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争时,美军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火力战术——范佛里特弹药量,即大规模超额的弹药使用,给敌方带来毁灭性打击。实现这种火力战术的关键条件之一是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然而,如今美国已不再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1951年的铁原阻击战中,范佛里特在短短几小时内向志愿军189师阵地投放了4500吨炮弹,远超正常攻势所需的1000吨。到了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范佛里特更是在43天内向上甘岭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其中第一天就达到了30万发,令美国财政压力山大。美军当年共采购了25亿美元的炮弹,而范佛里特的第八集团军独自消耗了9.5亿美元的炮弹,相当于美军一年采购炮弹的一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范佛里特弹药量已经成为美军历史,未来也不会再现。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简单:美国无法生产如此庞大数量的炮弹。在截至2022年3月的时候,美国每月生产的155毫米炮弹数量为14000枚,远远不足以支持范佛里特式的超额弹药使用。尽管美国在为乌克兰提供支援时增加了炮弹产量,但十八个月过去了,产量仍未达到预期的一半。
美国曾经有着85家炮弹制造工厂,但现在只剩下5家。这些工厂的生产线和机床仍然是八十年前的老旧设备,而要升级设备并建设新工厂不仅需要大量经费,更难解决的是熟练工人的断代和缺失。制造业在美国的GDP中仅占11%,而随着美元成为全球货币,轻松赚取利润的机会减少,制造业的衰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支援乌克兰,美国只能动用库存炮弹。截至11月,美国累计援助了小乌200万发炮弹,已经耗尽了美国陆军的库存。实际上,整个美国陆军的库存炮弹仅够发动一次上甘岭战役。
同样的困境也困扰着美国的北约盟友。尽管各国为援助乌克兰加大了炮弹产量,但每月仍未超过50000枚。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西方国家已无法再承担范佛里特弹药量,这一火力单位已经成为历史。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他们只能在战场上亲身体验范佛里特弹药量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