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于2023年第三季度共读书40种,今特对这40种图书一一进行简评,所有评语仅代表个人浅见,图书顺序按出版早晚排列。

0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编:《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文物图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

本书是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编著的一部楚国文物图录,主要是收录1957年发掘的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一号墓出土文物。本书是较早的一部文物图录,故里面图片都是黑白为主,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张彩图,视觉效果非常一般,可结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一书阅读。

02、傅举有、陈松长编著:《马王堆汉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年。

本书是原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傅举有、湖南大学教授陈松长编著的一部关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图录,为中英双语版,图片的细节图较多,但因为出版年代较早,其清晰度一般,帛书部分有陈先生释文。书尾有一篇《马王堆汉墓综述》。

03、文物出版社、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编辑:《辉煌不朽汉珍宝: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文物出版社,1994年。

本书是一部关于马王堆汉墓的考古文物图录,“中国考古文物之美”丛书中的一册。本书的一半内容为文物图录,另一半内容为文字介绍。收录图片不算太多,但细节图较多,因为出版年代较早,清晰度也一般。本书最大的亮点,是附录中有不少文物的线描图,让读者更为清晰直观了解文物形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文物出版社、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编辑:《岭南西汉文物宝库:广州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4年。

本书是南越王墓博物馆一部关于广州南越王汉墓的考古文物图录,主笔为麦英豪、黄展岳,系“中国考古文物之美”丛书中的一册。本书的一半内容为文物图录,另一半内容为文字介绍。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金银器四部分,收录的图片不少今天在南越王博物馆王墓展区还能看到,其中张义铜戈、墓主人组玉佩、金钩玉龙、龙虎并体玉带钩、铜框嵌玉杯等都比较有特色,但如南越王墓铁甲等铁器未收录。文字介绍的亮点是文物线图,与这套丛书其他图书一致;缺点在于墓室结构的平面图在附录中,立体图也只在文章插图中呈现,个人认为安排在书首更加合理。

05、雁侠:《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本书是北京联合大学赵艳霞老师(王玉哲弟子)一部关于先秦姓氏史的著作,“博士论文丛书”的一种,本书一版2印为2008年版(署名赵艳霞),增加了两篇附录。本书先论述了“姓”“氏”的含义,然后分析姓氏制度的起源、五帝时代姓氏传说史料的分析、商代姓氏制度的演变和两周姓氏制度的演变。作者认为姓本义为“生”而氏本义为“示”有一定道理;但其认为姓来源于母系社会初期的图腾、氏来源于母系氏族后期的族氏、炎黄二十五子得姓处于父系社会初期、舜赐姓命氏建立统治秩序等观点,则比较陈旧信古;认为晚商女子所用姓为所出姓族名、象形族名是氏的早期使用方式也不太准确;对于出土文献尤其简牍资料利用更是非常少,造成商周姓氏制度论述较为单薄。总之,本书作为先秦姓氏制度的早期著作,方法和结论都存在较大问题。

0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凌家滩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

本书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一部关于凌家滩玉器的图录,凌家滩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村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与红山文化相当,早于良渚文化。而其最大的亮点是出土了大量的玉石器,其中包括玉龙、玉鹰、玉刻图长方形片、玉龟、玉三角形刻纹片等形制稀缺的玉器,在这部图录中都有收录,读之让人眼前一亮。除了图录之外,还有主持发掘的考古学者张敬国及俞伟超、张忠培、严文明等人论文。可结合《凌家滩》《凌家滩文化研究》《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阅读。

