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公元1661年4月,郑成功让19岁的长子郑经留守厦门,他自己带着数百艘战船横渡台湾海峡,向荷兰殖民者发动血战。郑成功和荷兰人打了七个多月,最终赶走荷兰殖民者,将宝岛台湾收回到中华民族的手中。

正在郑成功长舒一口气的时候,他突然接到唐显悦的来信。在信中,唐显悦大骂郑成功“治家不严,何以治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显悦是郑经之妻唐氏的祖父。原来,在郑成功远征台湾期间,郑经私通弟弟的乳母陈昭娘,并生下儿子郑克臧。郑成功接到信后,怒火攻心,吐血不止。为了清理门户,也为了给唐家一个交代,郑成功决定杀掉这个逆子。《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记载:

锦与乳媪通,生子,(郑成功)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

郑成功派堂兄郑泰去杀掉郑经和郑经之母董氏。可是,还没等郑泰杀掉郑经,郑成功已经数痛攻心,一命呜呼了。

在历史上,郑经是“明郑”的第二代掌舵人。他气死父亲郑成功,治理台湾20年,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本文,博史君将大量搜集历史材料,为大家重述郑成功长子、明朝第二代延平王郑经的一生。希望大家能通过他,了解一段不一样的明清史和台湾史。

一、郑氏生长子,延平续血脉

郑经,又名郑锦,字贤之、元之,号式天,乳名叫“锦舍”,福建南安人,根据《清史稿·郑成功传》记载:

成功子十,锦其长也,一名经。

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十个儿子,郑经是他的长子。

而《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记载:

经字元之,母董氏,素无宠。

郑成功的妻子董氏是礼部侍郎董飏先的侄女。郑经是董氏所生,是郑成功的“嫡长子”。只是,董氏并不受郑成功的宠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说郑经,还要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家族史。郑经的爷爷名叫郑芝龙,是明朝末年有名的海上商人,偶尔也做一些“走私”和“打劫”的生意,因此麾下有一批自己的队伍。明朝末年,郑芝龙接受明廷的招安,从此归顺明朝。后来清军入关,崇祯帝自缢。郑芝龙率军南下,维护南明弘光政权。

可是,随着弘光政权的灭亡。郑芝龙接受了他的老乡、清朝大学士洪承畴的劝降,打算归顺清朝,并出兵攻打自己的家乡。郑芝龙的举动,引起了很多部将的不满,郑成功之母也在纷争中自缢身亡。郑成功满怀忠义,不同意父亲的做法,遂带兵远走厦门和金门,从此和父亲分道扬镳。

这一阶段,郑成功身边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此人就是陈永华。在历史上,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陈近南。笔者此前曾写过一篇关于他的长文(陈近南:32年英雄,300年大义,历史上的他,比金庸笔下更伟大)。

在陈永华的帮助下,郑成功在沿海一带持续抗清十余年,先后效忠于南明隆武、永历帝

郑经生于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幼年的他目睹了父亲和祖父的决裂过程。随着他的长大,他开始帮助父亲处理政务和军务。清朝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经是为延平王世子。

为了稳固郑经的地位,郑成功和南明兵部尚书唐显悦联姻,把唐显悦的孙女唐氏许配给了郑经。

清朝顺治十五年和十六年(永历十二年、十三年),郑成功在为长子迎娶唐氏之后,先后两次率军北伐,打算收复明朝疆土,可惜都以失败告终。为了避免清军的持续围剿,郑成功在陈永华建议下,将目光投向了海峡对岸。他们打算从荷兰人手中夺取台湾,以充当郑氏的第二落脚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郑成功率军北伐清朝、收复台湾的这段时间内,郑经受命接过父亲的重任,镇守金门、厦门等地。根据《台湾外记·卷11》记载:

经自监守各岛,仁慈俭恤,谦恭爱人;虽好学善射,但严毅果敢弗如厥父之风也。

意思是,郑经管理金厦等岛屿,尽职尽责。他为人宽厚恭谦,而且文武兼备,有其父之风

不过,郑经也有个缺点,那就是他私生活问题很大,他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唐氏,而是和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昭娘有染。郑成功在的时候,他们还有所顾忌,后来郑成功出征台湾,郑经和陈昭娘就肆无忌惮了,陈昭娘甚至还为郑经生下了一个儿子,此子就是郑克臧

且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精锐冒着荷兰人的大炮,横渡海峡,经过7个月的鏖战,终于收复了台湾。可到了第二年(康熙元年),郑成功就收到了唐显悦的来信,信中把郑经和陈昭娘私通并生子的事情全部抖了出来,郑成功看完信后,急火攻心,吐血不止,竟然晕厥过去。等郑成功醒来,他下令杀掉这个逆子,这便是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那么,郑经是怎么逃过郑成功的追杀的呢?

