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下穷小子到两弹一星元勋,最终却亡于棍棒之下的波澜人生,这位集众多标签于一身的人生拥有者,便是我国的世界级航天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

在二十三位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的科学家中,于1968年6月8日意外离开人世的姚桐斌是最年轻的一位,年仅46岁。

姚桐斌生前是我国特殊材料与火箭焊接工艺方面的领头人,而特殊材料技术正是我们国家的短板所在,这与姚桐斌的过早离世有着密切的关系。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执行任务的三位宇航员将在空间站中生活六个月之久,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航天任务,这代表中国朝着神秘宇宙的进一步成功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新进展之时,我都会想起那些为中华民族航天梦奋斗终生的功勋科学家们,钱学森孙家栋王希季……

以及相较于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名字稍显陌生的姚桐斌先生,我国动力气象学创始人赵九章曾这样评价姚桐斌:“如果他能活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能快上十年。”

这样高的赞誉足以证明姚桐斌对中国航天材料事业作出的贡献之大。

时间在流逝,故人的音容笑貌会消失在时间的缝隙中,但曾经以血肉之躯扛起共和国脊梁的功勋科学家们不应该被人们忘记,英雄是不朽的。

01 出身乡野,一心向学

1922年9月3日,姚桐斌出生在江苏省下辖的一个村镇中。

姚桐斌的家境十分贫寒,他的父亲在镇上经营着一家粮食铺,所得收入仅够维持一大家子人的基本生存。

依靠父亲兄长好不容易攒出来的微薄之财,姚桐斌读完了小学,在小学时的姚桐斌便展现出了他的聪明与勤奋。

但即使成绩多么优异,家中也再拿不出初中的学费了,无奈之下,姚桐斌只好辍学到粮食铺帮工

而姚桐斌的小学校长不忍看到这样一个有潜能的好苗子被浪费在粮食铺的几尺角落中。

他亲自登门劝说姚父并答应补贴姚桐斌的初中学费,姚桐斌这才得以回到初中继续上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初中的姚桐斌一边学习一边打零工维持生活,他摆过地摊、做过针线活、进过工厂,甚至做过有钱人家的家教。

依靠这些零工挣来的钱,姚桐斌磕磕绊绊地读完了初中,姚父本以为初中毕业的儿子便会心满意足地回到家中粮食铺帮衬。

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姚桐斌有着更高的求学志向。

一心向学的姚桐斌只身前往上海读书,没有钱不要紧,只要人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没有钱缴纳住宿费就睡在教室里,没有钱买书就和同窗共读,总之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都无法阻止姚桐斌学习的步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姚桐斌与同行伙伴冒着枪林弹雨来到江西吉安,成绩优异的姚桐斌成功考进了吉安十三高中读书,并拿到了助学贷款完成学业。

1941年,毕业成绩优异的姚桐斌同时被七所国内知名大学录取,而热爱矿冶研究的他选择进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学习。

接受到更高水平知识的姚桐斌如饥似渴,在这四年里他埋头苦读,一心钻研专业知识,为后来的高水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姚桐斌以全校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获得学位证书,毕业后的姚桐斌进入国民政府矿冶研究所工作。

在当时人的眼里,能够进入政府吃公粮已经是不得了的好差事了,但姚桐斌并没有被眼前看似美好的生活绊住脚步,他决定出国留学,走进国际知识最前沿深造。

姚桐斌一边忙于研究所的工作,一边准备出国考试,一年后,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成功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

1947年10月,姚桐斌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这代表着他成功跨越了阶层,从商贩跨越到了高级知识分子的层面。

这对于一个曾经连初中都上不起的学生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姚桐斌成功了。

02 远渡重洋,留学深造

接到即将赴英留学的消息后,姚桐斌有点想家了。

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他离家求学的路越走越远,却已经很多年没有回乡看看家人了,于是他决定在出国前回一次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家乡的那天,无锡正是个阴雨天,穿过雾蒙蒙的空气,姚桐斌看到了影影绰绰的家乡小楼,是他熟悉的样子