07、顾颉刚编著:《古史辨》(一),海南出版社,2003年。

本书是民国时期历史学家顾颉刚发起、诸多学者加入探讨的文集,全套书共七册,建国后仅有两次新版,一是上海古籍社82年繁体竖排版,一是海南社03年繁体横排版。后者存在若干字词讹误,需要注意。顾老等学者在本套书中引入科学研究方法,对被视为儒家正统信条的“六经”进行批判,使中国史学研究正式由传统转入现代,故《古史辨》至今可谓仍是先秦史乃至中国史最重要的论著。本书为整套书第一册,为顾老主编,开篇有顾老自序,讲述自己如何走上“疑古”道路,正文则是顾老与支持者胡适、钱玄同等人及反对者刘掞黎、胡堇人等人的论文及书信,核心话题是讨论大禹形象最早是人还是神。其中《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与《答刘胡两先生书》中提出的推翻非信史方面的四项标准,是顾老史学思想中的核心理论,值得细读。

08、肖梦龙、刘伟主编:《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

本书是镇江博物馆原副馆长肖梦龙、馆长刘伟主编的一部关于吴国青铜器的论文集,以肖梦龙文章为主,其中包括《吴国青铜器研究》《吴国青铜兵器研究》《试论吴越青铜器的断代分期问题》等。除了几篇文章主要探讨青铜器形制,大部分文章集中于冶炼技术方面,内容比较干货,但对大众读者不太友好。可结合图册《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阅读,但对青铜器属“吴国”还是“吴地”的认定,可进一步探讨。另,本书第二作者在本书初版的第二年因受贿而判刑。

09、沈从文:《扇子史话》,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

本书是沈从文先生编著的一部关于古代扇子史的著作,“沈从文博古春秋”丛书的一种。根据前言可知,作者原有《扇子应用进展》一稿,包含前言、图表、图录、主论文及后记,但五万字的主论文《扇子考》不幸遗失,余稿的图录部分经过画家摹绘进行补充,最终有了这本《扇子史话》。故本文剩余的文字较少,以图片和配套解说为主,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尽管剩余文字不多,仍然能一窥沈老的大家风范,在文中校对了不少古画存在的错误。并总结了先秦秦汉流行的扇子为便面,至魏晋南北朝时逐渐为麈尾、纨扇取代,宋代出现的折扇之后又成为主流。值得注意的是,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便面当为战国文物,书中标注为“西汉”,为一处错误;另外,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春秋墓出土春秋晚期竹扇,为最早最完整的便面实物,这是作者没有看到的考古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王震中:《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本书是社科院研究员王震中一部关于先秦史的论文集,前半部分鸟瞰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全程,后半部分解读族落文化与宗教崇拜个案。开篇《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提纲挈领,先指出“古史辨”研究缺陷,提出以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上古史,反映作者信古立场与证经目标。之后指出国家形成亦即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主要包括阶级的存在与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设立,并认为从龙山文化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同时提出以平等的农耕聚落-中心聚落-都邑国家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表示文明起源过程,王权的来源与组成包括宗教祭祀权、军事指挥权、族权等三方面。这些观点奠定了作者相关论著的基础,有一定启发,考古资料也其专长;但论述也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传世文献不加辨析采信,对原始符号考证失之武断,母系父系先后说略显陈旧,等等。

11、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本书是华南师大张淑一教授(詹子庆弟子)一部关于先秦姓氏史的著作,系其博士论文增订的专著。本书先论述了姓氏的起源,然后讲述先秦姓氏概貌、各阶层姓氏制度、姓氏应用规则、春秋战国之际姓氏制度变革等问题,与雁侠《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类似,作者仍坚持姓氏发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对于出土文献尤其简牍资料较少,这都是其显著不足之处;本书优势在于对于周代姓氏制度的梳理较为系统简要,可作为对先秦姓氏制度进行初步大体了解的书籍来阅读,附录的《春秋》经传女名列表与族氏列表亦方便查询。

12、唐际根:《殷墟:一个王朝的背影》,科学出版社,2009年。

本书是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前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唐际根一部关于殷墟考古的著作,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殷墟发掘的历史、自然环境、族源人种、国家社会、经济交通、宗教祭祀、妇好和司母戊、甲骨文字、文物艺术等专题,插入的大量文物、遗址、文字等图片,便于读者理解,是一部了解殷墟文化不错的科普读物。作为唐教授为数不多的专著,却仅是一部篇幅不长的通俗著作,令人掩卷之余不免遗憾。

