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是商周时期一个颇有名望的古族古国与古县,不仅具有较深厚的经济、文化基础,且在促进古代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文献典籍中关于古邓族邓国的记载十分有限,然传世尤其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现和出土的有铭邓器日益增多,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湖北襄阳古邓城遗址和周边地带发现了大量的周代古文化遗存与数以千计的同期墓葬,为研究古邓国、楚邓县的文化面貌及其历史演变进程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极大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近些年来,虽有部分学者利用这些材料并结合传世文献,对古邓国、楚邓县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征等做过一些分析探索,在若干专题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由于考古资料的零散而庞杂,部分资料于近期才得以刊布,部分资料还正在发掘与整理过程中,且仍有大量资料沉睡于地下有待下一步的田野工作,因而全面系统的探索还基本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城城址

王先福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长期在襄阳地区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具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商周考古和楚文化资料比较熟悉,尤其对襄阳地区的周文化、邓文化、楚文化的面貌与演进过程具有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所申报获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周代邓国考古学文化研究”以田野考古资料为基础,综合探讨邓国历史文化的演进历程。尹弘兵与王先福本科同窗,后来获得历史地理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在楚文化考古与荆楚历史地理方面有较系统的训练和研究。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周代邓国考古学文化研究》一书,是两位中年学人关于邓国考古、文化面貌、历史地理等系统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邓国出土铜鼎

1. 邓小仲方鼎2 2. 西安文物中心鼎 3. 邓伯氏鼎 4. 擂鼓台M2∶6 5. 擂鼓台M1∶1 6. 王坡M1∶1 7. 王坡M55∶14

该书全面梳理了周代邓国的文化面貌,并在分期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视野,深入探讨周文化体系下邓文化的演进过程,以及纳入楚文化体系后邓文化的流变及其对楚文化的影响,考察不同时期邓国区域内的政治和地理空间变化及邓国在江汉流域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一部研究周代封国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学术成果,可为探讨中华文明的融合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国出土铜鼎铭文

1.邓小仲方鼎2 2. 西安文物中心鼎 3. 邓伯氏鼎 4. 擂鼓台M2∶6 5. 擂鼓台M1∶1 6. 王坡M1∶1

细读这一成果,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是资料完备,全面系统。作者是考古学科班出身,先后在襄阳博物馆和考古所工作了近三十年,直接参与或主持、领导了近些年邓城遗址周边所有的田野考古工作,不仅对这些资料的发现、整理和基本内涵非常熟悉,了然于心,同时因工作需要,对此前出土的资料以及分布于这一地区仍未出土的遗存内涵亦比较清楚,具有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且均按照研究需要加以汇集梳理,纳入这一成果中,可以说关于古邓国、邓城遗址以及相关的出土资料基本齐备,为下一步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条件,非常难得。

邓国出土铜簋

1. 平顶山邓公簋D 2. 侯氏簋1 3. 邓公牧簋1 4. 擂鼓台M2∶3 5. 国博邓公簋盖 6. 擂鼓台M1∶3 7. 王坡M55∶22

二是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的方法,对邓城遗址周边区域出土的两周时期田野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与分期,使不同时期在不同工作背景下出土且又比较零散的田野资料在统一的分类与分期框架下各归其所,体现出各自的价值和特征。方法科学,工作细致,展现出作者优秀的专业素质和长期田野工作中所磨炼出来的出色研究能力。

三是分析深入、结论可信,有较大的学术创新。不管是对遗址地层还是墓葬的分期断代,不管是在铜器还是陶器的类型学分析诸方面,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框架进行综合归纳,打破了许多此前的成说,取得了诸多超越前人的新成果,是目前所见第一部有关邓国考古学研究的系统专著,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四是将考古资料、文献记载、已有研究成果汇集到一起,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就历史、地理与文化进行综合考察,动态梳理了从古邓国到楚邓县的地理空间形态及其变迁,得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和认识,如邓国疆域可能西过汉水、邓城遗址附近的周家岗遗址可能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邓国都邑所在等。

邓国出土铜簋铭文

  1. 1. 平顶山邓公簋D 2. 侯氏簋1 3. 邓公牧簋1 4. 擂鼓台M2∶3 5. 国博邓公簋盖 6. 传世邓公簋 7. 传世邓叔簋 8. 传世邓公午簋

该书资料丰富,辨析得当,谋篇布局合理,方法科学,分析深入细致,注重学术规范,注重文、图、表的结合与运用,结论坚实可信。不仅有细致的考古类型学分析,而且将考古资料的解读上升到邓国历史文化变迁的层面,以及与周文化、楚文化关系层面加以认识,从考古资料出发就相关历史问题进行探索的尝试,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是古邓国、楚邓县考古资料汇集与综合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值得充分 肯定。

由于考古资料的局限性,西周早中期邓国的文化遗存和墓葬资料至今没有明确发现,该成果也难为无米之炊,对这一时期邓国的文化面貌与历史、地理诸问题虽有多方面的分析、推论,然亦难以确证;在考古材料、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融通上仍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面亦有提升的空间。期望在今后的田野工作中尽快弥补短板和缺环,在下一阶段的研究探索中有更多的心得与收获。

是为序。

本文由 蔡鸿博 王光明 摘编自 王先福、尹弘兵 著《周代邓国考古学文化研究》序。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78-7-03-074556-9

定价:258.00元

本书是关于邓国历史文化的专门研究成果。邓国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古国,西周初年封于“南土”,公元前678年灭于楚,学者对其历史特别是地望等有不同看法。本书通过传世、出土邓国铜器推定邓国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并通过传世、出土资料对邓国铜器、陶器、玉器及邓国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分期研究,分析其文化面貌。在此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邓国在“南土”政治地位的变化和邓文化的演进及其流变,进而考订楚邓县、周代邓国的中心及辖域范围乃至前后的变化,试图重建其地理空间形态,并考察周代邓国在江汉地区开发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