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重文教,并由此塑造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尊师重道的民族性格。在孔子那里,教育是仁学精神的具体表达,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教育体现者“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学基本精神。仁者爱人,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实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目标,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德性与知识技能的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人之本,国之基。汉儒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儒家学者无论在朝在野,都积极地劝学、办学、讲学,力图通过教育培养能担当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的君子,淳化社会风气,维系世道人心,建设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

儒家教育是成德之教。就个体而言,儒家以培养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的君子为首要目标。就社会而论,儒家以教育为立国之基、为政之本,并以建设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为根本目标。儒家教育的这两个目标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即孔子所说“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

孟子

首先,教育以培养君子人格、成就完善人格为主要目标。儒家以“不叛道”为君子的根本定义,并认为只有通过“博学于先王之遗文,复用礼以自检约”才能达到目的。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培养君子人格,实现完善的人的唯一途径。

其次,儒家将教育、教化看作为政之本。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治在本质上就是教化、感化。孔子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把社会教化当作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儒家认为,教兴则政兴,教废则政废。教育教化是安邦治国的最高手段,建设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是教育教化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熹

学者以修身为本,内以明其天赋之明德,外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要义在于培养具备高尚人格和行政能力的君子,并赋予其建设良好社会政治秩序的权责。这样,培养君子人格和建设良好社会政治秩序作为教育两个目的内在地被联结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