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丨张明扬

据说年轻人现在都不爱购物了。

前一段,有一则“年轻人逛商场只去B1、B2层”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只逛不买”,以至于商场楼上人烟稀少,B1B2人声鼎沸。

图/图虫创意

年轻人还学会了存钱。他们发明了“特种兵式存钱”, 为了更高的存款利率,不惜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存款,有人一天内跋涉上千公里,也有人熬夜蹲守抢大额存单;他们迷上了”攒金豆”,工资到账后就会买一颗金豆,据说这样就可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消费。

创建于2020年10月23日的豆瓣“不要买 | 消费主义逆行者”,目前已经聚集了超过30万关注者,slogan很是热血——“让我们做到: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

看起来,中国年轻人正在走出消费主义和“买买买”的无节制消费,更加忠实内心的感受,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营销和pua所惑。

年轻人逐渐发现,在消费成瘾的世界里,快乐没有如约而至。由冲动、非理性、焦虑、攀比共同构成的消费主义,并不值得留恋。

01

但年轻人真的不消费不购物了吗?

并不是,他们只是拒绝在消费主义的绑架中消费。

经济数据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惨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07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餐饮收入37105亿元,增长18.7%。

年轻人正在塑造属于他们这一代的消费观:他们拒绝商家的套路,拒绝智商税,拒绝被割韭菜,他们更加崇尚实惠和体验感。

年轻人正在走出消费主义,但与老一辈锱铢必较的消费观也有本质性区别。他们渴望用购物装饰自己的生活,满足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他们也并不是一味的“低消费”,有句流行语说得很好:不怕买贵的,就怕买贵了。

据说在许多社交APP上都有一种帖子,叫“爆改出租屋文学”。而里面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拼多多。

房子是租的,但每一个漂泊的灵魂,都需要一个家的真实感,哪怕只是刹那的光辉。

00后北漂女生周周来自四川德阳一个单亲家庭,尽管每个月的工资只有5000多块钱,她几经思索还是拿出一半钱,租上一间“塞进一个衣柜、一张床和一张书桌,能活动的空间也就所剩无几”的出租屋。

这间小房子不仅是周周的北漂栖身之地,也是她的精神疗愈之地,无论在外面遭受多少社会的毒打,她至少可以躲回小屋舔舐伤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周打造的“家”(图/网络)

周周的收入让她无法痛快地添置大件,她就在拼多多上由细处入手。10来元钱的布帘子,挂在房门上,那扇冰冷的、紧闭的门,就好像多了一点家的温度;几元钱的贴纸和海报,不仅能遮住墙壁上的污渍和霉点,少女感也有了,生活因此鲜活明亮了;还有几十元的星星灯,星星点灯,照亮了她的前程,用一点光温暖少女的心。

从实习到工作,每换一个城市,都需要租房,慢慢养成了习惯后,每次换住处,周周都会网购出一个“新家”。

这不是消费主义,这是人世间最温暖的消费。

相比在拮据中寻找小确幸的周周,30岁的夏夏是一名标准的中产。自澳大利亚留学归国后,夏夏经营着一家在线商店,还做着其他副业。沪漂5年至今,她虽然拥有百万存款,但也依然有赚钱焦虑。

因为家人生过一场病,“用钱抵御风险”成了夏夏的执念。但身在上海,存钱又谈何容易,夏夏只能在赚钱焦虑的推动下拼命卷自己,“生活好像只剩下赚钱这一件事”,直到有一天,夏夏在拼多多上买了个几块钱的发圈,质量比想象中好很多,如同发现了宝藏一般,她开始从“爱省钱”向“会花钱”转变。

图/图虫创意

以夏夏的资产状况而言,拼多多为她省的这些钱本也算不了什么,但生活的奇妙之处在于,夏夏此后不再为赚钱感到太过焦虑,她学会了享受生活,业余时间也会用来学习和提升自我,“钱是生活的工具,但不是目的”。

消费从属于生活,而不是生活从属于消费。好的消费方式可以改变一个人,让一个人变得快乐和自信,这是真的。

02

这两年,流行一个词:消费降级。

对于一部分暂时陷入困顿中的年轻人而言,这当然是真的。但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这更像是一种自嘲与调侃。

在豆瓣上各种自诩消费降级的小组里,如果你仔细观察,看到更多的是欢乐,是购物经验和高性价比商品的分享,是对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

