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林俊杰曾有一首著名歌曲叫《曹操》,里面一句歌词是这样的“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征战频繁的年代,而在那个朝代也出现了不少英雄、枭雄被载入史册,由此衍生的各类影视作品亦层出不穷。

曹操之所以能成为三国中的“杰出代表”,在于他是个有着文韬武略的军事奇才,也是个擅长作诗的奇才。

当然,除了这些,他还是历史学家眼里的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那么,拥有“负面形象”的曹操为何一生能干,却无法统一三国呢?真的仅仅是因为他的内心多疑猜忌吗?我们来看一些伟人是如何评价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曹操这个人不仅拥有极高的军事造诣,还有着拔尖的文学艺术修养,其子曹丕和曹植也都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诗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流传千古的名句便是出自曹操所写的诗《龟虽寿》里。

尽管曹操曾在军事、文学上获得过不少成就,但在盛唐开创者李世民口中他并不是那般有智有谋,甚至觉得他并不具有王者之范。

李世民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指曹操当个将领带兵作战还可以,但却担负不起治国治世的责任,也并无此方面的才能。

瞬时,曹操那枭雄能臣的形象一下被唐太宗给拉低了。

回顾曹操的一生,他处于三国那个群雄辈出的年代,也基于此使他不敢轻敌,故而常身体力行自己带兵出征。

然而纵使如此,也没能改变曹操接二连三失败的结果,所以尽管曹操征服了袁绍、刘表、韩遂等诸侯,甚至一度碾压刘备、孙权,李世民还是觉得他格局不够。

其实联想到曹操的出身,自然不难理解为何他对军权格外看重,并且不敢撤兵权,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横扫群雄的李世民自然有高人一等之感。

这种优越感还可从李世民平时的言语中体现出来,譬如他曾唏嘘感叹,言下之意是世上不止百家姓氏,为啥有些姓氏那般傲娇?他们比得过我李姓尊贵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而从种种例子来看,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多少带着点儿主观喜好且有抬高自我之嫌,不是那么客观。

所以纵使是大唐开国明君的话,老百姓们也就图个乐呵看看热闹。

来到近现代,习惯用文笔批判社会的鲁迅先生提到曹操时语气倒不是那么激烈了:“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从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方法。

这段话出自他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

什么是观察曹操的方法呢?

曹操杀敌无数,谥号魏武,这个很是威武的谥号,能够看出他一生是多么的威猛和辉煌。

虽然他是这样璀璨夺目,但在明清这两个朝代的书本上、戏曲舞台上,曹操多以奸臣形象示人,更多的是强调他的负面作用。

而在伟大的毛主席眼里,评价古代帝王要更全面些,不单单瞧其政治上取得了什么成就,更得考量他们的文学才华!

因此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不认同那些故意“丑化”曹操形象的观点。

喜爱阅读的毛泽东很爱读曹操的书,他常夸赞其文章诗词为“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毛泽东曾在给胡乔木写信时引用了曹操的诗,即“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句出自《龟虽寿》,意在劝说他要安心养病,而《龟虽寿》这诗讲的就是长生之道,意义挺好!

看到兴起时,毛泽东还会在曹操的诗文旁用红笔圈画批注,当然这个习惯也一直被他用在所读的任何书上。

毛主席所读的《魏书·武帝纪》上,其圈画部分较多,可看出他对世人如何评价曹操极为重视,况且他也主张对曹操作出更实事求是的评价。

上面我们聊到鲁迅的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因为也主张客观评价曹操,所以毛泽东也曾用红笔粗重地在其上做过标记,以此表示他赞同这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鲁迅的那句“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佩服他”,由此可见主席非常认可。

02 毛主席一针见血指明曹操的缺点

当然,现实中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一味地将曹操“负面化”,认可他的人还从他“终其一生未篡权夺位”的事实来说明此人心中始终有汉室。

另外,曹操的诗词《短歌行》中那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足可见其志向,并非想以自己替代汉室。

如果不明白,我们就来看下这句话的背景为何: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即周武王弟弟;那时周武王去世后由成王继位,周公来辅佐他治理国内混乱的局面,直到成王成年以后才放心把政权归还于他。

综上种种,也间接让我们更具体全面地了解了曹操。那这样一个怀有远大抱负的杰出人才,怎么没能完成一统三国的大业呢?

