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将成时炸毁 消逝中重生—— 滇缅铁路(完整版)|美丽云南第三季

在云南省临沧市爱华镇黑马塘村分水岭祥临二级公路边,有一座鲜为人知滇缅铁路遗址园,这里藏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缅铁路遗址——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境内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缅铁路遗址——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境内

屈辱中修筑

滇缅铁路的修筑背景饱含着被压迫的屈辱。1824年到1885年间,英国殖民者发动了三次侵缅战争,并妄图修建一条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的铁路,图谋控制西藏、四川,进而控制长江。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提出,由英国勘修滇缅铁路。鉴于中法滇越铁路丧失主权的教训,清与滇地士商极力阻止,多次交涉,至1904年,清与英国才形成“勘则各出各费,修则各修各境”的共识,至少保住了国门境内自己修筑滇缅铁路的主权。20世纪初,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描绘了滇缅铁路蓝图,希望通过发展交通,实业兴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的滇缅铁路遗址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的滇缅铁路遗址园

万难时兴建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沿海交通均已沦陷,云南成为大后方。当局决心启动滇缅铁路修筑工作,弥补滇缅公路运力不足的短板。但战乱、天灾,人力、财力不足的重重困难,让当时民贫力弱的云南难以负担。民族存亡之际,云南人民只有竭尽全力共赴国难,再难也要倾尽所有支持修路。1938年4月,滇缅铁路工程处调集了中国一流铁路专家,勘测计划滇缅铁路全线长880公里,东起中国昆明,西至中缅边界。工程分为东西两段,同年12月25日立即分段施工,工程处升为工程局,从昆明迁址禄丰,全线赶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缅铁路云南临沧耿马段遗址——大湾江隧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缅铁路遗址——云南省楚雄市禄丰段

将成时炸毁

开山凿洞,涉川架桥,几乎全赖人力,用简陋工具一厘一寸钻炮眼。险峻地势、恶劣气候、饥饿、疟疾与繁重劳动交织,工程紧张时,妇孺皆上,死伤无数。就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不到一年时间,全线工程完成了25%以上。

1941年滇缅铁路工程局升格为“交通部滇缅铁路督办公署”,修建提速。至1942年春,东线已从昆明铺轨到一平浪(今楚雄州禄丰市),西段临沧境内400多公里土石方工程也基本完成。不料国际局势突变,日军侵占缅甸后又攻陷了中国滇西腾冲。云南从抗战后方变成了抗日前线,为阻断日军,数万工程技术人员和30多万云南民工日夜赶工的铁路,被迫停工并部分炸毁。共计10万余名劳工血肉铸就的路基,抗战期间中国唯一一条正在修筑的线路最长、工程量最大最艰巨的铁路,就这样随着尘烟消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缅铁路遗址——云南昆明段碧鸡关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缅铁路遗址——云南昆明准轨与米轨十字交叉口

消逝中重生

80多年时光流转,滇缅铁路史是云南近现代史的缩影。19世纪末,在屈辱中被迫提出,20世纪初,孙中山寄以美好愿景。滇缅铁路的修筑因局势紧张导致的材料运输等问题而被迫中断。此后,滇缅铁路虽有断断续续地动工,但最终没有修筑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址路基复建“昆一线”米轨铁道,短暂投入使用;连接滇缅的大临铁路(大理—临沧)开通,成为云南打通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关键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境内的滇缅铁路忙蚌大桥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硝烟战火中消逝的铁路,终于涅槃重生,成为云南实现内联外通、兴边富民的便捷通道,在新的时代承载着新的使命,连通全国,接轨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