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里面的“坤卦”中,有一句爻辞是这样写的:

“履霜坚冰至。”

这句话有见微知著的含义。

当一个人踩到霜的时候,就需要多加注意,因为严寒的冬天很快会来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这个角色,相信给很多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终,胤礽在经历了两次被康熙废黜太子之位后,彻底沦为了庶人,被圈禁在了宗人府,永世不得翻身。

胤礽之所以走到最后这个结局,固然不是一下子促就的,而是历经一个沦落的过程。

那么,大家从剧中的哪几个细节,看出来胤礽根本就不是人君之选,没资格继承皇位呢?

一、习惯性甩锅——兄弟就是用来利用和出卖的

话说,胤禛因为在江南筹款赈灾,得罪了一批地方官员。这些官员纷纷上折子到京城,弹劾胤禛。

康熙在召集太子、上书房大臣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对胤禛的弹劾如何回应之前,特意先讲了一句他听到的民间传言:

“天不惊,地不惊,就怕四爷调回京。”

这说明,康熙已经对这次专题会定了调子,希望在场人员一定要支持胤禛,好形成合力驳斥那些弹劾胤禛的官员。

然而,太子却似乎没有把康熙的暗示听进去。反而将筹款赈灾所造成的一切负面影响,直接推脱到了胤禛一个人头上。

说白了,就是想和胤禛划清界限,以防康熙追究胤禛的责任之时,牵扯到自己。

胤礽这种每临风险,马上给下面人甩锅的做法,注定了他是成不了大器的。

他的太子身份,使得他地位尊贵无比,仅次于康熙,因而有很多人甘愿拜在他的名下,以博得拥立之功。但是,这并不代表太子真的具备身为一个优秀领导的胸襟和担当。

面对自己的铁杆支持者胤禛,被众官员弹劾。太子胤礽无论是出于兄长的身份,还是出于身为“太子一党”的绝对核心,都应该主动站出来,力挺胤禛。

这样才能彰显一个领袖和大哥的风范。

可是他偏偏让自己躲得远远的,甚至愚蠢到把胤禛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以划清界限。

随后,康熙主动拿出全部体己的银子,为一些有功之臣还款,本意是希望以此为契机,带动更多欠款官员主动还款。

然而,太子却会错了康熙的用意。

只见太子直接来到胤禛追比国库欠款的工作现场,把追比国库欠款的一切责任先推脱在胤禛一个人身上之后,再当众将官员偿还的期限延长为两年,收割了大多数官员的一波人情。

却彻底将胤禛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这可是一直积极拥护他的好兄弟啊。

只见胤礽像抛弃一件旧衣服一样,随意就把胤禛晾在户部,然后带着众官员对他的迎合、奉承,自顾自地离开。

试问这样的胤礽,值得下面的人去追随和拥护吗?

二、胤礽不仅是个甩锅王,有时候理解能力还非常差劲。

正如前文所说,胤礽两次理解错了康熙的意思,做出了与康熙的期望大相径庭的行为。

这只能说明,要么胤礽是故意理解错,避免自己陷入更麻烦的漩涡之中。

要么,胤礽的智商真的成问题,经常悟不透康熙的真实用意。

如果是后面这个结论的话,那我们也不得不为胤礽的智商感到着急啊。

这种智商,基本上已经告别储君之位了。

作为被康熙委以厚望的接班人,胤礽却永远无法跟上康熙的思路,康熙将来还能够放心地把皇位交给他么?

关于这点,弘历就为那些身为“接班人”的人,很好地打了个样。

弘历在成年之后,对于皇帝老爹安排人一切任务,都是不打折扣地去执行,而且还能做到超出预期的结果,这样的办事水平,怎能不受老爹的喜爱。

三、剧中还有一些比较隐晦的细节,充分证明,胤礽是一个做事非常不严谨、缜密的人。

他授意下人帮他从国库借钱,居然被八爷党知道了;

随后,他通过下人卖官鬻爵、换来银子偿还国库欠款,照样被八爷党知道了;

他第二次被复立太子之位后,本想掌握任伯安手中的《百官行述》,以要挟百官。然而,胤礽居然愚蠢到给任伯安写亲笔信。

如此一来,他最致命的把柄很随意便落入到别人手中,成为别人手中的一张王牌,想怎么收拾他,就怎么收拾他。

太子居然将于己非常不利的把柄落到对手手中,这样的布局能力,又怎么可能角逐皇位呢?

古话讲得好:

“君不密则失其臣,臣不密则失其身,诸事不密则成其害。”

恐怕,胤礽对这些话永远都不会真正理解。

四、其实剧中还有个细节,让我们感觉到胤礽根本就不是人君之料。

话说黄河水患爆发后,了解到江南地区缺量缺钱的现状,胤禛主动找太子请缨,想亲自赴江南解决此难题,却被太子劝阻。后来胤禛讲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心迹,太子却极为不耐烦地打断了他。

为什么我会格外留意一个细节呢?

当一个人总是以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打断别人所讲的正能量的话语之时,我认为这个人离衰落已经没多远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