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位妈妈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体检报告:肺部结节,以后怎么熬?

本以为大家都睡了,谁知炸出好几个老母亲的回复:

“我有乳腺结节,被老公气出来的,再熬下去就要乳腺癌了。”

“熬不动了,真的熬不动了,带娃真的是历劫,血压无数次飙升。”

“哎,我们都是操心的命,本来想着熬到孩子结婚,孙子长大,结果一查甲状腺结节,医生叮嘱我不能再劳累了。”

原来大家的生活都过得如此——煎熬。

无数个夜晚躺在床上,都充斥着噩梦般的焦虑:担忧金钱、工作、婚姻、育儿、养老、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便哪一样,都能让人身心俱疲。

可即使在这样煎熬的环境里,还是有人活出了自洽之路,在重复繁杂的生活里,找到了愉悦自己的转机。

“她们做对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的煎熬还在继续?”

“熬不动的时候,还有其他出路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可以一起先来看看:人到中年,生活为何会越来越难熬?

“逼”自己完美

有人在跟自己过不去,拿别人的不完美来惩罚自己。

“您知道吗?这个家我最崇拜你了,事业有成,对我们晚辈也很亲切。还有,咱们这么大一个家庭,关系复杂,您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而且自己也保养得这么漂亮,总之您就是我的目标。”

这是电视剧《熟年》里侄媳红艳对春梅说的话。

在别人的眼里,40多岁的春梅是人生赢家,老公是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儿子是跳级优秀的天才学生,待自己如己出的婆婆,住着大房子,开着好车......

连新来的领导都直夸她就是“熟年女性”的成功标准。

而这一切都是她努力换来的。

多年来,春梅对丈夫细心照顾,对婆婆孝顺关怀,对儿子教育有方,对工作认真负责。

工作也好,家庭也罢,哪怕自己感到崩溃,都会顶着精致的妆容去面对。

这样一个对生活尽善尽美的一个女人,还会有烦恼吗?

可惜,生活从来不听人的安排,春梅的中年危机来得特别猛烈。

看似圆满的婚姻实际早已危机重重。

有一天,丈夫突然失联,再次出现的时候坚决要逼宫离婚,控诉她的爱都是掌控;面对丈夫的离婚请求,春梅哭诉:你以为我就过得轻松?丈夫在外面有人,我还得装不知道,我不能让人家看笑话,我们是个组合是个家庭......

尽管自己的内心已经四分五裂,婚姻已经无法挽回,但是她更害怕离婚后会影响孩子的择偶和婚事。

紧接着,儿子歇斯底里地吵着要退学,不满春梅给她安排的路,想要远离她;事业上,春梅也突遭变故,饱受排挤。

其实,她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身边的人仍旧不领情,不买账。

生活中有很多女性也面临春梅一样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们“逼”着自己靠近和维护社会对“完美好女人”的定义,很累,但往往适得其反。

桑德伯格就说过,中年女性的内心会有一个恐惧的“怪兽”,一不小心她就会被吞噬:会不会被人不喜欢;会不会被评判;会不会成为糟糕的人设.......

然后“会不会”的内在质疑,就会驱动她想要变得完美,而受恐惧所驱动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看似完美的背后,实则,代价是牺牲自我,在婚姻中苦熬。

这属于熬错了方向,只能越来越痛苦。

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生活也是不完美的,何必拿别人的规则来绑架自己,这就是自讨苦吃。

如果“春梅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停下来,允许自己摆烂,抛开外界的标准,寻求更多的自我认同 ,才能熬出完美的新生。

“受害者”模式

如果说“逼”自己完美,是自讨苦吃,那陷在自己的情绪里,不去想办法过好当下的生活,则是一种持续性“自虐”行为。

晓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可生活却过得鸡飞狗跳。

夫妻感情淡漠如水,养育孩子屡屡受挫,父母关系剑拔弩张。

她会跟老公抱怨:“你不帮我分担家务,孩子你也不管了是么?要不是因为你,我能天天忙得都没自己生活吗?”

会跟孩子发脾气:“天天不学习,还在打游戏。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

也会跟父母哭诉:“要不是当初你们逼婚厉害,我现在能过成这样吗?”

不被家人理解时,也会跟朋友吐槽孩子学习不努力,天天陪读,心力交瘁。

可当别人告诉她可以选择不陪读的时候,她倍感无奈:“谁愿意陪读啊,要是不盯着,还指不定糟糕到什么样。”

晓敏总感觉很无力,好像生活只能日复一日憋屈,直到忍无可忍,迎来新一轮的情绪爆发。

“有时候想想自己真命苦啊,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我什么都做了,怎么身边的人还是这样?”

其实,当我们觉得很委屈,付出所有还得不到回报时,我们就要开始觉察了:是不是陷入了关系里“受害者”的思维模式?

