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谚语中的

那些地质学小知识

说到和地质学有关的谚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沧海桑田”、“泾渭分明”之类的成语。这些成语里藏着一些地质学的小知识。最近,小编在准备雅思的过程中,却发现在英语里,也有不少和地质学有关的小谚语,那大家不妨来猜猜看这些谚语都是什么意思呢。小编会把谚语的引申义放到最后,看看你能不能猜对这些奇怪的英文谚语呢?

Bite on granit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半穹顶山(由花岗岩组成)

(图源维基百科)

Bite on granite,乍一看,“咬了一口花岗岩”,谁这么蠢会去咬花岗岩呢?这不是要崩掉大牙了吗?大家都知道,花岗岩是一种非常硬的岩石,甚至有人觉得是最硬的一种岩石。那究竟为什么说花岗岩是一种很硬的岩石,这个人又为什么咬花岗岩呢?在这里,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摩氏硬度计。

摩氏硬度计是一种用来判断矿物相对硬度的判定标准,是由德国矿物学家弗里德里希·莫尔(Frederich Mohs)在1822年提出的。他将矿物划分了10个硬度等级,1级表示最软,10级表示最硬。

1级:滑石(Talc);

2级:石膏(Gypsum);

3级:方解石(Calcite);

4级:萤石(Fluorite);

5级:磷灰石(Apatite);

6级:正长石(Orthoclase);

7级:石英(Quartz);

8级:黄玉(Topaz);

9级:刚玉(Corundum);

10级:金刚石(Diamo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摩氏硬度计

(gemselect.com mohs-hardness-scale)

而花岗岩的主要矿物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基本上由石英和长石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黑云母、角闪石和辉石等等。所以,总体来看,花岗岩的硬度应该在6-7左右,这硬度和金刚石、刚玉这些一听就很硬的矿物自然是比不了的。但是,奈何在自然界,并没有单纯由金刚石组成的岩石。所以,放眼地球上现有的岩石,花岗岩自然是一种非常硬的岩石了。

当然,说花岗岩硬也不单纯因为它的矿物硬度大,更是因为它们矿物长得好。花岗岩是一种深成岩,顾名思义也就是通常在地壳深处形成。那在这种环境下,岩浆经历了高温高压作用,导致花岗岩中的颗粒相对比较大,结晶程度也比较高。花岗岩的英文名就暗戳戳地说明了这一点,Granite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granum”,这个词的意思是小颗粒或者谷粒的意思。这就说明,在花岗岩中石英或长石大多数都表现出一颗一颗非常好的形态。这也让花岗岩的硬度变得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岗岩的特写镜头,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长石和云母

(photos-public-domain.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岗岩矿物照片

(图中是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矿物:石英和格子双晶的微斜长石,是花岗岩在正交偏光下的显微镜照片)

(https://www.sciencephoto.com)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花岗岩中的长石、石英都是非常耐风化的矿物。这也让花岗岩具有了良好的耐磨性和机械强度,成为了一种优秀的建筑材料。

那说了这么多,大家猜一猜这个人为什么要“bite on granite”,去咬花岗岩呢?那面对这么硬的岩石,他自然是咬不动的。所以,这个谚语的意思就是“做无用功”、“做毫无意义的事情”。所以,如果下次你再见到谁做无用功的时候,就可以劝他“哎呀,不要再咬花岗岩了”。

当然,除此之外,大家还很喜欢用花岗岩来形容人,“a man of granite”,有人可能会说:花岗岩里蹦出来的人,这不是孙悟空吗?其实,这里还是在用花岗岩的硬度,来形容一个人铁石心肠,是不是十分形象?

Pressure makes diamond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钻石

(pinterest.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钻石

(bijoux-et-mineraux.com)

提到钻石,恐怕大家都会想起那句经典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正是因为钻石这种珍贵且稳定的特性,才让它成为爱情的象征。但是,正如这句谚语所说pressure makes diamonds,压力造就钻石。这其实非常好地点明了钻石的形成过程。目前来看,大多数自然成因的钻石,也就是金刚石,都出现在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中。而许多人也有所了解,钻石通常形成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通过科学家的高温高压实验和一系列的包裹体研究,发现钻石形成的温度大约是900~1300℃,压力大约是4.5~6GPa,大约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粗略换算基本上相当于四万到六万公斤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伯利岩

(pinterest.com)