父亲看到他激动得几乎流下眼泪,没想到姚桐斌不仅回乡了,还带着即将出国留学的喜讯,这可谓是小村镇中出了留洋的金凤凰,是全家人乃至全镇人的骄傲。

阔别了不舍的家人,姚桐斌平复了激动的情绪整装待发,他心中满怀对国外生活的新奇与对深度知识的渴望,正式开启了异国求学之路。

进入伯明翰后,姚桐斌跟随矿冶材料行业的前沿科学家学习,攻克一个又一个国内几乎无人涉及的课题,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

这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开始在材料学界崭露头角,四年过去了,他发表的论文《对于液态金属及合金的粘性与流性的研究》通过学校答辩,成功获得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姚桐斌的教授对他极为赏识,认为这个有些沉默寡言的中国学生今后必定能在专业方向上做出成绩,于是推荐他进入英国帝国学院冶金系继续深造。

姚桐斌在帝国学院接受了不同方向的学习指导,拓宽了他的知识面,在英国留学的七年中,他深受英国科学家的思想影响,接受的也都是英国对冶金的知识认知。

他认为学习研究不应该在同一地方被固化,应当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于是他决定前往德国交流学习。

在导师的推荐下,姚桐斌进入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进行研究,并进入冶金厂实习,在实践中感受德国冶金的科学技术特点与模式。

姚桐斌在研究学习之余还深切关注着祖国的发展状况,他知道新中国成立了,百废待兴的共和国急需科学建设

而有留洋经历的高端科学家们更是国内正缺的人才,姚桐斌的心被热血点燃了,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回到祖国投身冶金材料的建设中去。

但回国并不是非常容易就能做到的,西方列强深知掌握世界前沿科技的科学家们回到中国后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腾飞机会。

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地阻挠姚桐斌回到祖国,他们许诺给姚桐斌以高官厚禄,只要留在西方,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姚桐斌丝毫不为所动,在他看来,钱财地位都是身外之物,而他只想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祖国的科技发展中去,助力祖国腾飞。

他谢绝了前来劝说的政府官员,在祖国的帮助下,姚桐斌带着堪称无价之宝的冶金材料知识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新中国。

03 从头做起,投身共和国建设

姚桐斌的回国填补了新中国特殊材料行业高端人才的空白,国家对姚桐斌的研究高度重视

但由于资源所限,当时能分配给他的仅仅是一间实验室、十二个学生而已,可见新中国的“一穷二白”程度之深。

就在这种尴尬的现实情况下,姚桐斌依然对未来满怀希望,他觉得自己在更艰苦的情况下都挺过来了,更何况现在的条件和当时比已经优越了太多

就这样,姚桐斌带领研究员们在实验室中日以继夜地研究,缺少材料就去天南海北地找,甚至还去翻过垃圾场,实验室没有的工具就自己造出来。

在这种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下,姚桐斌带领的703材料研究所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一个又一个任务,科研水平直线上升,逐渐成为祖国航天事业不可缺少的科研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科学家,姚桐斌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科研,为国家发展奉献一切,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获得的所有科研奖励都被他投入在实验室的科研建设中,甚至出钱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而自己却一年到头只穿屈指可数的几件衣服,补丁也是打了又打。

其中有一件出席重大场合才穿的中山装,更是陪伴了姚桐斌近十年才退休,从这些细枝末节就能看出姚桐斌的人格之高尚。

在703研究所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有一道难题横在了研究所面前,火箭要想升天,必须要有一种耐高温的特殊合金材料傍身。

但这种材料的合成难度是研究所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面对这种情况,众人犯了难,就在这时,姚桐斌挺身而出

就像几年前决定回国建设祖国科研事业时的决心一样,他带领大家攻关克难,分组进行研究,确定了材料的成分比例,最终成功研制出这种特殊材料。

我国的航天梦又成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于这次研究的成果极为突出,姚桐斌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的重大发明奖,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航天科学家。

04 时代的寒冬,生命的终结

可就在共和国科研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寒冬”席卷了中华大地,国内的尖端科研受到影响,各大实验室都唯恐危及自身,航天研究几乎停摆。

703研究所也没能幸免,由于机械部两派群众接连不断地发生冲突,流血事件屡屡发生,研究所内人人自危,许多人都不敢来上班了。

眼见研究到了紧要关头,在这个节骨眼怎么能停工呢?

