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圆圈歌舞——迪庆藏族锅庄舞(完整版)|美丽云南第三季

古时入夜,藏民们常在院内空地上垒石支锅、熬茶抓糌粑,驱散一天的疲乏与劳累。茶余饭后,他们围着“锅庄”联臂踏歌,时而“悠颤跨腿”,时而“趋步辗转”,一问一答间反复对唱。在一圈圈如飞鸟腾空一般的起舞中,饱含着藏族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祝福。这自然而和谐的“圆圈歌舞”——藏族锅庄舞,翩翩转起,便转过了千年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奔子栏锅庄舞舞者表演

“圆圈歌舞”

藏族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的藏族居住区。藏族先民们每每在入夜疲累时围绕着支锅石桩载歌载舞,久而久之,便将这种舞蹈称为锅庄舞。锅庄舞,藏语称“果卓”意为“圆圈歌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拉手,踏歌舞

在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围圈而起的锅庄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如今更是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歌舞表现风格。其中尤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小中甸镇的锅庄舞最有代表性。

奔子栏锅庄,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舞者下身坠地,上身飘逸,男子踏跺舞袖,女子挥舞丝巾,左右摆步,四步一变。其舞蹈在缓急之间反复变化,缓时如行云流水,急时如龙腾虎跃,仿佛同时承载着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梦想的跃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雪山下的奔子栏锅庄舞

建塘锅庄,舞步端庄典雅、舒缓;唱词句式严谨、规范,有自身系统的音韵、格律和对仗格式,宛如流动的诗篇,令人沉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格里拉建塘锅庄舞表演

然而,无论风格如何变化,锅庄舞那源自千年前的“圆圈歌舞”形式始终未变。自然而和谐的迪庆藏族锅庄饱含着丰富的藏文化内涵,蕴含着友爱、团结的人文精神。载歌载舞之间,藏族人民一直传承着古老的传统,表达着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诠释着勇敢、坚韧和自由不羁的精神。

“自然之舞”

锅庄舞起源于古老的藏族传统仪式,是一种集合了舞蹈、歌唱和音乐的综合艺术形式。新旧锅庄是并存的,古锅庄舞原本曲调缓慢低沉、词义晦涩;新锅庄具有浓郁时代气息,曲调灵活多样,舞步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

锅庄舞注重腿部的灵活运动,如高抬腿、迈步、踢腿等。中甸锅庄手部动作单一、较少;奔子栏锅庄手部动作多,常用的手势包括握拳、张开手掌、伸展手臂等,极具舞蹈的表现力和美感。这些舞蹈动作与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民族服饰等有着密切联系,也是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审美理想、情感表达、生活习性的生动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锅庄舞有力的腿部动作

锅庄舞以歌伴舞,有舞必定有歌。这随舞而出的歌声,就是一首内容丰富的韵文体民歌。人们在欢腾起舞之际仍不忘在歌声中传授劳动技能,叙说历史的变迁,赞美亲情爱情的美好,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伴舞而歌

伴随时而低沉典雅,时而浑厚豪迈,时而轻松愉快的曲调,藏族人民将他们千百年来的信仰、生存、劳作、爱情等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场景融入锅庄歌舞中,构成了一幅艺术与自然交融共存的和谐画面。

“欢乐之舞”

锅庄舞,舞动间流转着乡村的岁月,承载着藏族人民的辛勤汗水与欢愉心情,因而锅庄舞又被称为“欢乐之舞”。

迪庆藏族锅庄舞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迪庆当地群众又不断实施多项保护措施,收集、整理、记录舞蹈技巧和曲目。锅庄舞更是屡次登上国际民间艺术舞台,走出大山,成为全世界人民都能共享、共乐的藏族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欢乐之舞世代传

锅庄舞承载着藏族人民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气质。迪庆藏族人民通过歌舞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仰、对家乡的赞美以及对亲人的祝福。古老的锅庄舞历经千年时光淬炼,跳活了迪庆的秀美山川,也跳活了藏族人民热烈、尽兴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