花更少的钱,买到了与以往同等质量、同等消费体验的商品;或是花一样的钱,买到了比以往质量更好,消费体验更好的商品。

这是消费降级吗?这明明是消费升级啊。

你花了更多的钱,却获得了更糟糕的消费体验,这叫价格升级,也叫消费降级。

如果消费不能真实地改善生活品质,让生活更加熠熠生辉,反倒是陷入了消费主义的攀比浪潮,这又有什么意义。

图/图虫创意

对于消费升级,年轻人有着自己的理解:消费升级并不是纸醉金迷一掷千金的代名词,消费升级不是商家要求消费者为自己的升级买单,而是消费者为更好的需求满足而买单。

说白了,消费升级并不拒绝高价,但拒绝简单的价格升级,而追求质价比的升级。因为,这一届年轻人拒绝成为消费主义的韭菜。

有一种消费升级,叫“人生的第一次”。

对此,来自贵州山区的少年胡涛或许最有发言权。胡涛的梦想从一双球鞋开始。120块钱,6个星期的零用钱,他拿到镇上的小卖部,兑成电子支付里的钱。然后在拼多多下单,不舍又取消,付款,退款,再付款,反复了三四个回合,胡涛咬牙下单,换来一双黑红色的安踏运动鞋。

这是胡涛人生的第一双篮球鞋,在那座山间的篮球场,他停不下来地转身、跳跃、投篮。我仿佛看到了《跳出我天地》中那个叫Billy Elliot的芭蕾舞男孩,胡涛要穿着这双球鞋跳出大山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跳出我天地》(图/豆瓣)

在拼多多上,胡涛帮外婆完成了她60多年人生里的第一次网购,买了一件黑衬衫。这件黑衬衫的牌子不出名,在很多城里人看来或许是“消费降级”,但外婆视若珍宝,陪伴了她好几个夏天。

人生的第一双球鞋,第一次网购,将新疆、西藏升级为“包邮区”……这世上最伟大的消费升级,就是从无到有,就是把光照进生命的缝隙。

还有一种消费升级,叫远方。

苏海伦曾经在广州一家报社做了5年记者,2022年,他存够了30万元存款,便裸辞开了一间工作室。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苏海伦喜欢旅行,喜欢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无暇远行的时候,他习惯在拼多多下单五湖四海的特产,尝试新奇的东西。

“贵州腌鱼对于广东人来说太咸太辣了,云南的原切薯片比我吃过的所有薯片都要脆,湖北沔阳三蒸蒸肉米粉糯糯的,裹着肉让人满足。还有新疆的雪莲辣椒丝、茶卡的湖盐、广西北海的沙蟹汁……”

▲苏海伦收到下单的新奇货物(图/网络)

就像沈从文说的: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

消费升级,最终定义权在自己手中,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你买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过上了更想要的生活,拥有了更充盈的内心,那么,不仅你的消费升级了,而且生活也升级了。

03

以往,我们总喜欢给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代际贴标签。

比如,富豪总是喜欢一掷千金,中产总是爱慕虚荣,普通人则是斤斤计较。

但这两年,我们似乎开始明白了: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无论是富人、中产还是普通人,各个年龄代际、各个阶层、各个知识背景的人,对消费都有共同的需求:实惠。

甚至是同一个人,她在这一刻,在这个情境中只看质量不看钱,但在另外的情境中她可能就会更在意性价比。这有什么奇怪的呢,作为人类的我们就是如此复杂如此难以捉摸。

有很多对消费的刻板印象都应该打破。这两年,山姆在大城市中产以上阶层中大火,这似乎说明了一个道理:这些看似不差钱的阶层为了追求实惠,宁愿容忍商品多样性和选择性的丧失。

图/图虫创意

最近经常听到一种似是而非的声音:消费者都讲实惠了,都省钱了,消费如何重启?

这是什么谬论。

难道消费不应该讲长期主义吗?难道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回归理性不是更可持续吗?难道建立在消费者被割韭菜被收智商税的所谓“消费盛世”是值得称道的吗?

公众能用同样的钱买到质量更好的商品,享受到更好的体验,他们不是可以用省下的钱买更多的商品吗?当消费者不再有割韭菜和智商税之忧,不再在消费时担惊受怕,消费不就重启了吗?

让消费回归本来应有的样子,让消费者为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消费,这有什么不好吗?

如何重启消费,不能只站在商家的角度,不能只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而要像拼多多一样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充分挖掘他们的消费需求,充分体察他们的内心体验,如此,就有了消费,有了增长,就有了万物竞发,就有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年轻人想要什么,消费者想要什么,9亿人已经做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