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钓翁归来

临帖中,往往存在描字抄帖情况。虽有老师的耳提面命,书者也常常刻意纠正,但鲜有收效。这种一维性的临写,似当是硬笔背景下,书者对字的浅表认知与人云亦云的惯性造成的。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的认知积累,固化如顽石,改变谈何容易。

所谓一维性临帖,即是立于一个层面去关注笔划的起行收。常规性地涉及到笔划长短、粗细,字势(向背、错落,弧度等构成元素处于模糊状态)而已,不作动态、关联性的考量。如此临写,踽踽独行,如同一位战士孑立于一座孤岛,其形其神,了无生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抄帖描字,害莫大焉。静态观察、孤立分辨、各自为战的读帖、对临,慢慢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因之,书法家劝告:不按笔法,愈勤奋、愈用功,愈远离书道,愈无出路。由此,想到七十年代的中小学语文学习存在类似的缺陷。语文教学中,肢解课文,重段落分析与意义归纳,轻视乃至排斥其文学、美学内涵。语文课上成了“八股”课。有的同学把语文课归纳出一个通用公式:“分段分层不能少,中心思想最紧要,写作特色公式套"。

临帖之核心,传统笔法理念不可或缺,尤其魏晋之风,二王遗韵,当不懈追之。千年积淀的书道笔理,创造了星汉灿烂的书法文化。经典法帖对学书者,无疑是最好的滋养。所以,要用百倍力量“打进去”。这里的“力量”,不是蛮力,而是深度读帖之力、科学的用笔之力、反复修正之力,等等。这样起步,由浅而深,从表至里,以道引器。为从帖中“打出来”做实基础。描字抄帖,是具象一字一行地临,读帖与用笔是静态的、孤立的,在结构规律的把握与整体的驾驭上,是盲目的。临帖反馈的东西不自觉、不系统、不稳固。

临帖之道亦同写文章。如记叙文,仅关注事件、人物的表象,即“五个W”清楚,是必要的,然又远远不够。不去追击事件发生、人物行为上的背景、动力、意义所在,那么,文章的苍白与俗套是难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帖,需多维关照。上下字笔势、呼应关系不去细察深究,不弄明白“所致之由”,那就至多是徒见 法帖“成功之美”,临后,难觅痕迹,更无书道收益。

笔者苦此之疾久矣,每临欲择良法以拓新局。近来,请教几位方家,综之简记于兹。

一是坚决与原有认知告别。

读帖时,更多看字势、留白、轴线摆动、上下字底线的呼应,多注意三角、梯形拿字形的摆布。

二是敢于矫枉过正。

把上下,左右结构的字,作夸大收放、欹侧处理,矫枉过正。

三是重在自然书写。

综观一帖一幅之全局,先弄明白首行的书写规律,尤其关注轴线摆动、字组穿插等基本元素,以能记得住、写得成为目标。摒弃喧嚣热闹,但求学有所得,学可用上。

2023.12.22

于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