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同盟军发布了一条不太起眼的消息——攻占了大勐宜。虽然此前同盟军的战报中从未提及过大勐宜,但从当地网友发的消息来看,开战之初同盟军就联合德昂军在攻打此地。

缅军不断出动战机助战,许多房屋都被炸毁。其激烈程度甚至超过果敢地区,同盟军与德昂军花了两个多月才拿下大勐宜。大多数国人对这个地名应该非常陌生,但此地对同盟军来说极为重要。

从地图上来看,同盟军在怒江以西地区的地盘与德昂军的地盘大致以3号公路为界,南面则未超过34号公路。如果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同盟军极有可能以此范围为新的辖区。他们自然不希望缅军在自己辖区内留下一颗钉子。

最为重要的是,大勐宜地区有10多万华人,与果敢常住人口相当,如果运营得当,能极大地扩充同盟军的兵源。

不过虽然同为华人,历史上大勐宜地区的华人都支持缅军,多次协助缅军作战,2016年还集体加入缅族,这大概也是缅军能在这里守两个月之久的重要原因。同盟军能否消化这块地盘还是个未知数。

大勐宜地区的华人到底什么来历,他们为何会加入缅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救过缅甸领导人一命

根据大勐宜地区华人编写的历史,他们已经在缅甸生活了400多年,其中可以考证的历史也有270多年。

缅甸贡榜王朝初期实力强大,曾多次袭扰我国边境,乾隆大帝调兵与其作战多年,难分胜负。边境一些土司被贡榜王朝征服。

1752年,缅王讨伐泰国,一名叫段伍的汉人带领部属随缅王征战并立下战功。缅王准许其族人在缅甸居住,并封其为世袭土司。

段伍及族人一开始居住在一个叫老勐稳的地方,几次搬迁后来到大勐宜,如今勐稳成了对整个族群的称呼。

也是从这时起,勐稳人世世代代都忠于缅甸。他们与果敢华人有着极大的不同,果敢华人是因为近代边界的移动才成为缅甸人,且从来未被缅族真正意义上统治过。两边虽然都说云南方言,但语调却不一样。

勐稳土司传到十三代,直到1962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勐稳的末代土司叫段朝文,他与果敢还有过一段姻缘,娶了果敢土司杨文炳的次女杨金秀。

杨二小姐能提枪上马打仗,脾气火爆,后来还控制着果敢的部队,彭家声、罗星汉等人都曾是其手下。段朝文虽然有文化,但性格柔弱,却又流露着想娶小妾的想法。

两人最终分开,但他们的儿子段新治现在仍然是大勐宜地区治安队的负责人。缅北华人圈子太小,东拉西扯总能扯上点关系,不过遗憾的是,如今双方兵戎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金秀

勐稳人一向支持缅甸政府。60年代初缅甸军人政府上台,与北方山地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少数民族武装反抗。缅甸政府命令勐稳人组织了自卫队,一方面维护该地区治安,一方面用于对抗少数民族武装。

但后来由于自卫队利用马帮不断往来泰国,贩卖物资购买武器日渐壮大,缅甸政府又不放心于是下令将自卫队缩编成治安队。勐稳人毫无怨言,立即执行。

这时治安队里涌现出一个非常能干的年轻人叫王国达。当时缅军88师一个团驻在大勐宜,团长是丹瑞少校。王国达负责地方治安队因此常与丹瑞有联系,双方很熟悉。当时他可能也想不到,丹瑞日后会称为缅甸的最高领导人,并对勐稳人的命运产生至为关键的影响。

1980年初,已经升任88师师长的丹瑞到掸邦东部的景栋一带与缅共作战,为了解决后勤运输问题,他点名要王国达组织马帮。王国达不负厚望,在短短一个月内便购买到135匹骡马,又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才赶到景栋。

当时山民都不愿离开家乡,因为缅北丛林里瘴气很重,医疗水平又很落后。进入陌生地方很容易患上虐疾导致身亡。王国达却愿意率领马帮长途跋涉支持缅军作战,体现出勐稳族对缅甸的忠诚,也让丹瑞师长非常感动。

在一次行军途中,部队遭到敌军伏击,丹瑞师长中弹负重伤。由于失血过多,军医决定就地手术,需要输血。但身边好几名官兵的血型都不匹配,丹瑞命在旦夕,急得军医团团转。

从后面赶上来得王国达听到消息后急忙赶过来验血,恰好与丹瑞的血型相符,手术才得以顺利进行。王国达算是救了丹瑞一命,后来两人感情极深。

2006年,时任缅甸国家领导人丹瑞大将到缅北视察,一下飞机就拉着王国达的手,一直走到机场大厅。侍卫长不明就里,悄悄跑到王国达身边,低声告诉他不要再拉着丹瑞主席的手。王国达说:“你看是谁拉着谁?”侍卫长看后尴尬一笑。