但是,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人类的智慧。这句谚语其实非常准确,压力对于钻石的形成影响要远远大于温度对钻石的影响。我们都知道钻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而碳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完全不同,比如我们常见的石墨和钻石的成分完全相同。科学家发现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会形成大颗粒、透明炫彩的金刚石,此时如果压力稳定、温度迅速下降,钻石还是稳定地保持着它的美丽形态;而当温度稳定、压力迅速下降的时候,钻石的晶体就会发生位错并诱发晶格缺陷,这就使得原本漂亮无色的钻石变为褐黄色,逐渐转变成石墨。这也就说明,让钻石保持稳定的首要条件是较高的温度和稳定的超高压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墨和钻石

(pinterest.com)

所以,pressure makes diamonds的本义可以翻译为压力形成钻石。那正是由于碳经历了高压环境的考验,才形成钻石这种珍贵稀有且坚硬的美丽矿物。所以,人们开始用这句话表示压力造就人才,当然,这也和我们常说的“风雨过后见彩虹”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读到这篇文章的大家正在经历高压或困境的生活,不要心急,你正在变成一颗闪亮的钻石。

Sit on a volcano

知道了刚刚的钻石小知识,我们发现想要保持钻石的稳定,需要保证在岩浆上升的过程中压力保持基本不变。但在地球从这种深层的高压环境到地表的大气压环境这一过程中,压力会迅速下降。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如果想要保持温度、压力变化不大的话,就必须上升得很快。所以,金刚石大多出现在上升速度极快的爆炸岩管里。但是,除了爆炸岩管会带来快速上升的岩浆,火山也是一种可以让岩浆快速上升的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后的庞贝古城和远方的维苏威火山

(图源维基百科)

所以,就有了这样一句话“sit on a volcano”,坐在一个火山上,是不是听到这句话就感到屁股一阵滚烫了?

当然也有人会说,火山不是会分活火山和死火山吗?其实,火山是分三类的,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活火山,指的是目前仍在活动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世界上著名的活火山非常多,比如说前几年有大规模喷发、在12月初又发生喷发的意大利埃特纳火山,还有因为淹没了庞贝古城而世界知名的维苏威火山;死火山则是指史前曾经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没有活动的火山,像我国山西大同火山群就保留了许多火山锥,是著名的死火山遗迹;此外还有一类休眠火山,是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火山,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在美国怀俄明州的黄石火山,黄石公园的超级火山在200余万年以来曾发生过3次超大规模的爆发。直到现在,黄石公园依旧有剧烈的地质活动,科学家估计在未来黄石火山仍有可能发生超级火山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石公园航拍图

(图源维基百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石公园喷气孔

(图源维基百科)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三类火山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另外,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也会对火山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国际上将近一万年来有过喷发活动的火山定义为活火山,但由于日本存在太多活跃的火山,所以在日本只将近两千年来有过喷发活动的火山列为活火山。比如著名景点富士山,虽然在1707年就有过喷发活动,但后续一直休眠,所以被列为休眠火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富士山图

(图源维基百科)

由此可见,不管是坐在活火山上还是死火山上,这种“sit on a volcano”的行为都是十分危险的,因为火山的喷发也是分很多类型的。我们认知中的火山喷发通常是中心式喷发,不过中心式喷发也有不同的分类。宁静式中心喷发一般只有大量的炽热熔岩从火山口溢出,我们就会欣赏到熔岩流动的奇特景观,比如旅游胜地夏威夷的火山就是宁静式中心喷发,缓慢炽热的岩浆沿着游客脚边流动,简直是一副神秘的地狱奇景。而爆裂式中心喷发的火山对我们人类生活往往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这类火山爆发时会产生猛烈的爆炸并伴随着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威夷火山图

(bigislandvideonews.com 2018-01-27-volcano-John)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火山喷发时,最好撒丫子狂奔,而不是坐在火山上。所以,人们会用“sit on volcano”形容陷入了危险境地。这样看来,是不是十分贴切呢?

在生活中,细心的大家一定会发现许许多多和地质学相关的小知识蕴藏在各种语言中。可能对于人类来说,对于地球和自然的好奇是携带在基因里,而我们则将这种好奇心和探索编码进语言中一代代传承。康德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让我感到震撼,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感。所以,保持对自然的好奇与敬畏是人类从远古走到现在的法宝。而地质又离我们很近,走出家门去看山、去看水、去看日月星辰,用眼记录、用心感受,说不定有一天你也会体悟到自然的一些奥秘。

在文章的最后,再给大家来两个谐音梗小彩蛋吧!如果你猜出来了是什么意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Of quartz, I love you.

·Baby, you’re so gneiss, I’ll never take you for granite.

·I’m not really hungry—I’ve lost my apatite.

美编 | 许宏玺

校对 | 李玉钤 刘淇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