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王子玥中国有句俗语“龙生九子,各不同”,用来比喻同胞兄弟品性、爱好各不相同。这里的“九”并非实指九个,而是虚数,表示很多。“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单位,是地位的象征,代表着吉祥与富贵。

“龙之九子”都有谁?

最早记录“九子”的文献是西汉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瓠(hù)子河决,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入河,喷沫流波数十里。”黄河的瓠子口决堤时,有一条蛟龙,后面跟着九子,从决堤的地方逆流而上,游入黄河,喷出的水沫激荡着波浪,直到数十里远。但这里并未说明“九子”具体指的是谁。

西晋政治家、文学家张华编撰的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进一步补充:“蝘蜓,一名龙子,一曰守宫。”蝘蜓也就是蜥蜴,书中记载它“善上树捕蝉食之”。

“龙生九子”的说法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但直到明孝宗朱佑樘时期才有了官方的说明。明代文学家沈德符以亲身经历写下的《万历野获编》提到:“长沙李文正公在阁,孝宗忽下御札问龙生九子之详。”李东阳回答道:“其子蒲牢好鸣,今为钟上钮鼻;囚牛好音,今为胡琴头刻兽;睚眦(yá zì好杀,今为刀剑上吞口;嘲风好险,今为殿阁走兽;狻猊(suān ní)好坐,今为佛座骑像;霸下好负重,今为碑碣石趺;狴犴(bì àn)好讼,今为狱户首镇压;屃赑(xì bì)好文,今为碑两傍蜿蜒;蚩吻好吞,今为脊兽头,凡九物皆龙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蒲牢 通州区博物馆藏

永乐大钟 大钟寺博物馆藏

明永乐年间,在明成祖朱棣主导下铸造的永乐大钟,重 46.5 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钟的顶部就是“好鸣”的蒲牢,它像龙的爪子,一把将大钟紧紧抓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蚩吻 《西夏建筑研究》

李东阳的门生杨慎被后人称为“明朝三大才子”,其书《升庵集》也记载了“龙九子”:“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狴犴 山西省洪洞苏三监虎头牢

兽面纹鬲,饕餮纹 南京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在排序上赑屃和螭吻由第八、第九改为第一、第二。最后是将“好坐”的狻猊改为“性好烟火”的金猊。

无论“龙九子”究竟是谁,他们都展示着古人在文学、艺术以及审美上独特的造诣,文物古籍中也有着它们的身影,寄托古人美好的期愿。

“石碑兄弟”赑屃与屃赑

在石碑上我们可以看到被提名为“龙九子”的兄弟二人——赑屃与屃赑,一个是碑下龙龟,一个是碑上小龙

赑屃又名为霸下、龙龟。龙首龟身,四肢粗壮,长有獠牙,身上布满鳞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介部》记载:“赑屃者,有力貌,今碑趺象之。”

自明朝起“赑屃驮碑”逐渐取代龟驮碑,多见于陵墓中,其次是宗庙和祭坛。赑屃驮碑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最为明确的记载是《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提到:“顺治十年议准,凡亲王至辅国公墓园所立之碑,其碑身均高九尺,用交龙首龟趺。”除此之外身居要职的官员,以及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也可享有。

赑屃 涿州博物馆藏

有学者认为古人严格规定赑屃驮碑的仪制,原因在于其原型之一的龟在上古神话中是力量的代名词,它曾帮助大禹治水。《拾遗记》记载:“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女娲补天中也有龟的身影,《淮南子·卷五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龟还被古人视为神灵之物,《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目前已知最大的赑屃驮碑发现于河北省正定开元寺,赑屃长 8.4 米,宽 3.2 米,高 2.6 米,首径 2.5 米,鼻孔直径 0.21 米,残重 107 吨。为五代时期遗物,有关专家皆称其为“天下第一赑屃”。

正定开元寺巨型赑屃

盘绕在石碑上的瑞兽在不同学者中有不同的叫法,如李东阳称其为“屃赑”,谢肇淛称“负屃”,陆容唤“螭虎”,《菽园杂记》云:“螭虎,其形似龙,性好文彩,故立于碑文上。”屃赑是所有“龙子”中最像龙的。

屃赑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 摄影/王子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械工业出版《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屋脊瑞兽”螭吻与狻猊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架构为主,由柱、梁、枋、檩等构成。屋顶相对的斜坡或相对的两边之间顶端的交汇线构成屋脊,主要分为正脊、垂脊、戗脊等。

机械工业出版《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正脊两端的瑞兽为螭吻,也叫做“正吻”、“大吻”和“鸱吻”。鸱(chī)是一种猛禽,据北宋吴处厚的《青箱杂记》载:“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汉柏梁台灾,越王上厌胜之法,乃大起建章宫,遂设鸱鱼之象于屋脊,以厌火灾,即今世之鸱吻是也。”古代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怕火,因此选用鸱作为装饰,起到防火防灾的作用

无釉龙吻残件 鞍山市博物馆藏

“贤王祠山门”铭文龙吻 鞍山市博物馆藏

螭的造型也多见于青铜器和瓷器。在康雍乾时期就流行螭耳尊,形体仿古,饰夔龙、夔凤、饕餮、回纹等纹饰,造型浑厚、端庄,且多为单色釉器。

清康熙 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

这枚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皇后之玺”是国宝级文物。玉玺为正方形,2.8 厘米见方,通高 2 厘米,重 33 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古代用印有讲究,它是专门出现在帝王用印上的。

西汉 皇后之玺

戗脊上安放的瑞兽被称作“戗兽”或“蹲脊兽”,其数目与种类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戗兽越多,建筑级别越高,常见为 9、7、5、3 不等。故宫太和殿在古代作为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戗脊则有十只蹲脊兽。

