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经常会看到,渔夫捕鱼不带渔网,而是带着一群鸬鹚(lú cí),用鸬鹚捕鱼的历史,在我国已经传承了上千年。

可现在国家已经明令禁止,没得到特殊许可的人,不准私自养鸬鹚来捕鱼,这到底是为了保护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鸬鹚捕鱼,老祖宗遗留上千年的智慧

鸬鹚捕鱼很有观赏价值。

鸬鹚纷纷从船上群起而飞,猛地扎入水中,等它们再从水中出来之时,那细小的喉咙竟“肿胀”得大出几倍。捕鱼上船之后,渔夫便会让鸬鹚将藏在喉咙处的大鱼吐出“坐收渔翁之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鸬鹚捕鱼法的传承,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杜甫诗句中写道“家家有乌鬼,顿顿食黄鱼”,这里的乌鬼说的便是鸬鹚。“乌”指的是鸬鹚那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而“鬼”是因为鸬鹚的叫声格外悲凉,特别是每次夜晚鸣叫,会给人一种后背发凉之感,就像是“鬼叫”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得益于鸬鹚有高超的捕鱼技巧,谁家有幸养了“乌鬼”,便能够每顿都吃到美味的黄鱼。同样都是鸟类,凭什么鸬鹚万千鸟类之中脱颖而出,成为鸟中的捕鱼高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鸬鹚,为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因为它那尖锐带有鹰钩的鸟喙,又被俗称为鱼鹰,又因那浑身黢黑得形象与乌鸦有些类似,擅长潜水而被称为水老鸦

它身体修长纤细,成年之后约为60-70厘米,拥有着一个纤长优雅的脖子,跟一个又小又扁的头颅。浑身羽毛黝黑发亮,在太阳光下带有绿褐色金属光泽。只有每次到了繁殖期间,才会带有白色丝状羽,下勒处有白斑。很神奇的是,过了繁殖季节之后羽毛又恢复黑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鸬鹚经常群居生活,时常伸长着脖子在水上游泳亦或者半跃出水面之后猛地扎入水下潜水捕鱼。飞行时整个身体像是一个一字,脖子伸得很直脚向后伸,常常略过水面飞行。

它们只有休息时会站在树桩或石头上小憩,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水中。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它们经常在水中,就拥有一身“防水衣”,鸬鹚的羽毛根本不具备防水性,因此经常需要站在太阳底下张开翅膀将羽毛晒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鸬鹚被人们誉为捕鱼高手,其实也正是因为它们拥有独门捕鱼三宝,大嘴、潜水、伙伴。

鸬鹚的鸟喙在鸟界绝对不能称得上大,但是喙末端如同鹰钩一般,一勾一个准,其又长又尖的嘴适合啄鱼。它们还有一个能够自由伸缩的大喉囊,抓到的鱼可以藏在喉囊之中,不仅方便携带还能够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是鸟类的一种,鸬鹚却长着一双“鸭蹼”,4根脚趾之间为全蹼便于再水上游动或潜水,翅膀更是进化到可以在水里帮忙划水。它们潜入水中之后,一次可以憋30-40秒,有的甚至能够潜水70秒之久。即便浑浊的水下视力不佳,也能够凭借着敏锐的听觉,捕鱼百发百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们还学会了群体作战,有时候一口气能够将数条小鱼藏于喉囊之中。若是遇到了个头比较大的鱼,它们还会组队一起捕捉。

有的咬鱼头、有的咬鱼鳃、有的咬鱼鳍,它们还会协作配合将大鱼抬出水面,仿佛天生就是为捕鱼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聪明的古人发现了鸬鹚捕鱼特性之后,开始尝试驯养,试图让它们为人类所用成为捕鱼“工具”。最初,抓捕鸬鹚幼鸟从小饲养驯养,让它们听从人类指挥。

