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今天动物界的“顶流”明星,大家可能会想到憨态可鞠的“国宝”大熊猫。然而,几千年前的华夏大地上,大熊猫的表亲——熊才是我们祖先心中当之无愧的“顶流”明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洲黑熊。图片: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龙的传人”VS“熊的传人”

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5500年新石器中期的红山文化遗迹中就出现了熊的身影。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中,除了出土的泥塑女神像之外,还同时发现了黑熊的下颚骨以及泥塑的熊头。学者推测,远古时期,人类认为熊可以冬眠,并且在天气转暖时还能苏醒,因此熊被赋予了再生、复活的母性神格。华夏民族对熊的崇拜,从上古帝王的名号中也可以窥见一斑,三皇之一的伏羲又称“黄熊氏”,五帝之首黄帝又号“有熊氏”。

此外,关于华夏第一神话动物“龙”的起源问题,有学者提出了“熊龙说”,认为龙的图腾崇拜其实是由熊演变而来。其依据是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雕龙的头形、吻部、眼睛形状,特别是有耳无鬃等主要特征,与熊的特征十分相似。作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民族,或许在文化渊源上,实际是“熊的传人”。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熊在代表我们祖先精神信仰的图腾动物中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果算上大熊猫,中国境内共分布有四种熊,其他三种是亚洲黑熊、棕熊和马来熊。其中,亚洲黑熊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从中国的西南山地到东北和俄罗斯的针叶林,都有它们的身影。从地域分布来看,让古代先民疯狂打Call的熊,很有可能就是亚洲黑熊。

昔日的“顶流”

今天的“药神”

曾经遍布中华大地,被华夏先民顶礼膜拜的亚洲黑熊,如今却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困境。目前,亚洲黑熊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物种。据IUCN估计,过去几十年亚洲黑熊的野外数量下降了30-49%,偷猎、栖息地丧失以及对熊胆和熊掌制品的消费需求是其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熊胆被用于药品及保健品。图片: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熊胆入药始于唐代,主要用于治疗胆结石、发热、烧伤、肝脏等疾病,偶尔也用于镇痛及保健目的。然而,从野外捕获黑熊并非易事,所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熊胆都未在传统医药中广泛使用。但是,依托上世纪80年代初发明的“活熊取胆”技术,黑熊养殖业迅速发展,熊胆制品也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当时,为了获取种源,大量野生黑熊从野外被捕捉,导致一些地区的野生黑熊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圈养的亚洲黑熊。图片: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熊胆真的无法替代吗?

猎捕或圈养黑熊获取熊胆汁,不仅严重损害动物福利,也不利于亚洲黑熊的物种保护。关于熊胆等野生动物入药的问题,从古代开始就有争议和不同的主张,比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到“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体现了中国古代医者的仁爱之心和高尚的品德修养。现今,中医专家也普遍认为,中草药完全可以替代熊胆清热、解毒、消炎等功效,并且草药更便宜、安全、易获取。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和多位中医药专家携手开发的“药用野生动物替代品网站”中,就列举了30余种可以替代熊胆的中草药药材。

除了用中草药替代熊胆以外,近年来熊胆的人工替代品的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报道,通过生物技术获取转化熊胆粉已经可以量产,而正在研发的人工熊胆粉也将完成II期临床试验,未来有望实现熊胆的人工替代。专家认为,逐步淘汰熊胆业,鼓励中草药替代方案和人工替代品,不仅有助于亚洲黑熊的保护,也将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走向世界,推动构建人与野生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命运共同体。

一起努力,让我们把熊类永远留在野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洲黑熊。图片: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参考资料:

[1]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熊与龙——熊图腾神话的源流[J].北京大学官网,2007(6).

[2]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3] 光明网.为濒危中药材找寻替代之路. 2023.7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是一个国际性动物保护组织。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在14个国家设有办公室。协会长期致力于动物保护工作,活跃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协会拥有联合国全面咨商地位,在动物福利科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发挥全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