13、南越王宫博物馆编:《南越国宫署遗址:岭南两千年中心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本书是南越王宫博物馆编写的一部关于南越国等考古的图录,“岭南文库”的一种。本书是当时南越王宫博物馆(今南越王博物馆王宫展区)配套读物,主要包括南越王宫、南汉王宫、名城广州两千年和广州古代水井四个主题,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内容与博物馆陈列基本一致,不但有文物图片及讲解,也有介绍历史背景的图文,算是一本纸上的博物馆,相对于单纯的文物图册,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的陶圈井、砖井、瓦片井、瓦圈井、土井、木井、竹圈井、石井等历朝历代多种形式的五百余口水井,也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14、荆州博物馆编著:《荆州楚玉:湖北荆州出土战国时期楚国玉器》,文物出版社,2012年。

本书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一部关于战国楚国玉器的图录。楚国文物长期以漆器、竹简、青铜器更为突出,随着熊家冢墓地发掘,玉器也成为了楚国考古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开篇有王明钦《荆州地区楚墓出土玉器概论》一篇,把楚墓按等级分为五类,墓葬等级的区别往往就是随葬玉器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其中第一类包括熊家冢墓地、第二类包括天星观1号楚墓、第三类包括望山2号楚墓及院墙湾1号楚墓及秦家山2号楚墓,大多有不同玉器出土;第四类是雨台山166号楚墓,部分出土玉器;第五类无玉器出土。图版的质量一般,文字说明尚详细。书最后有《玉器主要纹饰》《玉器颜色》《玉器沁色》等三篇附录,方便读者理解。玉器整体造型一般,比较有特色的有透雕龙纹双联玉璧、神人乘龙形玉佩、神人操龙形玉佩、三角形玉饰、龙纹玉剑璏、玉面具、竹节形玉管、琉璃珠。

15、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本书是社科院研究员王震中一部关于先秦史的专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一种。作者另一部专著《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的特点是注重把中国与世界文明起源横向比较,本书则注重纵向阐释早期文明的发展。上篇的主题是从村落到都邑邦国,主要论述中国文明起源,下篇的主题是从邦国到王国和王朝国家,主要早期都邑国家(邦国)之后、帝国之前的王国历程,即“三代复合制国家”。本书与《比较研究》及作者的两部论文集《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均有大量内容相同之处,也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兹不赘述。书首有李学勤先生的序言,书末有作者的结语,对全书的思想内容有较好的提炼概括,可先阅读了解作者大致观点,再去读正文冗长反复的论证,会更容易接受;此外还有晁福林、许宏等历史、考古学者的书评,也可辅助阅读。

16、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本书是社科院研究员王震中一部关于先秦史的专著,“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的一种,初版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系作者博士论文修订而成。这部书旨在结合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来阐释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提出中国文明的起源分为由内外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仰韶文化半坡期之前)至中心聚落即宗邑形态(仰韶文化后期)至都邑文明形态(龙山文化期),对都城、文字、铜器、阶级、王权的诞生均有阐述,并认为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美洲等世界文明也适应三阶段发展形式。以中国新石器时代发展历程为视角探析世界文明起源,可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某些结论比如对于原始符号的认定明显过于武断,这就对其中国文明起源的观点带来挑战;二是世界史论述较少且没有引用英文文献,这就是对其世界文明起源的观点带来挑战。