为了能够让鸬鹚捕捉更多鱼,人们还会在鸬鹚的脖子处绑上一根带子。既能够防止鸬鹚捕到大鱼之后自己吞入腹中,毕竟吃饱了还怎么给人干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水下捕捉到鱼之后,鸬鹚怎么都吞不下去就会飞到主人身边。这是驯养鸬鹚的人便会让它将鱼从喉咙之中吐出,让饥饿的鸬鹚再次下水捕鱼。捕到一定数量之后,就会将它脖子上的带子取下,奖励它饱餐一顿。

渐渐地这种驯养鸬鹚捕鱼的方式渐渐地流传下来,一直流传了上千年历史,更成为了部分地区的传统文化。山水美如画的桂林,就曾有不少渔民在水面上表演鸬鹚捕鱼,给人们展示神奇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禁止使用鸬鹚捕鱼,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

曾经,使用鸬鹚捕鱼成为了传统文化,更是渔民们捕鱼为生的手段,但近些年来发现鸬鹚捕鱼害处也颇多。

首先,鸬鹚本身食量较大,捕鱼产量多且捕捉的大部分都是小鱼。据统计,一只鸬鹚一年进食达200公斤,若是有5000只,一年食鱼量达1000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鸬鹚在捕鱼之时也会对鱼类造成伤亡,粪便可能造成水体污染、传播鱼病等。1958年,为了保护湘江亲鱼产卵,禁止鸬鹚捕鱼,沿江6个渔社310多只鸬鹚被全部淘汰

浙江、江苏等省份也开始逐渐禁止鸬鹚捕鱼,违者将没收鸬鹚,并处罚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不仅我国因鸬鹚捕鱼遭受影响,俄罗斯也曾报道鸬鹚泛滥成灾,对当地渔业生态造成较大影响。

科研人类表示,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鸬鹚开始在贝加尔湖筑巢。2009年鸬鹚被列入珍惜动物红皮书,随后数量开始不断增加,数量增加至4万多只。湖内的幼鱼被捕食,导致鱼类数量锐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当地渔业公司统计,2年内他们的捕鱼量从800吨下降至240吨,收入损失5000-6000万卢布。

然而,我国禁止鸬鹚捕鱼后也听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因为这不仅导致饲养鸬鹚捕鱼的渔民失业,还导致遗传了千年的智慧断层。

再而言之,一只鸬鹚捕捉的鱼量远远不如人类的一张渔网。或许,归根结底是鸬鹚侵犯了人类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禁止鸬鹚捕鱼,是为了保护鸬鹚?

鸬鹚作为一种技术高超的捕鱼鸟类,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鸬鹚从小被圈养起来,当作为渔民捕鱼的苦力

一只小鸬鹚长到3个月大小,就会被渔民带到河流捕鱼。为了能够迫使鸬鹚捕鱼,要让它们每天保持饥饿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饥肠辘辘的鸬鹚扎人水中,捕捉到的鱼都藏在喉囊之中,因为脖子上被系上一根细细的绳子,而无法将鱼吞咽下肚。回到岸上之后,还要被活生生的逼吐出来,再次进入水下捕鱼,直到渔民满意为止。

劳累了一天的鸬鹚,也不过被奖励几条小鱼用于充饥。每天如此反复,就像是廉价的劳动力一般。如果它们会说话,定然也会抱怨这每天枯燥而没有自由的“工作”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鸬鹚作为迁徙鸟类,它们本该属于广阔的天地,拥抱山川河流,拥抱蓝天。却被囚禁于狭窄之地,每天重复着枯燥的捕鱼,却永远都不能挣脱命运的枷锁。抓了一辈子的鱼,却不知道酣畅淋漓地吃一次鱼究竟是什么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只鸬鹚的生命长达十几年,当老鸬鹚年老力衰再也捕不动鱼时,会就被年轻力壮的鸬鹚所替代。而那老鸬鹚的命运究竟如何,那就要看渔民是否还念及旧情,是否有良心了。

其实,鸬鹚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普通人类的一生呢?一辈子都在忙忙碌碌,为赚碎银几两,可能还来不及享受生活,就已到了迟暮之年。最后,还要为了子女操劳奔波,结束自己庸庸碌碌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如此看来禁止鸬鹚捕鱼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更是保护了鸬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