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注定是中国电商格局的改写之年。

当成立8年的拼多多,左手提着砍价的大刀,右手带着TEMU,一路杀向中概股之王的宝座时,不仅马云坐不住了,刘强东也坐不住了。

继马云在内网对拼多多市值赶超阿里作出回应之后,12月9日晚22时,刘强东也在京东内网,回复了京东员工关于京东目前遇到的问题的汇总长文。

以下为刘强东回复的全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封据说是在车里打出来的回复,字里行间还是浓浓地东哥风格,言必谈兄弟,但这一次,东哥也温柔了很多,少了以前的豪气与霸气,简单概括有3点:

1、京东有目前这么多问题,还是自己管理不善,非常自责;

2、绝不躺平,也希望兄弟们不要躺平。但现在组织臃肿庞大,改变需要时间;

3、京东的基础依然在,相信一定会走出谷底。要有信心;

回应发布当晚,美东时间12月10日,京东美股盘前跌近4%。消息面上,京东将从纳斯达克100指数成分股除名,并拟于12月18日美股盘前生效。

截止12月15日,京东的市值为431.30亿美金,只是2000亿拼多多的一个零头

今年以来,京东的市值已经跌去超50%。

如果按2021年2月最高点超1440亿美元市值计算,2年半时间,京东的市值已经跌去了70%。

京东何以至此?

01

过去10年,京东做对了什么?

在回答京东为什么会变成如今的京东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京东何以成为京东?

京东是2014年登陆美股的,回顾这10年的发展,从剑指千亿市值,打赢与国美、苏宁大战、成为意气风发的电商老二,京东的表现其实很不错。

简单而言,京东之所以成功,大概是抓住了如下几点:

1、起步阶段:

在国美与苏宁传统电器商场的竞争中,京东打出了“低价”,相比苏宁国美这种价格体系比较固定的线下卖场,京东的崛起就是“价格杀手”的形象;

2、成长阶段:

在与阿里巴巴的竞争中,京东采取的是跟随战略,从家电、图书、服装等多个品类延伸至金融、健康等板块,打造一个综合性的电商平台,尽管一直与阿里有不小的差距,但并不妨碍京东的市值冲上千亿美金,毕竟在顺周期,面对这么大的市场,老二也能活得很好。

3、占领用户心智阶段:

消费购物体验中的“多快好省”,京东通过自建物流,提高履约能力,完善的售后服务,成功地占据了消费者心智中的“快”和“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壁垒。

4、拥抱流量红利阶段: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上升的周期里,企业只要眼光正确,执行到位,就有机会,这个一直是东哥的强项。更何况京东在上市之前还获得了腾讯的入股,腾讯开放了微信入口,这对当时的市场来讲也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

也正是做对了这几点,京东得以快速崛起,2004年正式切入电商领域,2014年就完成在美股的上市,并且市值在2021年达到历史高点。

而京东的优势在于,它与阿里腾讯、美团等一样,都抓住了当时的互联网红利,处在需求大量释放的顺周期,且同期并没有太多竞争对手。

02

护城河为何又全面坍塌了?

其实,东哥仍是那个东哥,京东也是以前那个京东。

但忽然之间,京东又咋不行了呢?

简单点说,就是京东在上一轮周期里建立的护城河,在这个周期里,全面失效。

上文我们已经分析过,“快”和“好”,是京东这么多年发展过程中在消费者占据的心智。

换句话说,品质和服务是京东核心的护城河。但这样的护城河,相比于游戏之于腾讯、外卖之于美团这样的非电商主业的互联网公司而言,护城河并不深;相比于阿里这样的同纬度竞争对手,实力又不够。(阿里也被拼多多降维了,同样艰难)

如今,在消费者心理和需求发生剧烈变化的当下,京东所处的每一个细分赛道,都不占优势:

1、价格:

不可否认,低价策略确实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心理和现实的需求变化。

曾经,在跟国美、苏宁和阿里(局部)的竞争中,京东尚有优势。

但现在,京东已经被两次降维打击了:

一是拼多多,这个大家都知道,面对拼多多的全品类低价攻势,京东显得处处被动。

二是李佳琦、小杨哥、辛巴这种头部主播。面对大主播和抖音快手等拥有巨大流量入口的内容电商,京东的能想的办法并不多。今年双十一李佳琦、海氏和京东的三方大战,正是平台方、头部主播和品牌商三方角力的最好例子。(戳前文复习)

除此之外,以3C见长的京东,能否做到低价很难说。比如,京东的商家大部分还是品牌商为主,品牌商有自己的定价体系,如果强行低价,扰乱这些巨头们体系,说不定会找京东拼命的。

2、物流。

京东当年唯二比阿里强的,一个是3c,一个就是物流。但随着菜鸟网络和物流市场的发展完善,京东自建物流的优势,正在慢慢被削弱。

一旦用户对京东物流的优势感知下降,那非买京东不可的理由又少了一个。

此外,与拼多多这种轻资产运营的高效模式相比,自建物流这种重模式,正在成为京东的运营负担。一个最明显的对比是,拼多多只有1.5万员工,而京东的员工规模则是高达55万。

