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布进军电动汽车行业,到小米SU7正式亮相,1003天。

小米SU7这一剑,足足磨了3年有余。

这3年,让雷军彻底明白造车的不易。正因为此,小米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创业者——比亚迪、蔚小理、华为等,进行了一一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没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造车的门槛大幅降低,谁都可以造车。这话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造车永远是一个系统工程,动力系统并非唯一决定因素。要造出一辆好车,无论任何历史时代,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实力。

造车也许不难,造好车永远不易。

有人说跨界造车打乱了本该有的汽车工业秩序。但时代本就是一个变革的过程,它孕育了开放的竞争机制,过分地深究历史或身份,都是狭隘的。而且必须认识到,在这个汽车变革的转折点,百余年的汽车工业逻辑被重构,新的参与者能带来新的思路和活力,这其实是一种行业的进步。

人们应该深究的,不是谁造车,而是怎样造车,造怎样的车。

那小米SU7是不是一款好车?小米用这三年来磨出了一把怎样的剑?

——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从小米SU7,看小米的造车能力

在一切的一切之前,人们对小米汽车最关注的其实是造车能力,毕竟在消费者的认知里,小米就是造手机的。而造车能力的最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车身本体的品质和安全性。

小米在造车上并非“拿来主义”地引用别人的生产技术,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自研,来达成车身本体更高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明显的就是自研9100t超级大压铸技术。

凭借该技术,小米汽车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自主研发“大压铸设备集群”和“压铸材料”的汽车厂商。

好处是,效率、精度、集成度等全面大幅度提升,使得小米SU7的后地板实现了72个零件合一,焊点减少840个,整体重量减轻17%,且生产工时大幅减少45%。这必然意味着,小米SU7的车身品质将得到显著提升。

在该技术的加持下,材料同样得以进化。小米自研“泰坦合金”采用最优的合金配方,实现强度、韧性和稳定性的更优结合,同时因为含30%循环铝,更加环保。这也意味着,小米SU7的车体结构拥有更好的材料性能,操控性和耐用性将因此得到提升。

该技术还实现了三段式可维修设计,形成“一体压铸后地板+中高速溃缩区+低速溃缩区”的结构。使得小米SU7在中低速碰撞中,无需更换大压铸件,而在高速碰撞中又能满足90km/h的后碰标准,安全性更高,同时减轻了维修成本。

从小米SU7的车身素质来说,采用笼式钢铝混合车身,车体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高达90.1%,整车扭转刚度达51000N· m/deg,被动安全性是非常高标准的。

作为一款从0到1的新车,消费者最担心的就是拼凑。而从造车技术和用料诚意来看,小米SU7可以打消这样的疑虑。同时这也为小米SU7成为一款好车,奠定了车身本体上的逻辑基础。

2.78秒的零百加速背后,小米的电动技术升阶

电动化技术发展至今已经相对成熟,对于一个新品牌而言,拿现成的方案会省事很多,但就缺少了竞争力,而要在成熟的技术基础上再实现突破又是非常困难。

雷军说的造车难,其实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去突破。

其一,是电机性能。

小米SU7 Max版采用双电机全轮驱动,峰值扭矩达838N·m,总功率高达495kW,最高车速可达265km/h,0-200km/h加速仅10.67秒,零百加速快至 2.78 秒,任何一项数据都堪称炸裂。

这源自于小米超级电机的技术实力。

小米自研的HyperEngine V8s、HyperEngine V6/V6s三款超级电机,采用双向全油冷散热、S型立体油路设计、阶梯式错位设计等多项创新技术,完成了性能上的突破。

其中,转速高达27200rpm的HyperEngine V8s超级电机,功率密度达到10.14kW/kg,超过了Tesla当前最先进水平的6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是电池系统。

小米SU7搭载小米自研的CTB一体化电池技术,该技术让小米SU7 CLTC工况续航里程达到800km,并且电池安全性能达到更高级别。

小米汽车CTB一体化电池采用地板上盖二合一、电芯倒置、多功能弹性夹层以及极简线束等设计,使得集成效率达77.8%。同时采用14层物理防护,包含3层顶部支撑、3层侧面防护和8层底部防护,电池安全性得到极大的保障。

散热和隔热设计也是小米电池技术的一大亮点。电芯两大面都有散热板,使得电池冷却面积达到了同级最大,电芯侧面则采用大量气凝胶隔热材料,可抵抗1000°C高温。加上小米车云协同安全预警系统、1050+项安全测试验证和96倍国际耐久测试时长,更大程度地保障电池安全性和可靠性。

新能源时代,电动技术无论何时都是发展的核心,而性能和电池安全又是其中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小米SU7在这两方面因技术获得突破,让它从诞生伊始,就有足够的实力打入新能源市场第一阵营。

构建“人车家生态”全场景,小米的科技优势肉眼可见

智能化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但落地在用户端,用户的感知度不算太高。即是说,目前智能方面的进步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用户需求。

那怎样转化成用户需求?小米的答案是打造“先进的移动智能空间”,构建“人车家生态”全场景。当智能贯穿于整个用车环境和用车周期,形成日常用车习惯,自然就转化成了需求。

小米SU7可以说完全倾注了小米的造车理念:科技×生态,先进的移动智能空间。

小米SU7座舱搭载16.1英寸3K分辨率中控生态屏,56英寸HUD,7.1英寸翻转式仪表屏,2块小米Pad后排拓展屏,匹配骁龙8295座舱芯片,AI算力30TOPS,五屏联动,首先带来更具沉浸感且更为流畅的交互体验。

重点是,基于“以人为中心”的座舱交互架构以及小米澎湃OS操作系统的加持,小米SU7可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共享生态,并且内置CarIoT扩展基座支持一系列设备的百变接入。

围绕应用生态,硬件生态与小米CarIoT生态,小米SU7实现“人车家全生态”闭环:

车机系统深度适配主流车载应用,手机应用pin到车内,可瞬间化身车机原生应用;

具备超前的生态应用拓展能力,支持1000多种米家设备无感上车,5000多款应用逐步适配共享;

全面向三方开放,统一标准化接口,全面支持无线Carplay车载,适配iPad配件及应用。

也就是说,通过小米SU7,可以打通居家、办公、出行等场景,让智能体验可以真正深入到出行的方方面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智能驾驶领域,自适应变焦BEV技术、道路大模型以及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构成了小米的三项关键技术,使得小米SU7在该领域也得以实现后来者居上。

其中,自适应变焦BEV技术能像人眼一样变焦,能够根据不同场景自适应调用不同的感知算法,因此泊车场景识别更加精准,城区场景看得更宽,高速场景看得更远。

道路大模型则可以识别实时路况,智能调节行驶轨迹,并且不依赖高清地图也能顺利导航。而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实现了异形障碍物识别种类的无限制,识别更准确、精度更高。

加上综合算力高达508TOPS的智驾芯片和强大的感知硬件,小米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将在全场景下展现更聪明、更安全的辅助驾驶能力。

“我们要造的不是一款平庸的车,我们要造的是一辆媲美保时捷、特斯拉的梦想之车。”将保时捷和特斯拉作为参考目标,可见雷军真的想造好车。

至于小米SU7是不是一款好车?从市场的角度还未可知,但从产品的角度,因为许多突破性技术的加持,在各个维度上表现出色并且相较于市面上的同级车型形成差异优势,它无疑是一款好车。

可以肯定的是,小米SU7这把三年磨成的剑足够锋利,但是能否插入时代的腹地,最终还得由消费者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