二、成功欲杀子,郑经清门户

当时,郑成功在台湾,他派部将黄昱回到厦门,下谕给郑成功的堂兄郑泰,让郑泰杀掉郑经,由于郑经的母亲董氏有“教子不严”之罪,郑成功下令将董氏也一并除掉。这件事,在《闽海纪要·壬寅》中有详细记载:

世子经居思明州,与乳媪通,生子。成功闻之大怒,命黄昱至岛,谕郑泰监杀世子经及经母夫人董氏,以教子不严也。诸部大惊,忠振伯·洪旭不肯用命。

郑泰毕竟是郑氏血亲,他接到命令后非常犹豫,他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保全郑经和董氏,而杀掉乳母陈昭娘,这样也算给唐家一个交代了。

当郑泰把这个建议又派人送到台湾的时候,一来二去,耽误了不少时间。就在这期间,郑成功的父亲、已经投降清朝的郑芝龙被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斩杀,郑成功虽然和父亲分道扬镳,但闻讯后又吐血不止。而后,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所杀,郑成功得到消息后卧床不起。这时,郑成功又接到郑泰的消息,得知郑泰还没有杀掉郑经,郑成功悲愤不已,下令让郑泰一定要杀掉郑经。而后猝然去世。

根据《闽海纪要》中记载,郑成功临终前“顿足抚膺,大呼而殂”。可见,一代英豪郑成功在临终前多有不甘。而他的儿子,是气死他的主因之一。(下图为郑成功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成功去世之后,明郑内部立即出现分裂,根据《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记载:

(郑袭)即矫成功遗命,数世子罪,奉袭为东都主。黄安不与谋,阳附之而密请经速治兵过台。

郑成功的弟弟郑袭早就想篡班夺权,他以郑经“私通乳母,不堪为主”为由,自立为台湾之主。而郑成功的部下黄安则不愿与郑袭同流合污,他佯装附和郑袭,私底下却派人通知郑经。

我上文说过,郑经为人谦和、文武兼备,有乃父之风,金、厦等地的将士们都很爱戴郑经。虽然郑经私生活有问题,但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这只是“小节”。而在大义上,郑经是郑成功的嫡长子,又是延平王世子,他自然就是郑成功的接班人。

此时,郑经找到陈永华(陈近南),拜陈永华为谘议参军。陈永华为郑经献策,他们在厦门为郑成功发丧,争取民心,然后重用周全斌、冯锡范等人,准备东渡台湾。

康熙元年十月初一,郑经率军攻台。郑袭在台湾本来就立足未稳,再加上郑经亲自来攻,黄安等人为内应,郑袭第一仗就败了。接下来很多郑成功的部下纷纷向郑经投降,如此一来,这场战争很快结束。

此战之后,郑经顺利入主台湾,袭承延平王爵位。他的叔叔郑袭则被软禁。

处理完郑袭,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郑经接下来把目光对准了郑泰。当初,郑泰接到郑成功的命令,心软没有杀郑经。郑经本来对这位堂伯父略有好感,可是,郑经入主台湾后,查到郑泰曾和郑袭多次通信,信中对自己颇多不满。于是,郑经决定除掉郑泰。《清史稿》云:

二年,锦还思明。泰尝与台湾诸将通书,锦得之,遂杀泰。泰弟鸣骏、赓,子缵绪亦走泉州降。

康熙二年,郑经回到厦门思明,他设下鸿门宴,邀请郑泰前来议事,结果一声令下,郑泰被埋伏的甲兵所杀。郑泰的弟弟、儿子等人被迫逃到泉州,投降清朝。这样一来,郑经虽然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但自断臂膀,实力也有所削减。

《国语·晋语》中有一句话:

义者,利之足也;贪者,怨之本也。

郑经和郑氏其他成员的斗争,本质上还是贪念和政治利益之争。在古代的政治斗争中,为了权位而手足相残者比比皆是。博史君对郑经的私德并不认同。同时,我认为郑经处理郑袭和郑泰之事上,过于毒辣。

三、延平抗清廷,守土拒荷夷

且说郑成功当年击败荷兰人,收复台湾后,清廷是比较震惊的。第二年,郑成功病逝,郑经袭承延平王,再加上郑泰的儿子和弟弟投奔清朝之后,清廷便打算趁郑经立足未稳时消灭明郑势力。

当时,郑经所面临的大环境非常复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他刚上位就对郑氏宗族进行清剿,导致人心浮动。

第二方面,南明永历帝被杀后,南明其实已经从历史上终结。郑氏家族虽然是南明封的延平王,但很多人是冲着“明”这个大旗才为郑氏效力的。如今南明不在了,一些有志之士便失去了信心,部分人员甚至远走东南亚,从此隐居起来。