这是无意识开启的自我防御机制。

一旦进入这种模式当中,我们就是在不停地用负面情绪来自我折磨,是没有精力去做其他事情的,然后对现状就会是无力的。

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已经把力量交付出去,潜意识里认同了“自己别无选择”的信念,只能被动地熬,熬到对方幡然醒悟的那天,做出改变来拯救自己。

但对方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转变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位置,换一种方式去熬。

就像网友们说的:“凡所发生皆利于我。”保持这种心态去生活,问题来了就会想着去应对,而不是沉浸在痛苦中。

老公啥也不管,那就有智慧地“调教”,直到顺手好用。

孩子调皮不听话,那就正向管教,鼓励并发掘潜力,总会找到发光的点。

父母爱多管闲事时,就划清界限,反正他们除了添堵暂时也帮不上忙,不如先情感隔离。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跳出“受害者”模式,主动积极地去闯关,把难关当游戏去闯,而不是当劫难去渡,生活熬起来也会有意思很多。

所以,停止“自虐”行为,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就会跳出情绪陷阱,玩转自己的人生。

“爱”的自我绑架

比起自讨苦吃和自我折磨,自我感动更难察觉,这是所有煎熬女性最难跟自己和解的一点。

之前和一群老朋友聚会,大家正聊得开心的时候,一位姐姐手忙脚乱地丢下筷子,开始专注地看着手机。

大家都以为她遇到什么急事了,结果她说,定了闹钟抢宝宝用品。

看到她手忙脚乱下单的样子,宝妈们都深有感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轮到研究给自己买点啥的时候,心态就变了。

买吧,毕竟惦记了好久。

但一看价格,又把想买的东西移出了购物车,毕竟省下来的钱都够孩子上好几节辅导班了。

最后,熬熬也就过去了。

姐姐还谈到,生娃前,一年都要买好几个大牌包包,生娃后,包包已经2年没换了。

生娃前,每隔1-2个月就会去做一次美甲或护肤,那股精神劲儿,当妈后再也没有了。

想着,等再多挣点钱,再犒劳自己也不迟。

想着,等娃再大一点,再享受生活也不迟。

再加上现在经济下滑,挣钱不容易,身边比自己有钱的都在存钱和省钱,更让她觉得人到中年,需要未雨绸缪。

很多女性其实都这样,有了孩子之后,购物车里装的更多的是责任,而不再是对自我的取悦。

可事实是,她们收入尚可,并不差钱,只是总下意识地先给孩子买东西。

是什么让她们只能精打细算,过着“苦哈哈”的日子?

妈妈的身份,让她们陷在在了自我付出的感动里,然后渐渐地对享受美好生活的“配得感”降低了。

这份爱的自我绑架,让她们觉得钱花在自己身上浪费,花在孩子身上才更值得。

乍一看,这种对孩子的付出还是蛮伟大的,但其实在这种“低配得感”的趋势下,我们的自我需求会渐渐被压抑,直到最后无法承受。

所以,在忙着构建孩子的世界时,不要忘了:不管什么年纪、什么身份的自己也同样值得被取悦。

而且你只有把你自己活好了,孩子才会跟着幸福快乐。

你在痛苦地熬着的时候,孩子也会因为你的痛苦而难受,因为你的给予本身就不是纯粹的,背后有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压抑着自己的情绪的难受和痛苦,这也是会传染给孩子的。

不要苦熬,你一直有选择

你看,人到中年,大家其实都有一大堆的烦心事儿要处理,不是遇到了猪队友,就是孩子不争气,还有让你不敢停不来的车贷房贷......

但有人在一地鸡毛里榨干了自己,也有人渐入佳境,越活越绽放。

关键就在于:是否回到自己内心,直面真实的自我。

对于中年女性来说,每一份情感上的憋屈,每一次苦熬的伤痛,都应该被转化成看见自己、关怀自己的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Kristin提出过自我关怀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

  • 不带评判的静观觉察自己的内在需要。
  • 给自己建立一个温暖的、自我抱持的空间。

身边有一位84年的阿姨,结婚10多年来没少为家庭和孩子操劳,自己平常也省吃俭用,生活也总是匆匆忙忙。

有一次情人节,本想和老公去看场电影,谁知老公说这是西方文化。

她当时特别生气,吵了几句,实在内心太过压抑。

换做以前,她可能会怨天尤人,觉得自己命不好,可是每次出现这样的想法,内心的怒气反而愈演愈烈。

这次索性自己化了妆出门逛街,喝奶茶,吃甜品,还去美容院做了一个按摩。

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受到偶尔“自私”的感觉真过瘾,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内在的喜悦。

她也第一次意识到:生活里有难熬的时刻是难免的,但很多时候,有些苦,纯属自己“自找”的。

对于中年女性来说,吃太多苦,一个人的内心是会枯萎的。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寻找生活里的多巴胺,自我取悦,生命才能更鲜活。

此外,分清亲密关系中自我和他人的课题,做好课题分离。

比如担心离婚后对孩子会有影响,若女儿离开了父亲,自己能做的就是给女儿足够的爱,缺失的那部分,是女儿自己需要面对的成长课题。

而伴侣、父母和公婆也都有他们需要成长的课题,避免过度干涉和操心。

更好地看见自己,陪伴自己和修通自己,尝试做一些提升生命能量的活动,提升自己的能量。

当自己处于低能量状态时,觉察自己内在的需要并合理温情地表达。

比如最近你觉得老公好像忽略了你,不妨告诉对方,老公,我发现,你已经很久没有和我一起聊天追剧了,我希望你可以今晚放下工作陪陪我。

没有伴侣能拒绝如此善意的沟通邀请,也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