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典籍里的

郑州黄河

《尚书·禹贡》曾勾勒出黄河河道的大致走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其中对郑州段的描述仅仅为八个字——“东过洛汭,至于大伾”。万里黄河中,郑州段仅有三百里(1里合500米),但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郑州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典籍中关于黄河郑州段的记载,真可用“浩如烟海”来形容。

《典籍里的郑州黄河》,顾名思义,收录了典籍中关于黄河郑州段及其沿岸的相关记录。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之后,一路迤逦东来,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 古、陕西、山西后,进入河南,之后从山东流归渤海。黄河入河南后的第一个地级市是三门峡,接着流经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七个市,从濮阳市台前县入山东境。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中郑州段全长约150公里,不到总长度的3%。若以黄河全流域为范围收录典籍有关记载,则卷帙之浩繁、工作量之巨大难以估计。鉴于此,本书仅仅收录了黄河郑州段的相关史料,即便如此,内容仍颇为可观。

黄河郑州段自西而东流经五个区县市,分别是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我们查找了二十五史和地方志中关于这五个区县市的资料。其中地方志包括 《嘉靖郑州志》《康熙郑州志》《乾隆郑州志》《民国郑县志》《正德中牟县志》《顺治中牟县志》《康熙中牟县志》《乾隆中牟县志》《同治中牟县志》《民国中牟县志》《嘉靖巩县志》《乾隆巩县志》《乾隆巩县志(乾隆五十四年刻本)》《民国巩县志》 《嘉靖荥阳县志》《康熙荥阳县志》《乾隆荥阳县志》《民国续荥阳县志》《顺治荥泽县志》《康熙荥泽县志》《乾隆荥泽县志》《嘉靖汜水县志》《万历汜乘》《顺治汜志》《乾隆汜水县志》《民国汜水县志》《康熙河阴县志》《民国河阴县志》。

我们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了一定的取舍。上述五个区县虽然濒临黄河,但有很多史料与黄河并无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分史料就要舍弃。比如灾祥部分,主要收录黄河及其主要支流上的灾情、祥瑞,其他水系和地域的灾祥就弃而不用。又比如水系部分,众所周知,郑州除巩义全境和荥阳的一部分属黄河流域外,其余国土均属淮河流域,大部分河流不汇入黄河,因此一些支流和不为人所知的河流没有收录进本书。有的史实发生地虽远离黄河,却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史料就要收录进来。如荥阳的索水不是黄河支流,京水也远离黄河,但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的重要发生地在鸿沟—成皋一线的黄河沿岸,之后扩大到了索水及京水,因此,京水、索水,以及这两水上的重要城池——京城和索城就与黄河产生了联系,就要收录进去。总而言之,我们是以黄河为中心收录史料的,不完全考虑距离之远近,而是以史实的发生是否与黄河相关联为标准。

搜集到的史料,按照内容可分为十六类,分别是:水系、漕运、治水、灾祥、地名、人物、战事、艺文、碑志、城池、建筑、交通、疆域、沿革、滩地、赋税。这中间,漕运与治水息息相关;艺文与碑志体例相近;城池、建筑、交通,往往互相穿插,且均为人类物质文明之见证;县区的疆域常常随沿革发生变化,地方志记载中的滩地又与疆域十分密切。因此,综合考虑之后,我们将全书分为九章,章下再分小节。

小节的划分,颇为作难。我们收录的史料,除二十五史外均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编写的地方志。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巩义市为巩县,中牟县仍称中牟县,两者地理范围变化不大。而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的变化最大,今之荥阳,由过去的汜水县、荥阳县、河阴县分分合合而来;今之惠济区、金水区,则是过去的荥泽县和郑县的辖境。因此,本书中有几章下的小节内容,是按照旧的行政区划进行论述的。但是,过去方志编写者们又喜欢将邻县的资料编入本县的志书,如汜水、荥阳、河阴、荥泽四个县的县志,均将鸿沟、广武山、敖仓等编入其中,但文字却又不同,难以取舍。我们只得将其原文全部录于本书中,以便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同一个事物。

