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这部剧肯定不是最有深度的剧,但得益于它的热播,让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对剧中情节进行了经久不衰的讨论,也让人在多次看剧中对一些人物情节有了更深的理解。

比如我在看剧的过程中,通过几次看剧,对于一些情节渐渐有了和最初看时截然不同的理解。这里聊举两个情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皇帝让曹贵人给温宜公主唱的歌再唱一遍

大家还记得在《甄嬛传》中皇帝在评价曹贵人名字时是怎么说的吗?

曹贵人本名曹琴默,皇帝评价她人如其名,不懂音律。按理说,皇帝这种评价是很恰当的,毕竟皇帝身边不乏唱歌好听的人,比如余莺儿因为擅长昆区,为皇帝赏识,获赐“妙音娘子”。而安陵容更是声音好听到堪比凤鸣。

结果,皇帝却对不懂音律的曹贵人说她给温宜公主唱的歌很好听,要求再唱一遍。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以为是曹贵人确实这首歌唱的不错。

后来才明白,这其实不是因为她唱得好,而是因为她在哄孩子唱的这首歌用了感情,对孩子那种真挚的情感打动了皇帝。

大家都知道,皇帝小时候不受父亲母亲重视,给他唱安抚的歌更是不可能,童年是非常缺少父母的关爱的。因此,曹贵人这种“真诚”恰恰是对皇帝的必杀技,才让皇帝有了想听这种歌的念头,希望可以弥补童年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余莺儿的上位与苏培盛的安排

余莺儿,其实是个“假面甄嬛”,但历来喜怒无常的皇帝为何在余莺儿被揭穿后,没有怪罪苏培盛呢?

在初看之时,我本以为只是因为苏培盛是奉命办事,所以皇帝也不便怪罪。然而,当我们看了历史书和其他宫廷剧时,会发现就算为皇帝办事,也不意味着就获得了“不怪罪”的特权。

后来我才明白苏培盛的处理方式确实很巧妙,难怪能成为皇帝信任的知名“太监”。

故事的起因在于皇帝在倚梅园听到一位女子吟诵“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的诗句,他来了精神,便给了苏培盛一个人物,去倚梅园找一位有才学的宫女。

有才学这三个字可不简单,毕竟才华高不高,全在皇帝主观判断。因此,苏培盛其实看清了皇帝的“阵眼”,也就是这把戏的关键在于后面两个字“宫女”。

其实,皇帝的念头很简单,无非是家花没有野花香,习惯了妃嫔们的伺候,想寻求点刺激罢了。

苏培盛此时已经明白,便继续问道:奴才怎么考究她的才学呢?

皇帝说,你就问她“逆风如解意”下句是什么?

苏培盛自然不能当着宫女们说“皇帝寂寞了”,这样说出去,皇帝只会责怪他“随意揣测君心”,甚至惩罚他。苏培盛的做法是编出了个高雅的理由,显得皇帝与民同乐,又能满足皇帝的需要:

皇帝有旨,今年节下宫中同庆,皇帝出了个对联,无论是太监或是宫女,谁要是能对得上的,皇帝重重有赏。

苏培盛其实不见得不知道下句是什么,但她还是选择把有才学的判定留给皇帝自己,因为他清楚皇帝其实是“色”心起了。

当余莺儿奉茶上来时,皇帝一闻这茶就知道是用梅花上的雪水泡的。余莺儿顺势答道:是奴婢身上不小心沾染了梅花的气味。果郡王也是心思活络的人,立马明白这是苏培盛有意为之,还调侃道:皇兄的下人们可真别致哦,回去我也让我的下人们各个身染花香。

当皇帝稍微试下这个余莺儿的才学时,却发现和当晚的印象有所不同,似乎没有了当晚的兴致,心思也就淡了。在果郡王出来时,还对苏培盛说道:这路走错了不打紧,东西交错了人,那可不好办。

没想到,房间里却传出了余莺儿唱昆曲的声音,皇帝似乎很喜欢,这时候苏培盛又话里有话说道:王爷你刚才说东西交错了人?

果郡王紧接着说道:我不过随口说说罢了。

苏培盛在办这件事上,其实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轻易加自己的判断,不去替皇帝筛选,余莺儿是真是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怎么看,皇上喜欢,那就是有才学。

当然了,《甄嬛传》之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讨论度,就在于里面的情节在不同时间看有不同的魅力,还需要大家继续挖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