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整理今年的年终盘点内容时,我脑海中一直有《山丘》的这两句歌词在萦绕。

2023年的汽车圈,太精彩了,精彩到无法一句话总结它的跌宕起伏。

做汽车新闻报道十多年,见证了燃油车由盛转衰,见证了电动车从沉寂到爆发,但是这一年所带给我的冲击,依旧很大,颠覆二字,每天都在汽车圈上演。

今年的年终盘点,我选取了十个关键词,希望通过它们来复盘这热闹非凡的2023年。

价格战

2023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场,很快,特斯拉这条鲶鱼打响了降价的第一枪,国产Model Y参数图片)以4.8万元的降幅登场,至此,汽车圈开始了持续一整年的价格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电动车挑起的价格战杀伤力巨大,春节过后燃油车品牌直接掀桌子应战,最出圈的就是12万的雪铁龙C6。但是来势汹汹的降价潮没有带动终端销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引发了消费者普遍的持币观望。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3月的增速是本世纪以来最弱的,究其原因,当时的降价潮含金量不高,大都是一些滞销车、库存车打折。

4月上海车展之后,在电动车品牌的带动下,价格战才真正进入了拼刺刀的阶段。各种补贴、免息、抵扣、送积分、权益分离轮番上阵,降价一词也有了无数分身。

当然最牛的还是一众新车的低价上市,比亚迪用一个冠军版一次次拉低入门车型的门槛,把“冠军”头衔牢牢握在手中;问界新M7直降7万杀入25万区间,帮问界品牌彻底转运;小鹏G6以比预售价低两万的方式杀入20万区间,帮小鹏品牌从G9失利的阴霾中走出。

不过不是所有降价都是万金油,那么多骨折价的合资电车中,也只有大众ID.3能从月销过千进入万辆俱乐部,剩下的合资品牌电动车,依旧不温不火。

以目前的趋势来看,价格战,可能依旧会成为2024年的关键词。

内卷

2023年中国车市,卷字当头。卷价格只是外卷,是最质朴的商战手法,真正的内卷,卷的是技术,是车企的核心竞争力。

年初,新车上市挂在嘴边的还是“我们有高通骁龙8155芯片”,现在没有8295已经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了。零跑C10、极越01、吉利银河E8、新奔驰E级的智能座舱都已经用上了8295芯片,车圈拼起芯片,比手机圈还猛。

比芯片还卷的是快充,2019年保时捷带来了第一款800V高压平台量产车Taycan,彼时800V高压快充还是百万级电动车标配,而在2023年的中国车市,800V已经实现了科技平权。

小鹏G6、智己LS6已经把800V高压快充下放到了20万级别车型,吉利银河E8、极狐阿尔法T5更进一步,以后不到20万的车都能800V了。

在比拼充电速度和续航里程的路上,车企还会一直内卷下去,理想MEGA的5C麒麟电池号称已经做到了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蔚来也不甘示弱,CEO李斌为了验证自家150kWh电池包的续航能力,直播十几个小时跑1000多公里玩实测,以后车企拼的不仅是续航,还有CEO的体能。

智驾是另一个内卷领域,今年开始,车企的辅助驾驶已经从高速走向了城市道路,城市NOA功能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落地速度够不够快的问题,小鹏、理想、蔚来、极狐、阿维塔、问界,都在比拼开城速度,甚至有人重新定义了城市的概念。

这边一大批车企在卷L2+级自动驾驶,那一边国内已经放开了L3级的路试,宝马、奔驰、智己汽车已经拿下了北京、上海的有条件L3级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明年的智驾市场,会更卷。

嘴炮

车圈竞争太激烈的结果,就是火药味十足,都有钱赚的时候大家全是哥们儿,当卖车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候,谁都淡定不起来,CEO亲自下场也成了常态。

撕逼

一直被质疑智能化落后的比亚迪,年初的投资者沟通会上董事长王传福罕见开怼,说“无人驾驶都是扯淡,是皇帝的新装。”问界M5发布会上“大嘴”余承东隔空回应,“说自动驾驶是扯淡有两个原因,或者是对行业不了解,或者是故意这样说的。”

长安汽车在吉利银河新车发布后质疑对方抄袭,甚至送出了律师函,不过接个月后双方不仅握手言和,还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长城和比亚迪之间就没那么peace&love了,低压油箱之争至今没有答案,比亚迪喊话自主品牌“在一起”时,长城CTO直言“不如先打一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管之间互怼的由头很多,余承东和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就AEB的问题大战了几个来回,最终握手言和;“微博王”李想和蔚来助理副总裁马麟也就营销费用的问题隔空对峙过。

如今打嘴炮已经不局限于车企高管之间了,媒体也被卷入其中。懂车帝的冬测结果引来华为、长城、吉利等一众车企的不满,连特斯拉都罕见回应。

“一片祥和”四个字,已经从车圈字典中被抹掉了。

合作

当然,车圈也不总是血雨腥风的,市场越残酷,抱团取暖的作用就越明显。今年以来,反向合资成了中国车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混动领域,7月吉利正式宣布与雷诺成立合资公司,新公司主要负责研发、制造和供应先进的混合动力总成以及高效的燃油动力总成。电动化是大势所趋,但燃油车赚钱的能力依旧很强。

在智能电动车方面被质疑落后的跨国车企,开始了与新造车的联姻,大众汽车7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4.99%股份,奥迪与上汽集团的智己达成合作,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成立合资公司,“打不过就加入”也是一条捷径。

另一种意义上的合作,则是像蔚来和华为车BU这样,自己深耕多年的业务不赚钱,不如放开给更多车企一起做大,形成了规模之后才能更好的摊销成本,实现盈利。

蔚来先后与长安和吉利达成换电合作;华为与长安成立了汽车智能领域的新合资公司,邀请北汽、赛力斯、江淮和奇瑞入伙的同时,还向一汽抛出了橄榄枝,甚至有传闻奔驰和宝马也收到过邀请。

在残酷的车市面前,没有永远的对手,奔驰和宝马都能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联手运营超级充电网络,还有什么合作是不可能出现的?

出海

今年一季度,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这个纪录保持至今。助力中国汽车出口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的主要动力,来自俄罗斯。俄乌冲突爆发后,跨国车企纷纷缩减在俄业务,甚至退出俄罗斯市场,给了中国车企机遇。

除了俄罗斯市场需求激增,欧洲市场对中国汽车尤其是智能电动车的需求也在增长。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出口汽车总量占整体出口量的39.1%,而2018年这一比例还只有5.7%。

今年9月的慕尼黑车展,中国企业大放异彩,甚至抢了德国车企的风头。有人出彩,就有人眼红,“便宜大碗”的中国电动车让很多欧洲国家和车企感受到了威胁。

9月13日,欧盟正式宣布启动针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称中国电动汽车扭曲了欧盟市场。10月底,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确定对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启动反补贴调查。

反补贴调查只是打压中国电动车的手段之一,美国将中国列入了电动汽车补贴的“敏感外国实体”,收紧了对中国动力电池的大门;法国宣布2024年1月起推出新的电动汽车补贴措施,将中国品牌和在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排除在外。

中国汽车在不断向海外市场扩张,来自海外市场的阻力也越来越大,两股势力的较量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