17、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商邑翼翼 四方之极:殷墟文物里的殷商盛世》,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年。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一部关于殷墟文物的图录,“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内交流系列丛书”的一种。本书系国博举办的一次临展活动的配套图录,其两百余件文物来源于社科院考古所藏。卷首有唐际根和丁思聪对殷墟考古梳理的文章,以及翟胜利对妇好墓和亚长墓介绍的文章。图录部分分为“等级制度”“礼乐文明”“信仰空间”“甲骨文字”“贵族生活”“戎马生涯”等单元,分类似乎不太明确,看点是新出土的一些青铜器,如2004年出土的商代车马坑、2000年亚长墓出土的青铜兵器和青铜手、1984年出土的带人头的青铜甗等,文字解读较为详细,每件文物还标注了考古期数。

18、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编:《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文物出版社,2013年。

本书是关于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考古的一部文物图录,主要介绍了2011年及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曾国文物的相关情况。图录部分先介绍了每个出土墓葬的大致情况,然后介绍了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的相关情况、线图以及全图、细节图等,但铭文释读不太完整。作为西周前期的诸侯国墓葬,其考古价值不言而喻,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主就有曾侯谏(作媿)、父癸、父辛、祖辛、曾侯(作父乙)、曾侯犺、父丁、师(作父癸)、兄乙、父乙、鱼伯彭、白生、伯、亚㛣、叔桑父、祖丙、叔逘等,反映了姓名、婚姻等制度;有特色的有半环形龙纹铜钺、素面铜觚形器等。篇首有方勤的论文,篇末有黄凤春和黄建勋、张昌平、李伯谦关于叶家山曾国墓地的论文,可以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炭河里遗址管理处、宁乡县文物管理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编:《宁乡青铜器》,岳麓书社,2014年。

本书是炭河里遗址管理处、宁乡县文物管理局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编写的一部宁乡青铜器的图录,主要收录了湖南宁乡地区出土和征集的青铜器,其中又以商周青铜器为主,比较著名的有商代的人面纹方鼎、四羊方尊、虎食人卣等,其中一件凤纹提梁卣中还贮藏了一批玉器,比较有趣。每件文物下面标注了图版和文字解说的资料来源,比较有价值,书首有考古学者李伯谦的序言和主编向桃初的前言。

20、良渚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长沙国贵族生活特展》,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

本书是良渚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编著的一部关于汉代长沙考古的图录,也是良渚博物馆的一次特展,以马王堆出土文物为主,也兼及长沙出土汉代其它文物。全书分为《长沙国与马王堆汉墓》《钟鸣鼎食》《歌舞娱乐》《养生保健》《锦绣华裳》《家有藏书》《大礼安魂》等专题,文物图片比较清晰,介绍也比较详细,整体布局尚可。唯辛追复原塑像1.58米,与考古资料的1.54米不符合。

21、长江文明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博物馆编:《穆穆曾侯: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文物出版社,2015年。

本书是关于湖北枣阳郭家庙两周之际曾国考古的一部文物图录,也是湖北省博物馆一次临展的配套图录,主要介绍了2002年及2014-2015年枣阳郭家庙出土曾国文物的相关情况。图录部分先介绍了郭家庙墓区和曹家湾墓区的发掘情况,然后介绍了出土车马、青铜器、陶器、玉器、乐器的相关情况、线图以及全图、铭文等,并有与其它相关文物的比较。作为两周之际的曾国墓葬,是曾国考古的重要一环,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主就有曾伯陭、曾亘嫚、曾孟嬴剈、卫伯须、幻(弦)伯隹、【尼阝】君鲜、曾子泽、曾子寿、旁(房?)伯、曾侯絴伯等,反映了姓名、婚姻等制度及国际关系;有特色的有曾伯陭铜铜钺、弋射用具、墨块、车马等。篇首有方勤和胡刚的论文,作者还提到一件“曾侯作季汤芈鼎”,可以参考。

