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读书重“量”,量多而已,水过地皮湿。有人说好书要反复读,不以为然,因为有的书第一遍味如甘露,第二遍就乏味了。

后来发现,确实有值得反复读、读一辈子的好书,但极少。最典型的,或许值得每个中国人都读一辈子的书,大概是《论语》吧。

每次读,感受都不同;不同的年龄读,感悟不同。有些看似平常甚至耳熟能详的句子,到了一定年纪之后,领悟更加痛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佩荣说,他当年读《论语》,深受感动的一句话是: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马厩着火了。那年代,马可值钱,是财富的象征。甚至国家的实力,也要靠马来展示。所谓“千乘之国”,就是有一千辆马车的国家,一辆马车(一乘)四匹马,就是四五千匹马。

孔子回家,人们告诉他:“不得了了,马厩着火了!”孔子淡定地问:“伤人了吗?”至于马,问都没问。

其实在这一章后,还有一段文字,也挺感人: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

一位朋友死了,穷到连丧礼都无法举行。孔子说,我出钱出人,给他办丧礼吧。

古人重视生,更重视死。来得匆匆,去要隆重,所谓“慎终追远”。

我看《论语》,每次都被打动;但最让我汗颜的,是孔子一句话: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

整天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却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浑浑噩噩、虚度光阴,这怎么行?老夫子都急眼了,甚至说道:“实在不行,下棋也比混日子强啊!总比闲着好!”

唉,这谆谆教导,这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和高中班主任相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难免有闲暇的时候。

闲暇分两种,一种是身心愉悦的放松,啥也不想,啥也不干,精神舒坦。一种是身心焦虑的无聊,啥也想干,啥也干不下去,精神焦躁。

前者是好事,后者就不然了。

如果是后者,有必要采取点措施,比如读读《论语》。

有人说《论语》不成系统,当然也有人反驳。但《论语》大多篇章短小精悍,却是事实。每章短的几个字,长的几十个字,很适合用来应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时光。

无聊时刻,拿来读上一章,背上一点,是个不错的选择。

短的,看一两遍就能记住,顿时有种“我也可以过目不忘”的既视感。随后就忘,也无妨。

毕竟很多精彩段落,是需要反复读、一辈子去读的。

无聊的时光如何打发,是一门大功课。

传说孔子在受困之时作《春秋》。其实,很可能是受困的时候,有了这个想法,并开始行动。真正把《春秋》弄完,非完整工夫不可。

但这一想法发端于困厄之际,却很有可能。你想想,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结果被困半道上了,走也走不成,飞又不会飞,只能在原地打转儿。那咋办?好好的时光,不能这么被耽搁了,孔子就想利用这些时光做点事情,便开始整理《春秋》。

他孙子子思,深受其影响。传说子思也有这么一段困窘无聊的时光,他想起爷爷能在困厄之际作《春秋》,何不效仿呢?苦心孤诣,写下宏文,这就是《中庸》。

孔子和子思是饿着肚子打发无聊时光,我们则“饱食终日、端着手机”,差别大了啊。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