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小小包子铺,因为卖了豆腐脑被执法部门罚了1.5万元。

这事儿,日前被“坊间”广泛关注。

为啥用“坊间”二字?因为这事儿发生在帝都。否则,早就成为大热点了。

碍于某些不可明言的原因,常规或机构媒体关注报道的并不多。

不过因处罚离谱,所以,还是有几家媒体先后很进了报道

据报道,被处罚1.5万元的叫“皖南温馨包子铺”。

我们从网上找到了这家店铺的门头照片。

照片所示,这应该是一家夫妻店。

看了看介绍,店面并不大,基本以早点为主。日常卖的有包子、茶叶蛋、粥。

当然,还有曾被罚1.5万元的豆腐脑。

对于处罚,有关部门是这样说的:

经调查,这家店于2022年04月23日至2023年07月27日期间,在美团外卖平台超过许可的经营项目范围经营热食类食品。销售豆腐脑(咸的)1169单,售价为6元/单,货值金额为7014元。综上,货值金额为7014元,违法所得为7014元。

最终依法对该早餐店罚款15000元;没收违法所得7014元。

通过处罚决定可见,包子铺卖豆腐脑,属于超许可经营。

也就说,你的早点铺在办理经营许可时,可能有包子,稀饭,豆浆,油条……但没有豆腐脑。

有多少人知道,餐饮许可证中可以卖包子,可以卖稀饭,但不能卖豆腐脑。

父亲以前曾经营过餐饮。说实话我不懂,他说他也不知道。

记忆中,当时家里餐厅有个厨师。他说见过别人做过河南烩面,很好吃。他可以尝试着做。

尽管事后发现不正宗,但口感还不错,于是,父亲立即把烩面加进了菜谱。

没做过餐饮的人不会懂。为了生存,更换或添加菜品是非常正常的。

例如川菜馆因为客人需要,所以加了东北大饺子。

这到底算不算超许可?

一家东北菜馆,因为经常来南方客人,所以配一些广东小吃——看似怪怪的,但现实中很正常。

这属不属于超许可?

估计很多人,想想都害怕吧?

如果上述属于超许可,按照处罚包子铺的标准,很多餐饮店小老板:

会呗罚的“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忆中,家里后来把餐厅转让了。

我家当初经营的是陕西小吃和川菜,而接手店面的人,改成了麻辣烫。

可以肯定的是,营业执照并没有换。

不知道他会面临什么样的处罚。

回到今天的主题。

按照规定,超许可了就得罚款,于是,有关部门对包子铺开出了1.5万元的处罚。

处罚的标准,是这家包子铺一共卖了7014元。

最后不但7014元收入被没收,还被罚了营收的两倍,即1.5万元。

共计2.2万元——这点钱,对于有钱来说,算个屁,一顿饭而已。

但对于这家小食店来说,可能是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房租。

这种小吃店,挣钱很辛苦。

两口子起早贪黑,抛去房租水电原材料,在大城市里生意好点,一月过万很轻松。

但凡生意差一点,纯利润不过几千块。

这事儿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此前,安徽多家餐馆因未取得冷食类食品经营资质售卖凉拌黄瓜而被处罚5000元也引起关注。

小错重罚,并不少见。

2021年陕西榆林一家蔬菜店主因为卖了5斤不合格芹菜,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6.6万元。

被国务院大督查曝光后,该市市监局副局长承认处罚过重,过罚不相当。

而央视报道发现,该市市监局2021年以来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五十多起处罚中,罚款超过5万元的就有21起,而案值都只有几十或几百元。

由此可见民生之艰!

对此,央广网的评论说:

超许可范围经营,该不该罚?依法律法规当然该罚。

但如果确存在超许可范围经营,相关部门完全可以进行提醒或是警告教育,大可不必上来就顶格处罚。

尤其是对于小微企业、小本生意,本该多些服务意识,多些合规经营的提醒,多些体恤共情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广网的评论还说:

法治的底色是世道人心。

执法必严与保持该有的人性化,从来就不是对立的。

执法的自由裁量权不可过度,宜有温度。

湖南官媒“红网”刊发评论说:

只有把握好执法的制度与温度,恪守刚性底线,不断提升人性化底色,才是对执法为民宗旨的最好回应。

处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如何罚?罚多少?都是执法部门需要深思再深思的问题,万万不可“一刀切”。

南方周末的评论说:

没收“非法所得”七千多,再罚款一万五,一共两万多块钱,一个包子铺要多久才能赚回来?

这样的监管,到底是为了监管还是为了罚款呢?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为小微市场主体做好服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才应该是监管部门的首要职责。

最后说一件事。

打车遇到一位网约车司机。

他说他前几天被罚了,因为手续不全。

不是他不想办手续,因为不是本地人,办不了相关证件。

既然违规开网约车,逮住了,必然会被处罚。

所以他和大量的网约车司机,和“执法人员”玩猫捉老鼠。

但还是经常被逮到。

每次几千到几万不等。

为此,还衍生了专门收费替人捞车的营生。

平台知道很多司机无证;监管部门也知道平台允许大量司机,无证跑活。

但平台并不怕。

尽管都知道平台在哪办公,但监管部门很少甚至从不去处罚平台。

而是抓司机。

逮一次,罚一次!罚一次,放一次!

他说他跑了几年网约车,什么都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