组织马帮后不久,大勐宜地区的形势变得紧张,缅军要求王国达回乡负责治安队。他逐步将治安队从200多人扩建到1000多人,并多次配合缅军与缅共作战。从1968年到1989年这21年间,缅共一直打不下大勐宜这个眼皮子底下的据点,正是因为勐稳人支持的是缅军。

缅共瓦解后,王国达还率领治安队配合缅军与克钦独立军作战,参加过大大小小14次战役。王国达组织的马帮共为缅军服务了13年,有8人牺牲在战场上,还有8人在行军途中病亡。他先后与7位缅军师长共事,日后他们大多成为缅甸高层领导。

正是有这层关系,勐稳人与缅族的关系很亲密,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得到缅族信任的华人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集体加入缅族

缅甸和平以后,缅军举办庆功宴,丹瑞曾问王国达有什么要求,王国达提出希望勐稳人能获得合法的身份。

勐稳人在缅甸生活了数百年,又一直忠于政府,要一个合法的身份再正常不过了,但此事在缅甸办起来却并不简单。

缅甸有大大小小135个民族,民族问题非常复杂。历史上的封建王朝边界经常变动,中央王朝往往让山地少数民族自治,只需要按时纳贡即可。

英国入侵后,将缅甸领土扩大,并将少数民族纳入统一管辖,形成了近代缅甸的雏形。缅甸独立后继承了殖民者的领土,却没有能力控制山地少数民族。

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国民身份并不重视。独立后,一些少数民族头领也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以民族压迫为借口,绑架族人不准学习缅文,并组织武装对抗中央政府,使双方矛盾加深。少数民族自然也难以得到缅族的认可。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比如以包容著称的移民国家美国,假设某个族群不愿学习英语、不愿听从联邦政府命令,甚至公然组织武装对抗联邦,也必然会遭到主流社会的排挤和打压。

另外在不同时期,周边国家因为战争和社会动乱,又有大量人口涌入边境,缅甸人并不认可这些新流入的人员为缅甸公民,使得一些地区的身份证发放工作变得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国达夫妻

所以,缅甸产生了非常复杂的公民法和国民身份种类:

1982年奈温政府出台《公民法》,将缅甸公民分为三类:公民(持粉色卡)、客籍公民(蓝色卡)、准公民(绿色卡)。

要拿粉卡必须本人或者父母是缅甸原住民,即在1823年前就定居缅甸且属于135个民族中的族群。当然,这需要本人提供相应证明,很难蒙混过关。

客籍公民是指依据1948年《联邦公民归化法》申请入籍的外籍和外族人员。如果错了1948年的归化法,就只能拿到准公民身份。

由这三大类身份日后又衍生出外籍居住证(长方形白色纸条)、临时身份证(白卡)、国民身份登记证(向公民过渡阶段获得)。

在法律上,只有缅甸公民即粉色身份证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此之外,各类公民在法律上并无明文的区别对待。但这种只能也留下了隐形的执行空间。

实际执行时,由于语言不通等各种原因。基层执法人员经常将少数民族当成外人或者二等公民,进而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等。因为这些人往往很难找到地方申诉举报。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比较动荡的上缅甸,这大概就是一些人说的民族压迫。

其实勐稳人很早就开始追求民族合法身份。50年代,勐稳人便成立了“土生汉会”,不断向缅甸有关部门申请民族名称和身份合法化。但进程非常缓慢,直到80年代初,缅甸政府才派人到大勐宜地区调查。

之后军政府要求勐稳人书写自己的历史,直到缅共瓦解,缅甸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在丹瑞大将的影响下,缅甸才正式批准勐稳人为缅甸公民和勐稳汉族。

但次年丹瑞到缅北视察时似乎对民族名称不太满意,直言:“已经给你们勐稳民族了,为何还要加上德祐(汉人)?”实际上,这也体现出缅族人对汉人的警惕。

这样一来,勐稳人又经过申请把名称改为“勐稳民族”。然而这个称呼只是办理证件时的一个备注,并不具备法律效应,因为他们并不属宪法规定的135个民族之列。而单凭一个少数族群,想要推动修宪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勐稳人只能尽自己的努力不断争取,到1998年,还是丹瑞大将介入,将勐稳族命名为“勐稳帛玛民族”。帛玛在云南方言的发音中与“白马”相似,也与缅族的英文单词“burma”相似,可谓一语双关,汉缅合璧。