身为所长的姚桐斌冒着武斗的风险坚持上班,决定与其他干部商量一下接下来的发展事宜。

这天下班,同事听说他家附近局势紧张,劝说他暂时不要回家,留在研究所,但姚桐斌担心留在家中的家人,还是决定回家看看。

谁都没想到的是,这竟是同事们与他的最后一次对话。

姚桐斌走在回家的路上,眼看就要到家了,这时几个气势汹汹的坏人从后方走上来,揪住他的衣领。

你就是姚桐斌吧?”为首的人恶狠狠地问道,紧接着,这群人手持钢棍对他进行毒打。

姚桐斌倒在地上蜷缩成一团,几名暴徒丝毫没有手软,将钢棍敲在姚桐斌的头上,不多时,姚桐斌满脸鲜血,失去了意识。

看到这一幕,暴徒又踢了几脚泄愤,这才扬长而去,目睹惨状的邻居急忙跑来查看姚桐斌的情况,当邻居想将姚桐斌送往医院时,得到的却是“不许救助”的回答。

邻居没有其他办法,只得暂时将姚桐斌拖回了家中的沙发上,由于失血过多,不一会姚桐斌就没了呼吸

一名共和国的功勋科学家就这样惨死在回家的路上,消息扩散后,震惊了研究所,震惊了航天领域,也震惊了党中央。

得知姚桐斌死讯的周恩来总理当场摔掉了茶杯,随之而来的就是震怒

但受局势所限,直到“寒冬”过去春暖大地这桩悬案才水落石出,两名凶手被分别判以15年12年有期徒刑。

姚桐斌的意外去世,最难过的当数妻子彭洁清,她无法接受自己正当壮年的丈夫会早早地离开人世,留下家中的三个孩子需要养活。

但功勋科学家的妻子也是坚毅的,她强忍丧夫之痛,在各处政府机关申诉,追查凶手的下落,一直坚持到凶手被绳之于法的那一天,她终于可以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了。

姚桐斌的去世对国内特殊材料界是一记沉重的打击,由于缺少尖端科学家的带领,研究所又回到了曾经步履维艰的时期。

70年代时期我国意图研发新型火箭,但由于材料不过关,实验屡屡失败,最终实验员在国外的一篇法语论文中找到了解决材料问题的方法。

而让研究员沉默的是,这篇起到关键作用的论文的作者就是姚桐斌。

即使姚桐斌已去世多年,他留下的知识财富依然照耀着国内航天事业发展前行,他无愧于“功勋”二字。

1999年9月18日,鉴于姚桐斌先生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国家追授他为“两弹一星”元勋,颁发“两弹一星”奖章,成为23位“两弹一星”获得者之一,追封烈士称号。

颁发奖章仪式现场,代替姚桐斌出席的正是夫人彭洁清,她看着沉甸甸的奖章流下了两行眼泪。

这枚奖章中包含着过去几十年中姚桐斌为共和国腾飞作出的无数努力与牺牲,是姚桐斌为航天事业发展献出生命的见证,她带着骄傲与怀念领取了这枚金色的勋章。

事后,彭洁清选择将这枚奖章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彭洁清是懂得姚桐斌的,懂得姚桐斌一生为国建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心,如果姚桐斌还在世说不定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姚桐斌波澜起伏的短暂一生让人敬佩,也让人叹惋,他从乡土小镇的粮食铺中走出来,一路闯进了世界级的科研殿堂。

却在即将名利双收时决然抽身回国,将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助力共和国航天梦的实现。

可惜他最终没能看到“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没能听见《东方红》乐曲在宇宙奏响。

他的一生永远定格在46岁,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精神不朽,我们不应该忘记他的名字,姚桐斌,这位挺起共和国脊梁的功勋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