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从“腹中有书气自华,圣贤为友品自高”到“千夫所指谁可怜万人唾弃羞满面”。曾几何时她炙手可热的国学大师,曾经她的演讲无人缺席,现如今销声匿迹,于丹到底经历什么?

初心很简单

说起于丹,大家对这个名字应该很熟悉。她是著名文化学者,还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者。她是通过中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文化观点》等节目被大家熟知的。通过节目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国学的研究非常深刻。尤其是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讲座让我们对国学有了新的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国学学习的热情。让我们从她的举手投足间,从她的幽默诙谐的演讲中,觉得那些难以搞懂的文言文,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

她出版的《于丹<论语>》曾经获得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认可,并颁发了金奖以她进行肯定,这也造就了她的成名之路,从一个大学课堂上的学者教授一下子走上了国学大师的神坛,让人望尘莫及,一发不可收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钱的驱使

按理说,这样的于丹应该会为自己规划一条长远的路,但是反转了,那曾经的一切都成了神马和浮云。在红透了祖国大江南北之后,从神坛的宝座跌落了下来,甚至成了千夫所指,她究竟做了什么,能让那些怀揣理想和抱负,拥有良好素质和教育的北大学子们轰下讲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于丹出名之后的花边新闻。据说,于丹在伦敦工作期间,三天换了三个房间即便是高级酒店的高级房间也满足不了她的要求,还是各种的挑剔。这里容我瞎想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酒店,什么样的房间才能让我们的国学大师住下呢,也许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还有伦敦工作期间,怒斥助理,只因为助理没有给她录像,刁难翻译,也仅仅是因为翻译打断她的话。我想说的是,既然研究的国学,就应该知道,“仁者爱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净化道德风气,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一个国学大师来说应该是拈手就来的处理方法,难道这么通俗易懂的道理给忘记了?

无论学历高低,学识高低,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不管对方的错是有意还是无心,我们要有仁爱的心,这难道不是孔孟之学教给我们的道理么?而作为一个国学大师,一个被包装了的文学公众人物更不能迷失了方向,丢弃了自己本来纯净纯洁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祸不单行

无独有偶,事情的发展总是在瞬息万变,以为国外的事情过去之后会有所改变,不成想于丹先后数次被人质疑其学术研究,更不成想在北大礼堂被北大的莘莘学子哄下讲台。

这不禁让我想起,同样是《百家讲坛》的讲师易中天对她的评价是:“于丹把重点搞错了,她将谋生放在了首位,她是一个被市场经济耽搁了的知识分子。”听完这话之后,不禁感到一阵阵的凉意,难道我们所学所用的知识,只是用来讨生活的么?古往今来最备受尊敬的一直都是老师、学者,那么曾经大学里侃侃而谈的教授又怎会不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北京大学剧院上演的一出的昆曲表演之后,很多老艺术家都出场表演,可谓是精彩绝伦。因为我们没有在,只能是据说,在北大听昆曲的很多都是昆曲的爱好者,还有很多都是慕名而来的社会人士,所以观众中大多数是对昆曲有基础的人。表演结束后,主持人邀请于丹上台讲感受,当时的于丹身穿短裙,踩着高跟鞋,化着浓妆,这样的打扮让观众就有些反感,认为于丹并不是专门来欣赏之人。

是啊,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古香古色,美轮美奂的梨园之地,本身不是昆曲出生的于丹,这样一身打扮,上台之后首先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代表大家”,当然会引起反感。古人云:“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于是便有了于丹被轰下台这一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事也恰好说明了于丹的虚荣心在作祟,受惯了吹捧的她认为大家都喜欢听她讲座,听她说话,好像忘记了,她只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有一定的建树,在昆曲领域里充其量她也只是一个爱好者而已。

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没想到于丹经历过这次的事件以后,整个人生的轨迹也跟着发生了改变。这也是前面我说的,没有给自己规划一条好的路线,在学术界的路上渐行渐远,她开始不被大家认可;大众舆论听到的更多的是各种议论的声音。

于丹一味地迎合观众口味,将本该无限学问转变成了有限的、眼前的赚钱的工具。当然,她也开始慢慢地享受这种高昂的出场费给她带来的巨大利润的冲击。看她一身名牌,珠光宝气,自己在不经意间膨胀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名气之后,本来应该更多地,更好地,更深刻地继续她的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充盈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夯实自己的学术基础。然而非也,于丹背道而驰,在很多演讲中频繁的出错,传播了一些错误学术舆论,着实给国学传播者们摸了一道黑黑的印记,也给了她自己重重的一耳光。

往往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再回头看时,已是爱恨两重天,已经没有了一位国学大师应该有的那份质朴、文化清香的气质。人生总会起起落落总会有,但艰难的是不忘最开始时的那颗初心,不偏不倚的走下去。既然研究国学,那么就更应该明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