丹瑞其实想把勐稳纳入缅族的一个支系,这也是分化华人的一种手段。比如在彭家声时期,果敢汉人便被划为果敢族,属于掸族的一个支系。由于历史原因,缅甸并不愿意看到华人成立一个联合的族群。

但这只是丹瑞的口头承诺,没有正式法律文书,依然得不到官方的认可。勐稳人仍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合法身份。

一直到2016年3月,时任总统吴登盛指示,缅甸出入境与人口部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勐稳的正式法定民族身份应该统一写为:(勐稳)白马。

这也是勐稳人的身份首次得到官方文书的正式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国达与丹瑞

为何脱汉入缅?

按照华人的传统,要更改自己的民族绝对是一件大事,甚至还会背负一些道德上的指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勐稳人坚定地加入缅族呢?

第一、勐稳人虽然在缅甸生活了数百年,但民族身份一直未得到官方认可,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们的权益或多或少会受到侵犯。尤其是,不同时期缅甸政府的考量不同,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也不同,政策的变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比如1957年,缅甸办理身份证时,缅军在大勐宜地区大肆宣传,劝说老百姓到县政府去登记,老百姓感动得又是鞠躬又是流泪。然而他们走了两天山路,赶到县政府时却遭到了严格的甄别。

一些新过来的华人被抓起来要遣送回国,但他们很多人已经在当地成家,被遣返意味着家庭破碎。勐稳人曾一度组织自卫队要争取合法民族权利。

第二、安全方面的考量。大勐宜地区并没有果敢那样的地形优势,即便组织军队也难以抵挡其他势力。尤其是在军方限制民地武的背景下,大勐宜的治安队实力其实非常弱,他们只能支持政府军以获得保护。

大勐宜正好处于民地武势力范围的交界处,克钦独立军、德昂军、南掸邦军、同盟军都曾到大勐宜地区抓丁,还不时进行骚扰。此前大勐宜一家人因为未开门服从抓丁,便遭到枪杀。在无法自保的情况下,他们只有寻求合法的身份,以获得国家武装的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华人学校

勐稳人加入缅族的事在当年引起了很大风浪,一些人斥责他们“数典忘祖”。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民族观。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民族只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真正能维系感情的是血源、语言和传统,这些勐稳人通通都没变,他们仍然学习中文、仍然使用云南方言、过年仍然贴春联。

他们集体加入缅族只是为了争取平等的公民权利,以便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行为,无可厚非。就好像2008年南非承认南非华裔为“黑人”,其实他们只是争取平等的公民权,一个称呼是改变不了他们的肤色的。

毕竟他们生活在异国他乡,首先要考虑的是该怎么活下去。只要不做危害祖国的事,我们依然能称其为同胞。

如果狭隘地认为,华人不论出去生活多少代都只能忠于祖国,甚至认为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是我们的地盘,那么以后华人在国外都会遭到排挤。

当然,勐稳人集体加入缅族也有一大坏处。缅北局势非常复杂,存在多支武装力量,他们大多与缅军敌对。勐稳人如此坚定不移地跟着缅军走,势必让自己站在民地武的对立面,陷入孤立。毕竟没有人愿意自己家门口,被别人立一颗钉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缅北民地武

尾声

如果缅军力量足够强大,还能保护他们,但从现在情况来看,勐稳人的处境变得很尴尬。同盟军攻下了大勐宜,但他们从未被同盟军统治过,内心情感非常复杂,普遍抵触同盟军。

尤其是抓兵事件刚发生不久,据笔者这段时间观察,大部分大勐宜年轻人并不认同同盟军。他们认为缅族人再坏,无非就是收点过路费,遇到类似情况也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但同盟军抓人去战场是要送命的。

所以战争一打响,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经逃往下缅甸了,现在的大勐宜几乎是一座空城。

从前缅军在的时候,驻在山上的营盘,战斗大多发生在山上,对老百姓影响不算大。如今同盟军进来了却没有上山,而是住在老百姓家中。缅军一轰炸,就让大量房屋损毁,老百姓一生的心血都毁于战火。

总之,勐稳人怨言很多,尤其不愿去当兵,这确实让同盟军很头痛。如果同盟军真的想消化这块地盘,站稳脚跟,恐怕还要花大力量改善与老百姓的关系,树立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