第三方面,荷兰人被郑成功击败后,多有不甘,一直在东南亚的印尼一带厉兵秣马,打算从郑经手中夺回宝岛。

第四方面,就是来自清廷的直接威胁。当时康熙帝年幼,四大辅臣为了立功,持续催促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出兵攻打金夏。

所以说,郑经刚上位就“四面受敌”,其实并不夸张。郑经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在清理完郑袭和郑泰之后,开始频繁在两岸巡查,操练将士,提拔年轻将领。可是,还未等郑经缓过气来,敌人已经开始围攻了。《闽海纪要·癸卯》记载:

九月,荷兰红夷犯两岛。红夷纠集甲板船十六只、夷兵数千,会靖南王及总督同攻金、厦两岛……

注意,这里的“红夷”,指的是荷兰殖民者,在清朝时期,人们称之为“红毛军”。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清朝康熙二年九月,荷兰殖民者出动十六艘战船、数千兵马带着红衣大炮攻打金门和厦门。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为了消灭郑经,清廷决定和荷兰人合作。清廷派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等人兵分两路攻打金夏。

郑经面对清廷和荷兰的合力攻打,郑经也使出浑身解数,他派周全斌率领精锐在金门御敌,自己亲临厦门指挥战阵。双方鏖战了一个多月,明郑大军并不吃亏。

可是,清廷为了取胜,持续调集海澄公黄梧、水师提督施琅出海澄进攻厦门。施琅本就是郑成功的部下,后来投降清朝,此人极擅水战,再加上郑经已经人困马乏,很快清廷取得优势。郑经见势不敌,只得带领众人退守铜山。

此战,算得上是郑经遇到的一大挫折。金夏失守后,明郑将士们伤亡惨重,郑经只得回台湾休养生息,再图后举。

郑经留周全斌在铜山,接下来,清廷开启了大范围的招降政策,几次派投降的旧部去铜山招降周全斌。为了诱降周全斌,清廷一方面坚壁清野,另一方面派兵拦截周全斌的补给。《清史稿》云:

铜山粮垂尽,全斌亦出降,封承恩伯。

周全斌本是郑经的心腹猛将,他在弹尽粮绝之时投降了清朝。

此后,郑经在台湾训练将士,发展经济,用武力多次阻击清军和荷兰人的攻打,守住了明郑的“铁桶江山”。郑经在台湾期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两大使命,第一是反攻清朝,第二是避免把台湾交到外族人手中。

博史君读郑经抗清的这段历史,最大的感触就是:郑经退守台湾,虽然是形势所迫,但他却在抗击外敌方面立下大功,为中华民族守住了台湾岛。而清廷为了消灭明郑,不惜与外夷联合。至少在大义方面,郑经是站得住脚的。

实际上,郑经对台湾的贡献,远不止这些。

四、郑经治台湾,永华兴文教

郑经既要靠武力对抗清廷和荷兰人,又要伺机反扑清朝,那必须得满足一个最基础的条件,那就是充足的后勤补给。可是,郑经初到台湾时,台湾还是一片“蛮荒”,当地不仅土地贫瘠,而且台湾同胞的生产力远不如闽浙一带。这么多将士要填饱肚子,其实是个难题。

这个时候,他身边大谋士陈永华则为他立下大功。在陈永华的建议下,郑经在台湾做了三件大事:

其一,开荒耕种、发展屯田。根据《台湾外记》记载,郑经下令“分配诸镇荒地,寓兵于农”,将士们不打仗的时候,纷纷被派往各地去开荒种地。而且,郑经还派陈永华通过“天地会”等渠道,从闽浙粤等地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了台湾当地居民的农耕生产力。这对于明郑接下来20年固守台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打通商贸,鼓励通商。郑经退守台湾后,康熙帝为了坚壁清野,困住郑氏,在沿海一带施行了严格的“沿海迁界”政策。台湾船只不能和清廷做生意,这让他们不能迅速获得粮食、布匹、铁器等商品。郑经和陈永华商量,决定打通海外商贸。要知道,郑家就是做海上生意起家的,他们迅速和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做起了贸易。这对发展当地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其三,大兴文教,施行科举。在明郑初期,台湾的原著居民以高山族为主,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书,对儒家文化更是毫无认知。郑经认为,若想长期在台湾立足,必须要兴文教。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年轻的人才,而当地百姓才能懂得忠孝仁义的道理。

其实,相比于前两点来说,第三点最难,影响也最深远。因为当地百姓对“受教育”这件事是抗拒的。即使郑经在台湾各地设立文庙和学堂,但老百姓还是不愿意送孩子去读书,因为一旦送孩子去学堂,就意味着家里失去一个劳动力。最后,郑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例如只要读书就可以免除一部分赋税和徭役,这才让台湾文教兴盛起来,儒家文化从此开始在台湾兴起。

《礼记·经解》中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博史君认为:郑经在台湾施行文教,对台湾融入中华文化意义重大。此举加大了两岸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同宗同源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可谓利在千秋!

