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是讲治理国家和社会两种方式、方法和路径:一,德礼的路径;二,刑罚的路径。按照刑罚的方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结果是民免而无耻。以德和礼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结果是有耻且格。儒家一般主张德主刑辅。选择德礼为主。刑罚的办法,包括奖惩、评价等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是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事物。用奖惩、惩罚的标准来衡量事物得到的结果就是民免而无耻。制度只管理某些特定的社会角色或社会职务。比如,员工受所属单位制度的约束,但不是该单位的员则不受该制度的约束。这就是说以制度管理人,并不全面。而且,即使对本单位的员工来说,也只能管理上班时间,上班之外的时间却是管不到的。

制度强调权利和义务对等。权利和义务是根据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确定他的责任和义务的。当我尽了这个义务和责任之后,制度所规定的就与我无关了。这就叫民免。免:避免、勉强、免除等。这里面包含了个人与个人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区分。儒家有为义而舍弃利益的视角。

用奖惩、评价的办法管理人,结果就是免。比如,我做错了事,犯法了,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个惩罚相当于对我做错事的找齐。这件错事从此就与我无关了。从而摆脱因为做错事而产生愧疚感和耻辱感。这就叫做民免而无耻。无耻,是说人们从内心深处没有对制度本身的荣誉感或耻辱感机制,从而发自内心地超越制度的投入。

西方伦理学认为,在不要求的情况下做得更多才是美德。如果是在要求时做到,那是义务。按照制度规定,我应当拥有的叫作权利。只有当我们做了制度规定以后更多好事,这是美德。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制度办法就是道之以刑的办法。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引动人们对于规矩的体系本身有一种耻辱感和光荣感,因为这种耻辱感和光荣感而起到一种约束的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叫做格。

耻辱发生的基本机制:第一个机制,是社会关系和社会体系与个人关系。一个人只有认同了社会体系,或者社会关系,并把二者之间利益上有一种共同的连带关系的时候,一个人容易发生耻辱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机制是我们内心对自我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一种完美的自我认知,当我们自己的表现严重损害了我们内心完美的认知的时候,使我们的人格受到了完全贬低,我们会发生耻辱感。格我的外表表现,用自己内心完美的自我约束外表的言行表现。

第二,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自己所在单位,家庭等。这些民族他的流行的社会规则。即对社会关系的认同度有多大。从而起到一种遵守或者违背社会规则的内在的心理动力。有耻且格,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使得人去追求相对完美的表现自我,并且最大限度上去遵循社会规则。个人投入社会组织,认可自己是它的一分子,就必须遵守和履行它的价值和各种规章制度。

儒家为政中也极重视孝。公共领域,社会公德。公德与私德。对官员个人素质的要求。公务员,行政管理人员。孝敬父母,才能忠于社会、忠于国家。孝敬父母,是一种感恩。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更重,子女需要有感恩之心。感恩之心需要从小培养。孝也做不到,就没有感恩之心,没有感恩之心的,无法感恩国家和社会,会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什么是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违背孝的礼法、礼制。鲁国执政者,是国民的表率,事事必须严格依礼而行。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子孙的身体,害怕害病,不成器。父母只担心你的身体,教育要做一个不让父母放心的人。养亲、尊亲、荣亲。使父母为荣,光宗耀祖。做了使父母骄傲的事。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赡养父母,养犬马,何以异?敬。尊敬,发自内心的敬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久病床前无孝子。脸色始终坚持做到和颜悦色,对父母发自内心喜爱和敬重。永远不厌烦。抱怨,嫌弃、厌烦,曹操特别孝,重视个人品德。

夫人孝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子曰:“君子不器。”器,器物,作用是功能是固定的。人则要求有创造性。具备以前不具备的能力,必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周全。与众人都能关系和谐融洽。比,结成小团体,小帮派。君子之交淡如水。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知道的事情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事情,就承认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你知道什么是聪明人?该你知道的你知道,不该你知道的就不要去知道。卖弄知识是很危险的。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提拔正直人,压抑搞歪门邪道的人。提拔邪恶的,压抑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