第一章,水系。

上游之巩义,共有河、洛、济、伊四水,河、洛、伊三川在巩义西南入洛,洛水在巩义东北入黄河。巩义全境均属于黄河流域,故而巩义的河流收录较多。荥阳市有汜水汇入黄河,汜水流域可归入黄河流域;古有济水与黄河交汇,有砾溪(即今枯河)汇入黄河;境内流域面积最广的索河虽汇入贾鲁河,但与黄河只有咫尺之距。惠济区有枯河、须水河、贾鲁河。中牟县历史上有济水、汴水、滩头河、小清河汇入黄河。此外,历代围绕黄河开凿了大量的运河,如春秋时期的鸿沟、隋唐的通济渠、宋代的汴渠。均收录于本章中。枯河汇入黄河,须水河汇入贾鲁河,贾鲁河入淮河。金水区有贾鲁河入淮河。

第二章,漕运、治水、堤防。

收录部分关于黄河郑州段漕运与治水的相关史实,按照时代顺序进行编排。黄河郑州段的漕运,是以黄河为中心而开展的。自鸿沟开凿之日这里即有漕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充分利用了鸿沟和济水等水系,把在南方征集的大批粮食运往北方,设立于荥阳北部的敖仓即为明证。黄河郑州段的漕运以隋唐和北宋最为兴盛。隋炀帝开通济渠后,南方漕船沿该渠在荥阳入黄河,溯河而上,在洛口入洛河,沿洛河达东都洛阳。因这一段水文复杂,运输困难,效率低下,唐玄宗时裴耀卿建议置武牢仓、洛口仓,设河阴县,实行“节级转运”之法。北宋都汴梁,有四河通漕运,以汴河所漕为多,汴水所引黄河水多沙易淤,每年清淤汴河河道人员动辄以万人计,于是有范子渊“导洛入汴”工程。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不再经过郑州,郑州的漕运急剧衰退,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郑州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暴雨多,境内河流往往排泄不及,容易形成洪涝。黄河郑州段含沙量高,水出荥阳,至中牟成悬河,大堤易溃,元以后更是愈渐频繁。北宋以前,为保证漕运,统治者不惜人力物力对这一带的河流进行治理。明清两代,由于运河移至山东,为保障漕运,统治者牺牲上游的利益,造成河南境内河患频繁。是以唐宋两代之治河,是为保障漕运之治水,明清两代之治河,是为应对黄河决口之治水。

第三章,灾祥。

收录历代在黄河郑州段及其附近发生的水灾、祥瑞与不祥之兆。所收录之水灾,与前之《治水篇》不同:《治水篇》所收录的史料,多为对水系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和干预,主动性居多;本章之记载,没有人为之干预,即使有,也仅为被动抵御,将决口堵住之后,便无其他措施。汉武帝以后,儒学被立为正统,董仲舒所创“天人感应”说渐入人心。儒家认为,当政治清明时,对人有益的祥瑞就会频出,如本章记载中常常出现的“河清”;相反,当政治昏暗的时候,不祥之兆也会频出,如“河水黑”“彗星见,黄河冰结如石”等。这些现象都是表示上天对皇帝的赞赏或惩罚。

第四章,名山名胜。

收录的古地名均位于黄河郑州段沿岸,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名山,黄河及其重要支流的津、渡、关,以及其他。黄河沿岸之名山,以巩县、汜水县、河阴县、荥泽县较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属丘陵地貌。荥阳县虽也地处丘陵区,但是明清时的荥阳县并不靠近黄河,而其境内的名山大多位于南部,因此我们没有收录。郑县和中牟县沿黄一带是平原,几乎无山。津、渡、关以巩县、汜水县为多,盖因这一带的黄河南岸有群山为阻,河道相对稳定,不像下游河道在历史上来回移动,加之这里是进出关中的要道,所以适合建设渡口,得南来北往之便利。