22、王震中:《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本书是社科院研究员王震中一部关于先秦史的论文集,第一部分是讲史前聚落社会、古史传说与原始宗教文化,第二部分是讲文明与国家的诞生,第三部分是讲夏商王朝国家与早期华夏民族。这三部分论文的主要观点分别来自作者的“文明和国家起源路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邦国-王国-帝国”说、“夏商周三代复合制国家结构”说及“早期华夏民族因复合制国家结构而形成于夏代”说。作者对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都指出了一些缺陷,希望能够结合进行“三重证据法”研究,分析了流行的酋邦理论与社会分层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提出要以聚落形态整合相关理论;但本书实际方法与内容都没有超出作者上一本论文集《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且不少内容重复叙述,颇为啰嗦,《三皇五帝传说与中国上古史研究》一文,更将其信古立场与方法缺陷体现得淋漓尽致。

23、张文江:《〈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

本书是同济大学教授张文江一部关于《史记》的著作,主要是对《史记·太史公自序》进行讲读,通过本篇来介绍太史公的精神和经历及创作《史记》的动机和过程。因是课堂讲稿整理成书,比较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但内容不太深刻,且篇幅较为简短。其中提到燕太子丹对荆轲的评论,最早出自《燕丹子》,但作者引用《东周列国志》,似乎对史料也不太熟悉。附篇是《〈史记·越世家〉中的范蠡》,更多是就文本谈文本,没有结合其它史料分析。整体来说价值一般。

24、姚大力:《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本书是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一部关于《史记》的著作,主要包括《谈古论今第一人——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把过程植入历史书写——论司马迁对中国历史编撰学的突破》及外篇《漫谈读书》等三篇文章。第一篇主要介绍司马迁的经历与《史记》的文学、史学价值,也像是课堂讲稿,通俗但不深刻;第二篇文章系作者发表的论文《把过程植入历史书写——论司马迁对中国历史编撰学的突破》(《中国学术》第26辑),主要介绍了先秦文献的创作特征与司马迁的超越,认为《史记》开创了展示历史变迁过程性的史学书写新范式,但同时具有强化夷夏之辨、中国独大的历史局限性,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第三篇是作者对读书的随感,提到读书应该重视诵、录、校;专一与善疑、入味而贵自得等,与本书联系不大,也可读读。

25、《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名家讲〈史记〉》,中华书局、五洲传播出版社,2016年。

本书是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写的一部关于《史记》的著作,“中华文化经典导读”丛书的一种,选编了近现代中外学者16篇解读《史记》的文章。文章包括司马迁与《史记》的介绍、读《史记》的方法、《史记》的主题精神、《史记》的文本编纂、《史记》具体篇章的导读以及《史记》在海外的传播等,整体结构比较合理,选篇内容也还可以,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人士,都能得到一定启发,如梁启超《读〈史记〉法一二》、韩兆琦《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书——谈〈史记三家注〉》、杜升云《司马迁笔下的星汉世界》等篇章,均值一读。

2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沂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著:《沂水纪王崮春秋墓出土文物集萃》,文物出版社,2016年。

本书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沂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著的一部关于纪王崮春秋墓出土文物的图录。书首有序言及概述,可以得知纪王崮春秋墓系2012年出土于山东沂水,包括一号墓及车马坑与二号墓,其中一号墓是山东地区发掘规模最大的春秋墓葬,因建立在崮顶显得尤为奇特,但墓主究竟是何人,因为资料匮乏而难以确知。文物图录分为铜器、玉器、陶器、石器和其它,其中仅有“华孟子作中叚氏妇中子媵宝鼎”及“邛白厚之孙■君季◆自作滥盂”两件青铜器有铭文,还有一把象牙珌青铜剑较有特色,其它文物大多比较普通。作为一部小众的考古图录,不专门研究可以不看。

27、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北京出版社,2016年。

本书是历史学家傅斯年关于先秦史的一部著作,“大家小书”精装本的一种。正文由《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五篇组成。《夷夏》主要讲三代政权主要来自东西两大族群斗争,《姜原》主要讲姜姓发源于河南西部,《周东封》主要讲西周东方诸侯为殖民商人建立,《大东》主要讲西周分封经历了小东(东郡一带)及大东(泰山)的先后过程,《论所谓五等爵》主要讲西周没有所谓五等爵制。书末附录作者《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由《楚之先世》《殷周之关系》两篇组成。书的开头有何兹全《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一篇,周书灿教授亦有《论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篇,均指出本书的优点及缺陷,可作为导读。整体来说,本书是先秦史研究绕不过去的名著,一些具体结论还可以探讨和修正。