直至最后辛苦建立的政权还被司马氏给篡夺了去……

原因肯定不止一种,其中曹孟德“机智有余,政略不足”为之一:曹操虽机智且领兵打仗勇猛,可政略却屡屡被献帝得手,加上多疑的他能无情地赐死自己视如手足的朋友荀彧——足可见此人“政略不足”。

而毛主席认为源于曹操身上的两个“致命”缺点,致使他总是在重要关口失败,最终没法统一三国。

第一个缺陷是曹操性格所致,其很是优柔寡断这里主席举了两个例子来佐证其缺陷:

其一是在曹操攻打完张鲁后,本应乘胜追击继续攻打益州,且司马懿等人都建议他如此行事。

可曹操却没有答应,直到几个月后才后悔没有听从建议——可为时已晚,攻打蜀地的时机已经消失。

其二是在吕布投降时。面对吕布这个弑父杀主的猛将向自己屈服,曹操犹豫着到底杀不杀,最后没下定决心而是把决策权交给了刘备。

刘备没有踌躇不定,向曹操阐述了相关利弊,曹操这才大胆杀之。

再有,曹操在长坂坡之战时下令“不得有箭矢”,这使得赵云七进七出而保住性命……因此可见其寡断错失了许多好时机!

第二个缺点是曹操在生活方面,其做不到严于律己曹操在有名的“赤壁之战”中败下阵来,那么他是如何处理战败这件事的呢?

《三国志·武帝纪》中这么说来着:“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这种不妥的处理方式也使毛主席“恨铁不成钢”地批评曹操:“赤壁之战,将抵何人之罪?”

我们知道纪律性对于军队而言很重要,曹操战败后把过错归结于军队的作为也是他不能严于律己的表现。

不得不说,毛主席识人的眼光就是这么精准,实属一针见血直指曹孟德之弱点!

03 为“枭雄”翻案使后人更客观评价他

当然,人皆有功过,指出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后,毛泽东也没忘了给曹操“翻案”,纠正一些历史上存在的偏见。

这一切也表明我党是讲真理的党,不能放过冤假错案,需要坚持对真理正义的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毛主席为曹操翻案的又一大原因是基于其作出的功绩首先曹操统一了彼时的中国北方,建立了魏国,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东汉遗留的恶政。

当时曹操最大限度地抑制了豪强劣绅,实行起了屯田开荒制而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再者,其推行法制也提倡勤俭节约,维护了当时被破坏的社会之稳定。

1959年,中国学术界还在毛泽东倡导为曹操翻案的号召下,展开了一场影响力广泛的讨论,郭沫若等学者还悉数撰文来为曹操恢复名誉。

该年8月份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讲话时还提到了为曹操翻案之事。

从此以后,社会各界亦开始更客观地来评价曹操此人,而非一边倒地说明他的好或是坏。

庐山会议

晚年时,毛主席还再次提及曹操对中国统一所作的贡献:“他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

彼时的毛泽东最完整地评价了一次这位“枭雄”,也是其唯一一次用“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来评价同一人。

结语:

毛泽东对曹操的评述让我们看到他不拘泥于史书记载,而是以科学求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价判别一个人。

这也是我党自始至终拥有的精神:不人云亦云,只以最为客观的方面来求证真理,扬长避短吸取教训,古为今用而勉励自身,完善自我。

曹操的经历也让我们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万古不变之理,若像他那样不分青红皂白乱杀无辜,则注定和天下无缘。

曹操的性格也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弱点,以此时刻警醒自身,避免陷入如他一般的窘境之中。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是如何评价曹操的》

2、人民政协报-毛泽东点评《三国志》曹操:主张实事求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