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是“站在科研金字塔顶”的宗师泰斗,是各领域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也是其家乡珍贵的人文资源。

在“院士之乡”这张金名片里,蕴含着一座城市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和价值。院士公园、院士雕塑群、院士林、院士路……在多地,众多以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纪念空间与活动场所,展现着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家风学风的传承。勤勉奋进的科研历程、励志的生活故事,无不诠释着科学家精神的真谛,激励着当地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续写着传奇。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落下帷幕。当选两院院士,是对他们在各自科研领域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而对于院士们的家乡来说,这无疑也是莫大的骄傲与鼓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孕育了人,人滋养了城。本文收集整理了此次133位新晋院士的籍贯、出生地等信息,来看哪个省市走出了更多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湘鲁,“大家”辈出

在浸润优秀传统文化的安徽,曾走出过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历史学家严耕望,两院院士王广厚、陆大道、汪应洛,著名核物理学家疏松桂、方正知……如今江淮文脉赓续不断,安徽依旧人才辈出,共有13位皖籍科学家新当选两院院士。

这其中有来自雄霸清代文坛“桐城派”故里、“文都”桐城的29岁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成为中科大当时最年轻教授的段路明,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央军委记一等功的水声专家笪良龙;有来自被诗人温庭筠描述为“吴波不动楚山晚,花压阑干春昼长”芜湖的,深耕核燃料后处理工艺技术研究的叶国安、致力磁层物理和空间探测技术研究的曹晋滨、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奋斗目标的材料界翘楚蒋成保、环境科学领域的“净零先锋”俞汉青;有来自《醉翁亭记》中山水美如画的滁州的李清泉院士;形如一枚枫叶嵌在安徽最南端的黄山市,今年走出了张宏、张荣桥两位院士;还有来自管仲故里阜阳的孙航院士、“千载诗人地”池州的沈维孝院士、“长治久安、人寿年丰”长丰的郑海荣院士、以及“崇文重教”之乡安庆的夏强院士。

文脉绵延,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今天的安徽,正大力发展科创事业,倾力基础研究、创新策源,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科创产业集群在此,厚积薄发、英才荟萃,徽风皖韵在新时代绽放,迸发出更大动能。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一片写满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湖南此次有13位湘籍院士当选。在“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熏陶下,一批批怀揣济世抱负的栋梁之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领域。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的丁洪,在就读于湖南师大附中时就“痴迷”自然科学,2008年他毅然决定回国,成为美国物理学界第一位全职回国的正教授。为了能实现中国“超导梦”,他可以八天只睡两晚去完成科研攻坚,功夫不负有心人,丁洪所领导的团队首次在铁基超导材料中发现了马约拉那束缚态,对超导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另一位湖南籍院士夏宁邵,其团队研制出了国内首个第三代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结束了我国必须依靠进口原料来生产艾滋病检测试剂的历史。一直都只有中专学历的他,从在湖南娄底做基层医生,到厦门大学院长,再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华丽“逆袭”,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敢于逆流而上的湖南人精神,在夏宁邵院士身上格外闪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宁邵(中)与学生交流

图源:厦门大学

视线来到齐鲁大地,此次有13位山东籍科学家新当选两院院士。作为齐鲁文化的诞生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山东古有孔子、孟子、孙子等诸子百家大师思想争鸣、传道授业,今有坚持与生命科学“长跑”的高绍荣、最年轻院士之一的颜宁、 在“一张白纸”上成功研制脑起搏器让中国帕金森患者受益的李路明、深耕工业无线控制技术的于海斌等新晋院士在前沿领域领各展锋芒。

文化与科研、历史与现代,时代更迭之间,山东“名士”的鲜明底色从未改变。不论是曾经的文人骚客,还是当今的高端人才,他们隔着千年的时光,串起时代亮点,在新征程上,再现“山东多名士”的胜景。

苏豫辽,势头正猛

历来是院士培育大省的江苏,过去几十年培养了两院院士460多人,目前在苏院士113人,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多,此次也有超过10位江苏籍科学家当选院士。江苏滋养了金陵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地域文化,人文鼎盛。江南水乡又孕育了江苏人如水般性格:柔和、低调、不张扬,但面对时代大潮,一批科学家淬炼出不惧困难、探索前沿的本领。

从江苏东台一个普通农家考入清华大学的时松海院士,在大脑科学领域不断突破并成为首个获得“全球青年科学家奖”最高奖的中国人;当年是徐州理科状元的倪四道院士,已成为地球物理学家,用地震波为地幔“画像”;担任“月球第一芽”项目总指挥的高邮人刘汉龙,实现了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从江南大学一路成长起来的金征宇院士,推动主食工业化、方便化、营养化发展,为我国粮油食品领域的科技进步作出贡献……丰厚的“院士家底”给了江苏“底气”和优势,江苏主动扛起“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的重大使命,全省上下也将如省委书记信长星所言,竭尽所能为科学家提供最优服务、最强保障,为科学研究保驾护航。

一直被称为“高考最难省”的河南,今年新增两院院士中有11位是河南籍,且有2位工作单位也在河南,分别是入选科学院院士的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常俊标,和入选工程院院士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因为我国首个抗新冠小分子口服药——阿兹夫定发明人身份而被公众熟知的常俊标,骨子里有一股与难题“死磕”的气质,他表示:“ 我最大的幸福和成就感就是,让更多患者用上烙有‘河南研发’印记的新药。”

常俊标院士

图源:河南日报

坚守产学研一线38年的康相涛院士,作为我国地方鸡保护利用方面的代表性科技人物,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36项发明专利,做了系列开创性的工作。曾经固守一隅的固始土鸡,经他改良培育后身价倍增,成为当地老乡致富的“金凤凰”;在卢氏县,绿壳鸡蛋曾被乡亲们贱卖,经他改良后成了受欢迎的“金蛋”……看到一项项科研成果惠及百姓,康相涛特别欣慰。朴实、坚韧、吃苦耐劳的河南科学家, 正以创新智慧为中原大地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

辽宁,这个被国人亲切地称为“辽老大”的省,成为一匹“黑马”,新增11位辽宁籍两院院士,其中更有郭旭、李殿中、刘永泉、潘一山4位工作单位也在辽宁的院士。成就了“校长让贤”佳话的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潘一山,长期从事煤矿冲击地压和矿震灾害机理、预测与防治技术研究,在煤矿工程安全防治技术方向取得了标志性突破。时至今日,潘一山仍旧奔波在全国煤矿现场一线,为祖国的煤矿事业终生奋斗。另一位辽宁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的郭旭,也实力不凡,曾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已在“祝融号”火星车、月球车等国家重点发展装备研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图源:辽宁卫视

此外,湖北、浙江、四川、江西也十分亮眼,中部地区逐渐崛起,东部地区持续稳固,西南地区奋力追赶,东北地区不甘落后,从自主培养,到积极引进,人与城相互滋养、相互成就,各地“人才”的金子招牌各具特色、越擦越亮。

从家乡走出去的一位位院士,他们在不同的领域生根发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光发热,成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胜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这条道路上的重要“生力军”,让我们再次为新当选的院士们点赞,也为培育这些院士的家乡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