28、(日)宫崎市定、马云超译:《宫崎市定解读〈史记〉》,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

本书是日本京都学派著名学者宫崎市定一部关于《史记》的著作,“观潮丛书”的一种。本书主体部分创作于1979年,是作者对《史记》若干篇章的一些简要讲解,书末附有作者《史记》相关论文一览、《〈史记〉中的女性》一文与其学生吉川忠夫的解说。这部书的观点最明显的缺陷,是质疑殷墟是商代都城,以及主张的“西周抹杀论”。在作者看来,武王伐纣和平王东迁是一件事,《史记》世家中的诸侯对于西周史的上溯都不可靠的,它们真正的历史都是从东周开始的。这些观点明显是被考古否定的,甚至其学生都不能认可。但其观点也有一些可取之处,如对《伍子胥列传》起、承、转、合四要素的故事性分析,以及认为《滑稽列传》等《列传》不少戏剧化的内容,实际上是汉代的舞台表演“偶语”。总之本书的优缺点都很突出,但其质疑精神很有启发意义。

29、信阳博物馆编著:《信阳博物馆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18年。

本书是信阳博物馆编著的一部青铜器图录,主要收录的是馆藏青铜器。信阳作为河南南部一个地级市,在春秋时期分布不少诸侯国,如今不少诸侯国青铜器都有出土,如商代息国、春秋番国、黄国、黄国奚氏、曾国、樊国、鄝国等青铜器,在本书中都有收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把甫王剑。卷首有《信阳博物馆藏青铜器概述》,卷尾有《有关信阳地区墓葬城址研究资料索引》及跋,梳理了相关考古资料,方便读者按图索骥。

30、王震中、李衡眉主编:《中国大通史·导论 史前》,学苑出版社,2018年。

本书是曹大为、商传、王和、赵世瑜四位教授担任总主编,18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编撰的《中国大通史》第一册。全书已出版23册,整体来看是目前学术水平最高的一套中国断代通史,但因从创作至出版历程过长,未能反映最前沿研究,故内容不如各断代史领域著作。全书历经23年编撰问世,史前卷首任主编李衡眉于97年去世,继任主编王震中于2010年定稿,而民国两册至今尚未出版,尤见坎坷。因为套装发行且定价高昂,加上出版方名气普通,故而市场反响平淡。导论主要介绍全套书的编写起缘、指导思想、体例结构、创作历程,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史前社会、农耕社会与工业社会三阶段,对传统“五段论”进行反思。史前部分分为综述、人类起源编、文明起源编、社会结构编、社会生活编及精神文化编,因定稿时间较早,可参考具体编者的最新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1、黄国辉:《传统与变革之间:商周亲属称谓的演进》,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

本书是北京师大黄国辉教授一部关于商周史的著作,“通古察今”系列丛书的一种,该套丛书都是北师大教授的论文集,且篇幅较为短小,应为统一经费集中出版。本书主要由《商周亲属称谓的演变及其比较研究》《商代亲称区别字问题研究》两篇已发表论文组成。前者主要分析了商周亲属称谓中祖类、妣类、父类、母类、子类的不同含义,并提出商代称谓为“二分合并型”、周为“二分合并过渡型”、秦汉以后为“二分旁系型”的概念。后者主要分析了亲称之前的数字、大中小、高与毓的不同含义。两篇文章主要都是列举前说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论证过程较为简单,作为专著甚为单薄,类似选题以赵林《殷契释亲》论述最为翔实。

