的长子”。

虽然苏联人撤退的时候,掠走了不少日本人留下来的机器设备。但毕竟人在底子在,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交通铁路网,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东北很快就成了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或者说当时的大工厂时代,个人生活是跟工厂紧密挂钩的。

工人们都端着“铁饭碗”:上学有厂办幼儿园和中小学,看病医疗有厂办医院,买东西有厂里的供销社,吃饭有厂里的食堂,甚至洗澡都有厂里的大澡堂子。找个对象是厂里面的人,或者是别的厂的。

住房更是包分配,大家伙儿住在统一的住宅区里,集中供暖,这叫家属院。平日里,发米、发水果、发油、发肉,甚至锅碗瓢盆都有的发。

这样的日子,在八十年代的东北是标配。那会儿,东北人日子过得很好。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开始后,东北的经济就不行了。

接下来,就是让无数东北人忘不掉、但又不想提及的“下岗潮”。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国企改革,二是亚洲金融危机,在双重的影响下,一大批吃计划经济的国企,效益不行了。为了减轻负担,纷纷裁员,也就是“下岗”。

下岗潮带来的阵痛是永久的,因为找不到工作,许多人纷纷离开东北,南下闯荡。渐渐地,东北人开始遍布全国。

过去东北上过的热搜,就是“鹤岗买房”“人口逆增长”等新闻。疫情三年后,今年的东北迎来了旅游旺季,经济趋势暴涨。

人挤人的东北街头,已经多少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希望东北抓住这次机遇,重新迸发经济活力。

特约撰稿人:芳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硕士
编辑:莉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