第五章,人物。

收录的人物主要有三类:一是在黄河及其沿岸有过重要活动或者对治理黄河产生重要影响的上古部落首领和帝王;二是对治理黄河做出重要贡献的名人;第三类人物较为复杂,他们有的因黄河泛滥而为民请命,有的因治水而亡,有的死于水灾,总而言之,他们的人生都受到了黄河的重要影响。在本章所分的三个小节中,又以历史时代为顺序,对各个人物进行了编排。

第六章,战事。

郑州地处中原腹心之地,北依邙山、大伾山、广武山而俯瞰黄河,西南为崇山峻岭,东为一望无际之平原。位于荥阳的虎牢关在历史上尤其是以今洛阳或西安为政治中心的时期,为关东入京的必由之口,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郑州因此成为“军事重地”。诚如方志之记载,郑州“表里山河,汉唐六季以迄元明,争雄角险,实为中土奥区、巩洛门户”,是以这里战争频仍,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战役以及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事。本章按照时代顺序对历代战事进行了编排,共分为六个小节。每小节下又有分类,重要战役如“邲之战”“成皋之战”“官渡之战”,按照战争名称列为一类;西汉末年、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战事混乱不堪,是以按照时代列为一类。

第七章,艺文、碑志。

所收录的内容,体例繁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为与黄河有关的各类文章,二为与黄河有关的碑志。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碑志都是从方志上摘下来的录文,至于碑志本身是否存世,大多不得而知。本章共分两节,每节的内容,按照文章或碑志的成书时代进行编排。

第八章,城池、建筑、交通。

郑州建城历史悠久,文献记载中的古城,有的至今仍然存在,如春秋之索城,秦汉之楚王城、汉王城,汉代之荥阳城,仍有高大的城墙矗立于世。有的城址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商之隞都、隋之荥泽城、唐之河阴城,早已沦于黄河,明清时各县之县城则均被拆毁。本章收录的城池,或多或少都与黄河有所关联,有的在黄河沿岸,有的遭遇黄患侵袭。收录的古建筑,或建于黄河之滨,或遭遇黄患,或与治水有关,如龙王庙、金龙四大王庙,是治理水患的祭祀之所。收录的关于交通的记载,则反映了古人在黄河附近建桥、凿山等史实。每节内以县为单位又进行了分类,以便于阅读。

第九章,疆域、沿革、滩地。

地方志中有不少关于疆域和沿革的记载,内容涉及黄河者颇多。根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明清时期巩县、汜水县、河阴县、荥泽县、郑县均地接黄河,河阴县、荥泽县甚至跨越了黄河。巩县、汜水、河阴、荥泽、郑县都有黄河滩地,由于黄河南北移动十分频繁,滩地的地界常被冲毁,若不及时勘清,往往会造成各县纷争不断,甚至引发斗殴和死亡,因此地方官对滩地十分重视,不仅设置界桩,还将其载入方志。

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我们查阅的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本书收录的史料,只能说是冰山一角。一则限于我们的能力,能够找到的典籍不多;二则精力有限,即使找到了更多的典籍,也难有时间去查找。这是不得已的事,只能抱有遗憾了。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即使是手头的典籍,也未必能将与黄河郑州段有关的记载一一收录。此外,本书章节之编排、典籍之正字断句,若有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本书由 闫广宇 摘编自 郑州市文物局 主编,陈万卿 著《典籍里的郑州黄河》之序。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本书选取、整理和收录了部分与黄河郑州段有关的地方志和二十五史等典籍中的史料。所涉地区包括郑州市下辖的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和中牟县等黄河沿岸区县市。收录的史料,按照内容可分为水系、漕运、治水、堤防、灾祥、名山名胜、人物、战事、艺文、碑志、城池、建筑、交通、疆域、沿革、滩地等。这些史料真实反映了古代黄河郑州段及其沿岸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宗教信仰、自然灾害、治河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再现了鲜活的黄河历史,以期对学界研究黄河郑州段有所裨益。

赛博古公众号

微信号: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