32、史杰鹏:《史记八讲》,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

本书是学者史杰鹏(梁惠王)一部关于《史记》解读的著作,“知·趣丛书”的一种。本书的基础是一套《史记八讲》课程讲稿,另外还附赠了九篇读史札记,整体篇幅较短。作者作为训诂学科班,对于文字方面解读颇有说服力,如认为“侠”的本义是辅助,“羹颉侯”当为“刚颉侯”解;有些观点也颇有新见,如认为刘邦不杀项伯是因为两人都有游侠气质,司马迁在任安处死前回信隐含对他的怨恨和鄙薄;有些内容读起来畅快淋漓,如对秦始皇与汉武帝的批判。社会生活史一节,写得非常好读。但本书的缺陷同样明显,如对于卫青、霍去病明显过于贬低,反映作者存在以论代史的倾向。同时,作者对考据似乎不太精通,如完璧归赵这一故事很可能为虚构,但作者却作为一个真实故事分析,得出蔺相如靠流氓手段和运气成分才成功的结论;认为刘邦生年为前256年,也过于武断。

33、李天飞:《号令群神:李天飞“封神笔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

本书是友李天飞一部关于《封神演义》的著作,相对于作者的《三千六百年封神纪》内容更为系统,论述也更为详细,可以算是前者的升级版,与《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风格相似。本书的序章和第一章主要是综述“封神榜”中神灵的组成和封神的逻辑,提出“封神”是民间新编一套神谱用来对自然、社会的解释权;从第二章开始则讲述《封神》人物形象的来源和变迁,包括主要神话人物哪吒、殷郊、杨戬、雷震子、韦护,历史人物太公、文王、纣王、比干、邬文化,以及各种自然神、斗部众神、民间俗神、护法神,阐截教神和妖族等等。其中不少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尤为难得的是对于小众的八字神煞,和偏门的佛道史料,作者也能将来龙去脉一一娓娓道来。总之,这部书虽然是通俗大众著作,但是学习研究《封神》必不可少的书目。

34、李天飞:《三千六百年封神纪》(全二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

本书是友李天飞一部关于《封神演义》的著作,全书分为《阴》《阳》二册。《阴》册讲的是《封神演义》中神话人物的原型由来,从东周时期的老子、邬文化一直讲到明朝的通天教主、鸿钧道人,以人物为主题,加以简明而精准的文字介绍;《阳》册则讲述《封神演义》背后的真实历史,从商族的诞生讲到周朝的分封。简而言之,《阴》册讲的是《封神演义》的神话人物的形象演变,后者讲的是《封神演义》的历史部分的真实历史。是一部非常难得又相当不错的《封神》科普著作,适合各阶段阅读《封神》的读者。可结合李老师《号令群神:李天飞“封神”笔记》阅读。

35、湖北省博物馆编:《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文物出版社,2021年。

本书是关于周代曾国考古的一部文物图录,也是湖北省博物馆一次临展的配套图录,还是目前曾国文物最完整的一部图录。篇首有方勤的论文,简要介绍曾国考古情况,包括随州叶家山的西周早期曾侯谏、白生和曾侯犺墓;枣阳郭家庙两周之际的曾伯陭、曾侯絴墓及忠义寨城址;随州义地岗春秋中期的曾公【田求】、曾侯宝、曾侯得墓;义地岗的春秋战国之际曾侯【戊阝】、曾侯与及擂鼓墩曾侯乙墓;义地岗战国中期的曾侯丙墓等,形成一个周代诸侯国最完整的考古序列;另有凡国栋对叶家山及黄一对楚王酓章钟的介绍论文。图录部分包括《曾国之谜》《始封江汉》《汉东大国》《左右楚王》《华章重现》五专题,第一专题有曾孟芈谏、曾子斿、曾伯宫父、曾子伯誩、曾孙史夷等青铜器;第五专题是2019年追缴的曾伯克父青铜器。总之,是一部蔚为大观的专题考古图录。