《大清会典》将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像故宫等大型建筑,还会在戗脊前端放置“仙人指路”。其中狻猊被认为是“龙九子”之一,《尔雅·释兽》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狻猊是狮子的别称。

我们在参观故宫时,可以在戗脊上看见狻猊。以下图为例,从最右边的仙人指路开始数,第七位便是狻猊

故宫戗兽

铜狻猊 湖南博物院

“青铜纹饰”饕餮

在商周青铜器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兽面纹,它好似怒目圆睁、长着大口,露出一幅夸张凶厉的表情,这便是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 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赂,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饕餮被看作贪得无厌的形象代表,但它也有功用。明代文学家陆容《菽园杂记·古诸器物异名》写道:“饕餮,性好水,故立桥头。”因它能喝水,几乎在古代桥梁外侧正中都能见到,防止大水将桥淹没。

饕餮纹是青铜器常见纹饰,形象一般为大眼、巨鼻、头上带耳或角,基本图案是以鼻梁为中线,左右对称分布着角、耳、目、嘴,一些饕鬄纹还有爪子、身躯和尾巴,给人以神秘、诡异、威严的感受。

后母戊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著名的后母戊鼎中,饕餮纹是起到主打和统领作用的纹饰,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饕餮纹。

饕餮纹

饕餮纹有祭祀和通天的功能,可能是一种类似“面具”的媒介,巫师通过“面具”沟通神灵。《尚书•舜典》有言:“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再比如,饕餮作为牺牲,使得人与神进行沟通。饕餮纹到西周早期开始慢慢衰退。它的地位逐渐为祥瑞的凤鸟纹、灵动的龙纹、理性的窃曲纹等纹样所代替。而西周中期,饕餮纹数量猛然骤减。东周时期,几乎消失殆尽。

“兵器纹饰”睚眦

成语“睚眦必报”出自《史记·范雎传》形容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古书中记载睚眦的形象为嗜杀、好斗、刚烈。

偃月刀作为长柄刀的一种,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虽然它是否真实存在尚无定论,但通过后世文物可窥探一二。现存于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的一柄清代彩绘木雕青龙偃月刀,吞口处刻的便是睚眦

彩绘木雕青龙偃月刀 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藏

宋代嘉佑年间的睚眦纹鎏银铁斧,长 32.8 厘米,宽 16.4 厘米。斧刃为扇形,斧身装饰睚眦纹,刃部阴刻“嘉祐丙申岁次十二月五日造”款,此斧是北宋宫廷仪仗用器。

睚眦纹鎏银铁斧 天津博物馆藏

1988 年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发现了康熙年间的镇水铁剑,铁剑长 7.5 米,重 1539.8 公斤,吞口处刻有睚眦。是目前我国所发现最长最重的铁剑,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清代镇水铁剑 兖州博物馆藏

古钟纹饰蒲牢

薛淙《西京赋·注》曰:“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为鲸鱼。”意指海中有条鲸鱼常在海边捕获食物,蒲牢很怕它,但鲸鱼并不吃蒲牢反而撞击它,蒲牢便发出巨大的叫声。古人因此将蒲牢的形象雕刻在钟上,希望钟声悠扬长鸣

栢林寺铜钟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蒲牢钮平于铜钟 福建省博物院藏

蒲牢钮平于铜钟出土于福建省南平市区大桥工地,属于明代遗物。该钟造型如筒状,钟上方为双首四足蒲牢,钟外壁纹饰自上而下分三层,第一层为勾连回纹,框以大菱纹;第二层正中的“钲”部分别铸篆书“汉偏钟”“太清宫”。“钲”部两边的“篆”部饰锦地纹,“篆”间饰三行“□”纹,三枚一组,全器十二组;第三层饰回纹地,其上两面均饰双龙对峙。

“门上瑞兽”椒图

在古代宫殿或者有一定等级的府邸大门上可以看到一对衔环兽首,其名为“铺首”,也称“辅首”。主要材质为金,部分为铜。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在《雍台歌》写道:“黄金铺首画钩陈,羽葆亭童拂交戟。”南宋时期词人姜夔在《齐天乐》中写到“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西汉镂雕龙凤纹银铺首 河北省博物馆藏

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一件西汉时期的金铜铺首,通长 12.4 厘米,环外径 6.8 厘米,铺首作兽面衔环状,兽首威严,边框和衔环为铜质,兽面部分镶嵌黄玉。

燕下都出土的青铜铺首

1966 年,在河北保定市易县的燕子下都遗址老姆台东出土了一件青铜立凤蟠龙纹铺首(宫门上的装饰品),高 74.5 厘米,重 22 公斤,上面刻有龙、凤、蛇等禽兽图案,为考古文物所罕见。

西汉镶黄玉鎏金铜铺首 河北省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将铺首列入龙九子之一,称作椒图。这一阶段的兽首是我们熟知的形象,长有鬃毛,形似狮子,头上有触角,怒目圆睁,口中衔环。

椒图的使用同样有严格的规定,根据《明会典》规定:“洪武二十六年定、官员盖造房屋公侯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黑门、铁环。”

现在,我们在故宫等公园的大门上还经常可以看到铺首。历经数千年,龙的传说离我们并不遥远。

参考资料:

[1]吴卫.赑屃驮碑考窥[J].求索,2005(04):129-132.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05.04.046.

[2]周乾.故宫古建筑防火文化信仰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1(01):78-88.

图片 | 王子玥

排版 | 小谢

设计 | 一洋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