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王羽佳9城钢琴独奏会的节目单中,排在最前面的是两首奥利维埃·梅西安的作品:《圣婴之吻》与《欢悦的圣灵》。

《圣婴之吻》是梅西安最伟大的钢琴作品之一,表达了他作为虔诚的宗教信徒,对于信仰的赞美和尊敬,是现代人在内心世界与神的对质。在《欢悦的圣灵》中,梅西安用一种圣歌式的旋律总结了他关于宗教的一系列问题。

梅西安(1908—1992)是“序列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法国作曲家。他受教于巴黎音乐学院。在学生期间,梅西安受到了严格的音乐训练。1944 年,梅西安写作了《我的音乐语言法则》一书,论及“序列”理论。他与乔里维等作曲家组成了“法兰西青年派”,探求现代音乐的写作技法。在现代音乐先辈的影响下,他逐渐形成了个人的创作思维。梅西安是一个善于理性思考的作曲家,他创立并阐释了现代作曲技法的理论。如“被限定的移调旋律法”, 由开始的 4 种方式扩大为 7 种;如“节奏添加价值”论、“不能逆行的节奏”观点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国音乐家梅西安照片

“序列音乐”是从“十二音体系”中萌生的。20 世纪 50 年代,当“十二音体系”只是以音列的音高为依据时,一些现代作曲家又将其扩大到音色、时值、音量、强弱,以及节奏、节拍、和弦结构等多种音乐因素;甚至还将织体的密度、配器等方面也加入“十二音体系” 的序列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交响世界》系列套书

在创作中,如此复杂的“序列”,往往需要加以精确的计算,甚至借助数学公式或电子计算机,以进行作曲的布局与结构。比如,在音高方面,12个半音还要精细地分为 11 个大小不同的音程,而构成序列;根据四分之一音,以及其他“多分音”关系,而构成序列;根据音的振动的频率比例关系,而构成的音高序列等。又比如,在音的时值方面,则把节奏与节拍又加以序列化;如把十六分音符作为节奏的时值的第一级,这样,它的第 12 级就是附点二分音符等。这种“计量”性的作曲技法,既会束缚作曲家的思维,也会激发作曲家的灵感。因此,以“序列”方法创作的作曲家,也不乏大师及其杰作的出现。

在写成《我的音乐语言法则》一书之后的第二年,1945年,梅西安开始创作由10个乐章构成的《图兰卡里拉交响曲》。这部作品可以视为他的“序列”理论的最初实践。如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中,他采用了“序列时值”技法。梅西安以十六分音符为基本计算单位,以数学计算中的奇数加以递增,又以序数加以递减。曲中以圆号与打击乐的粗犷音响进行着情绪积累性的递增。然后,又以弦乐组中的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声部,进行着“序数”的递减,形成了交响的张力。

继这部 10 个乐章的交响曲之后,梅西安还为交响乐队与钢琴创作了《群鸟的觉醒》(1953 年),为吹奏乐队与钢琴、两支单簧管、木琴、打击乐创作了《异国的群鸟》(1955 年)等。在这两部作品中, 梅西安以缜密的音响模仿了鸟群的啼鸣,并以这种完全用现代技法描摹的大自然之声,作为交响展开的核心,写出了动人的 20 世纪的描 写性音乐。

如果说,梅西安的《图兰卡里拉交响曲》只是部分地使用了“序列”技法进行创作,那么,梅西安写于 1949 年的交响之作《时值与力度的模式》,则因精确的计算与“序列”音乐诸种因素的展开,而被称为第一部典型的整体“序列音乐”作品。1960 年,他又创作了《时值与色彩》。

作为“序列”现代技法的探索者,梅西安的创作以交响音乐为主。早期作品在题材上多以宗教与异国情绪为内容,如在 1928 年创作了管弦乐《圣餐式》《赋格》;1930 年写作了管弦乐《灵魂纯真的歌》; 同年还创作了包括由“十字架”“罪”“圣体”构成的《被遗忘了的献曲》;1931年创作了《光辉的墓》;1932 年创作了《神圣洗礼的赞歌曲》 和 4 首交响冥想曲《耶稣的升天》等。这些作品显示出了宗教的神秘 主义以及中世纪的音乐风格。

他对于东方音乐色彩,如对印度以及古希腊音乐风格的探求,以及其作品中“印象派”“原始主义”和“十二音体系”技法的印记,还显示出他受到了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

在他的创作后期,梅西安又写出了宗教性的小型交响音乐《天国的色彩》(1964 年),还为大型交响乐队、混声合唱与 7 件独奏乐器创作了《我主耶稣基督的变容》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梅西安现代乐谱手稿

梅西安是“序列音乐”技法的开创者。其后,他的学生布列兹(1925—2016),也以继承这种技法而著称于世。布列兹在 1952 年写 出了他的“序列”杰作《结构》。他声称这个作品“免去了一切旋律、一切和声、一切对位,因为‘序列’结构已经使最基本的调式、调性 概念不存在了”。

此后, 一些“序列音乐”作曲家的作品,显示出枯燥的计算方法, 并且常常运用数字的、技术性的标题冠以作品之上。如,贝里奥的交响诗《九度》、施托克豪森的《对位》等 。这些作品采用的是“一种允许作曲家从总体上计算音乐结构的数学方法”。而美国作曲家巴伯在他的“序列音乐”作品《夜莺》中,则利用了电子技术对“序列”结构进行了更精密的计算。由于“序列”作品及其风格呈现出高度的理智与客观,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新鲜素材,以及听众的需求与接受能力,于是,这种现代技法不可避免地要被其他现代流派所取代。一位美国音乐学者指出:“事实是,这种把音乐的各种成分加以计划并加以‘序 列’化的全局控制的时代,在先进的音乐人士中已经成为过去了。”

“序列音乐”虽然在当时已“成为过去”。但由于它是以“十二音体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影响或者说是技法的借鉴与风格的延续,还徜徉于 20 世纪许多著名的现代作曲家的音乐之中。

上述内容选自《交响世界2 交响音乐史话》,更多关于交响音乐、音乐家的介绍,可以通过阅读《交响世界》系列图书获得!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购买套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