36、赵生群:《史记导论》,中华书局,2023年。

本书为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大教授赵生群一部关于《史记》的著作,系作者在《〈史记〉编纂学导论》(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基础上增订而成。本书虽然称为《史记导论》,实际上仍然聚焦在文献学方面,包括《史记》的成书过程、内容、体例、取材、与其它史籍关系、史料运用与价值、框架、书法、理论探索、编纂问题、纪传与传记文学等篇章,相对旧版只增加一篇绪论,不如旧版书名切合。本书对《史记》的文献学介绍比较全面,适合作为教科书;但阐述简单,其认为《史记》取材诸侯史记的观点,明显不如日人藤田胜久《〈史记〉战国史料研究》中认为仅取材秦赵史书研究细致可靠。本书附录《〈史记〉、〈战国纵横家书〉史料价值考论》一文认为《史记》中苏秦事迹更为可靠,与杨宽先生支持的《战国纵横家书》针锋相对,而本文的论证同样说服力不够。

37、傅举有:《马王堆汉墓》,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

本书是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马王堆汉墓发掘者傅举有著作的一部关于马王堆汉墓的专著,,为“亲历中国考古”丛书的一种,初版为《不朽之侯:马王堆汉墓考古大发现》(04年版),为“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丛书”的一种;再版为《马王堆汉墓不朽之谜》(11年版),为“亲历考古系列”的一种。全书分为《走进马王堆》《驮侯家》《丝国再现》《地下图书馆》《墓主传奇》等九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原考古报告中3号墓主为利豨之兄弟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是利豨本人,尽管出土木牍记录的利豨去世时间比《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提前三年,证明作者能够从考古实物出发,不受传世文献的束缚。

38、卢兆荫:《满城汉墓》,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

本书是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满城汉墓发掘者卢兆荫著作的一部关于满城汉墓的专著,,为“亲历中国考古”丛书的一种,初版为《发现满城汉墓》(11年版),为“亲历考古系列”的一种。全书分为《陵山之谜》《一号墓发掘》《二号墓发掘》《豪华的地下宫殿》《墓主人是谁》《金缕玉衣与玉器》《长信宫灯与铜器》《玉具剑与铁器》《西汉文明》等九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这套丛书主打是考古亲历者的科普读物,就我读的几本来看,都能做到短小精悍、深入浅出,作为大众考古入门读物相当不错,游览相关博物馆之前可以读上一本。

39、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

本书是敦煌研究员原院长樊锦诗、赵声良著作的一部关于敦煌莫高窟的专著,为“亲历中国考古”丛书的一种,初版为《灿烂佛宫:敦煌莫高窟考古大发现》(04年版),为“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丛书”的一种;再版为《灿烂佛宫》(11年版),为“亲历考古系列”的一种。全书分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藏经洞与敦煌学》《石窟与彩塑》《壁画瑰宝》等四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本系列的书的篇幅都不长,但作者的专业程度毋庸置疑,文章也写得通俗好读,是了解相关考古遗址与文物的绝佳入门读物。

40、刘凯:《二十四史通识课》,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

本书是友刘凯(一苇)一部关于《二十四史》的著作,主要介绍《史记》《汉书》中的相关篇章,为该丛书已出版的第一册。本书先概述《史记》简史,然后对《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及《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精华篇章进行解读;然后概述《汉书》简史,然后对《汉书》的《叙传》及《纪》《传》的精华篇章进行解读。每一篇文章较好地梳理了《史》《汉》篇章的大致线索,也加入了作者的个人分析,对于某些问题也有一定考证,在叙述、议论、考证三方面平衡得比较好,语句通俗好读,引用文献充分,同时注重对《史》《汉》两书的比较。遗憾的是《汉书》部分结束似乎有些仓促,没有介绍《志》《表》相关的内容,如《艺文志》《地理志》都是很值得解析的。总之,是一部非常值得读的《史》《汉》通识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