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城市之美

用一生精益求精

将手上功夫钻研到极致

在荒芜中耕耘,于劲风中成长

无数次练习

用热爱写下最生动的韵脚

回望来时路

亦是为人生种下桃李春风

巧织,一“带”风情

上梅林的凉帽带编织手艺发轫于南宋

起初人们以草绳、绳索为带固定凉帽

后来变成了棉线条和布条

心细手巧的农妇还会在其上绣花镶边

小乌龟、橄榄、黄花、三角梅……

自然风物与日常生活跃然于带上

以农为生的年代

凉帽带不仅是日常用品

更是维系邻里关系的纽带

谁家中有喜

邻居便会以精美的凉帽带相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遗存,凉帽带编织技艺在梅林流传了三百多年,2007年被列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五代人。如今农田改作高楼,凉帽带不再是人们劳动的帮手,但它们始终代表着普通百姓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这份宝贵的情怀,则在织带手艺的传承中得以永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制糕点,人间清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安县志》记载:深圳本地“有做清明茶果的习俗,用艾叶或鸡屎藤捣碎与米粉搓匀,芝麻、花生、糖作馅或无馅,款式多种。”在广府、客家民系混居的梅林,制作“清明仔”和茶果的习俗延续至今。

立春时节,草叶新绿

登上梅林山,采集最新鲜的鸡屎藤

将其与糯米、粳米碾碎成粉

加红糖水或葱油搅拌

形成带着浓浓青绿色的面团

放在芭蕉叶上蒸熟

便是翠绿通透的“清明仔”

软糯之中伴有药草清香

人间清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茶果的做法类似于糍粑,以花生碎、眉豆蓉、萝卜干等为馅,入口香浓,佐以春茶更有滋味。清明当日,“清明仔”和茶果会被拿去“拜山”,“拜山”结束后分给亲友和邻居。小小的糕点就这样连接着过去和现在、此处和远方。

针尖生花

旗袍流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旗袍,不仅是蔽体之物

更是一个人灵魂的容器

做旗袍大多用丝

它是蚕羽化成蛾前留给世界的全部

在某种程度上

旗袍意味着生命的本质

如今做旗袍

有人做的是买卖

而梅林有一群人

以旗袍为媒

意在传递一份从容自得的人生姿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旗袍店“凤韵堂”大隐于市

并不常开门揽客

只等有缘人来,喝茶聊天

遇上投缘的才愿意为其制一身旗袍

手工定制一身旗袍至少需要三个月

量体、制版、绣片、剪裁……

有时忙上一年半载也不是怪事

岁月不败优雅

化为一分难得的韵味

摇曳在旗袍的衣襟上

也摇曳在梅林的街头巷尾

以上内容节选自《自在梅林》

新书即将发布,敬请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现城市之美

“发现城市之美”项目组织专业采编团队,实地走读中国各地,系统收集和发掘每个地方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原生态文化,以原创图文书籍、主题纪录片、自媒体、文创产品等为载体,打造中国最大的原生态文化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