毫无疑问,郑经治理台湾的成绩是值得认可的。史载:

交通接济、货物兴贩,促进台湾日盛。

五、壮志求复国,遇挫耽酒色

台湾毕竟偏居一隅,实力终究难以和清廷相抗,若想光复明朝,郑经只能等待时机。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举起反旗,随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纷纷响应,史称“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最高潮时,清廷已经失去半壁江山。

此时,靖南王耿精忠派人邀请郑经登岸,郑经认为时机成熟,他西渡福建,和曾经的仇人耿精忠联合攻打清军。《闽海纪要·甲寅》记载:

郑经蛰伏多年,这次为了“复国”,堪称精锐齐出。在郑经的攻击下,清军连连败北,泉州、漳州等地心系明朝之士纷纷前来投靠郑经。而后,郑经转战广东,占领了潮州、惠州全境。此时他已经拥有漳、泉、潮、惠四座重镇,实力庞大。

这是郑经复国的最高光时刻,也是他人生的巅峰。可是,这一时刻太过短暂。

郑经的势力坐大,这引起了耿精忠的嫉妒,毕竟,耿家才是福建的地头蛇。于是,郑、耿二人开始交恶。此时的郑经一味“复国”,并没有妥善处理和耿精忠的关系。接下来,耿精忠首鼠两端,他暗通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打算助清军攻打郑经,进而侵吞郑经的胜利果实。最终,清军在乌龙江击败郑经,郑经只得退回厦门,打算坚守。

在厦门期间,郑经一方面派刘国轩回台湾搬兵,另一方面积极派人到福建、广东、浙江沿岸的岛屿安抚军心。待刘国轩带领两万兵马归来,郑经再次反攻闽南。当时,清廷为了尽快平定三藩之乱,派人与郑经和谈。但郑经坚持不剃发、不登岸,康熙无法接受,所以谈判很快破裂。

接下来,耿精忠投降清朝,杰书和耿精忠联合攻打郑经。郑经在沿海一带坚持了近3年的时间,由于后勤薄弱,最终不敌清军。郑经的兵马和战舰损失大半,只得怏怏地返回台湾。

郑经这次反攻清廷,历时6年,他拼尽全力,可惜壮志未酬。而且,这6年的时间,他几乎掏空了台湾的家底。待郑经归来,其母董氏责怪郑经:

七府连败,二岛亦丧,皆由汝无权略果断……

按照董氏的意思,他们就应该在岛上过太平日子,谈什么“复国”。可是郑经身为明朝最后的势力,如果就这样蜗居台岛,他焉能甘心?

然而,不甘心又如何。这一年,陈永华看到郑经兵败而归,悲伤不已,不久病逝。此后,明郑内部再无人支持郑经“复国”。

郑经见“复国”无望,心情郁结,开始沉迷于酒色。第二年,郑经去世,年仅39岁。

郑经临终前,将延平王印玺交给他的长子郑克臧。但由于郑克臧是郑经和弟弟的乳母所生,冯锡范等人以郑克臧非郑氏血脉为由,杀郑克臧,扶持郑克臧的弟弟郑克塽为延平王。郑克塽年幼,冯锡范专权,台湾很快衰败。康熙二十二年,姚启圣、施琅二人合力攻台,郑克塽兵败投降,至此,盘踞台岛23年之久的明郑灭亡。

在笔者心目中,郑经是个复杂的人物。首先,他作为郑成功的嫡长子,他本是郑成功培养的继承人,可是,他不顾伦理私通弟弟的乳母。其次,为了稳固权力,他用血腥手段屠杀叔伯。最后,待到人生的最后,他因为受挫而一蹶不振。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郑经少年未戒色,壮年未戒弑杀,人生的最后又患得患失。孔子所谓的“三戒”,郑经一个都没有做到。

但是,在博史君心目中,郑经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小节上问题很大,但却一直坚守民族大义。他虽然抗拒清朝,但却一直在谋求“复国”。他虽然和外夷通商,但却坚持中华本心。郑经经营台湾20年,坚持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正义立场,反抗清朝的民族压迫和荷兰殖民者的侵略,这样的人,不能被后世一棍子打死。

历史是辩证的,当代读史人,当以郑经之失为戒,以郑经之大义为伍,爱我中华,护我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民族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本文为博史通今原创,参考资料:《清史稿·卷224》《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31》《台湾外记·卷11》《闽海纪要》《陈参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