3、品质。

京东过去在购物者的形象和心智,是又快又好。京东的用户对快的感知正在逐渐下降,优势已经不明显了。

而现在,刘强东为了应对拼多多和抖音电商,要拼价格了。这其实拿自己的弱项去拼别人的强项,结果大概率也不会太好。

有自媒体曾经报道(以下截图),刘强东在开会中曾称卖两块钱的猕猴桃也能赚到钱,而京东的管理层则提出,两块钱的猕猴桃还能吃吗,被刘强东一顿骂。刘强东就指出,低价的产品一样可以赚钱,核心不是通过产品,而是供应链管理赚钱。

但问题是,京东原本的这一批核心用户,也从来不是会买两块钱的猕猴桃的用户。拼多多的猕猴桃可以卖两块,但京东的用户大概会思考两块的猕猴桃能吃吗?

如果京东舍弃了“又好又快”的本,去拼其他的刺刀,大概率只是舍本逐末。且长期看极有可能自伤。

4、兄弟文化的崩溃

也正是因为感到了护城河前面坍塌的焦虑,京东在过去几年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打法。

2022年11月底,刘强东强势回归以后,在高管会议上发言三个小时,直言全集团跟他讲真话的只有1.5个人,“高管们谈花里胡哨的故事太多,但谈成本、效率、体验太少。”

这射程直接覆盖了99%一直跟随的高管兄弟们。

高管会议两天后,刘强东又发布了一份全员信,高级管理人员全员降薪10%-20%不等;最后,直接开启高管大换血,对各事业群负责人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轮换。今年5月,CEO徐雷宣布退休,CFO许冉接棒。

实际上,刘强东这几年在人事上很是折腾,高管都呆不了几年,而这些都是跟着刘强东打拼了十多年的兄弟。

早在2018年,遭遇内外夹击正面临至暗时刻的刘强东,在2019年2月的高官会上痛斥“混日子的人太多”,他需要“能拼杀的兄弟”,于是,徐雷上了,把京东送上了千亿市值的顶峰。

而到了存量博弈的阶段,很明显,站在刘强东身边的“兄弟”,变成了2018年加入京东、财务出身的京东原CFO许冉。据雪豹财经社的报道曾引用内部人士对许冉的评价:认为她“安静,耐心,十分服从刘强东下达的命令”。

且今年双十一过后,刘强东10多年的“老伙计”、前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在2023年双11之后被拿下,坐了冷板凳。

人事任命匹配战略无可厚非,但往往在人事上太过折腾的企业,结局往往不好。这会伤及京东最基础的企业文化。

03

刘强东,是京东破局的关键吗?

刘强东或许正式感受到了这种护城河全面坍塌的焦虑,才在2022年底火速回到台前。

面对各路强劲的竞争对手,刘强东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组织变革】+【重拾低价】的战略组合拳。

正如晚点Latepost在其报道中所说,低价策略是近几年京东给出的最清晰的战略,但这是一个好战略吗?只有时间能够回答。

但东哥的焦虑是实实在在的。这点从京东近几年的管理层动荡,也能管中窥豹。

但东哥即便强势回归,对京东的处境和现有的电商格局应该不会有太多的改变。

1、市场变了

从增量转化为存量博弈,拼多多们显然更符合当下市场的需求转变。这可能才是资本市场更看好拼多多们的核心原因。

2、对手变了

相比第一批互联网公司们相似的创始人依赖和路径依赖(比如阿里马云回归、京东刘强东回归,他们更多是以人为核心的企业管理风格和文化,浓浓的江湖风格)。

拼多多们更像企业机器,这也更符合黄峥、张一鸣这群理工科出身的老板的特质:极致,尊重规律,从本源去思考问题。

且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创业:格局、视野、思路,都决定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无论是拼多多,抖音、快手,还是字节,这一批从巨头的阴影里靠着细分赛道、从存量市场里拼杀出来的新一代互联网公司们,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会比第一批互联网公司高出几个level。

3、时代的选择

一直到2018年,当国内的电商市场容量见顶的时候,市场都认为,互联网巨头的格局已定,就连大佬们自己也是这么判断的。

所以我们看到,2018年,先是马云宣布退休,张勇接棒;再是刘强东遭遇众所周知的美国“明尼苏达州事件”,退居幕后,由徐雷接任ceo。

但也同样是这一年,拼多多和美团上市。抖音和快手起飞。

2019年,当阿里、京东等都以“消费升级”作为主要发展战略时,拼多多在低价赛道上疯狂抢占市场空白,并成功取代淘宝,占据了“低价”的心智。

至此,中国的互联网格局开始走向另一种叙述方式。

而台上的主角,也从马云刘强东这一代,变成了荒政张一鸣黄兴这一群带有全球视野、又极具理工思维的80后。

在行业上升的周期,京东凭借差异化的定位和互联网的红利跟在阿里后面喝汤,大家你好我好。

但随着美团、拼多多和字节这类新一代的互联网公司,在巨头的阴影之下杀出了一条血路并茁壮成长,逆周期之下的阿里都应对失据,何况是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