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

李玟因抑郁症去世。同是抑郁症患者,北大才女李雪琴的一则过往视频再被翻出,把北大送上风口浪尖。她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很爱这个学校。但是有一件事特别令她失望。

当年她得抑郁症,自杀倾向已经十分严重。她去求助学校心理中心的老师,并苦苦哀求她们不要告诉学院。她不想更多人知道,尤其是自己的妈妈。但最后,这个事情还是被很多人知道了。这对当时的李雪琴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个事情之所以被发酵,是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竟然有这么多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在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名校,也有如此多焦虑、抑郁的学生。这些孩子都是从小到大的优秀学生,高考战场上披荆斩棘杀出来的赢家啊。

据统计,在我国成年人群中,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徐凯文也曾做过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北大一年级的新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一、大学早已不是“象牙塔”,而是一块“磨刀石”

人们常常用“象牙塔”来描述大学校园。认为那里是充满理想主义,纯净而美好的地方。在这里求学的孩子们,一定是阳光、积极、快乐的。但事实上,不少媒体报道和科研数据都表明,大学时代是人生道路上一段不折不扣的高压年代。

说到高压年代,很多人觉得,再苦苦不过高考。考上大学了,应该说是解脱了才对。可面对当下高度竞争的社会压力,大学生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不得不面对4年以后的就业压力。他们不仅要拼学业成绩,还要拼各种证书,还有学校职务、社会实践……

但与此同时,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离开家。从呵护备至的家庭生活,转变到独立自主的集体生活,从两点一线时间被高度管控,转变到必须独自安排学习计划,这其中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复杂的人际关系,智能手机的诱惑,社交平台上的人设压力……每一项都极大地挑战孩子的价值观和自律能力。

如此大的挑战,孩子们做好准备了吗?并没有。

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人都处于一个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而且大脑的发育成熟要明显晚于身体的发育。

负责注意力、判断力、计划、情绪和推理等复杂智能的顶叶、颞叶、额叶这些高级大脑皮层区,大概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这就意味着,“三思而后行”在一二十岁的孩子这里并不好使,及时行乐、期待时奖励的想法占据着孩子的大脑。

所以,想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己管理好自己并不容易。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在大学渡过这些难关,帮助他们顺利成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高压年代:如何帮助孩子在大学渡过难关,顺利成人

推荐一本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给出指导建议的书《高压年代:如何帮助孩子在大学渡过难关,顺利成人》。

这本书2019年一在美国上市就产生热烈反响,很快就在亚马逊卖断货了。翻译成中文版本之后,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徐凯文也给予重磅推荐。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和即将步入大学的孩子以及父母读一读。

《高压年代:如何帮助孩子在大学渡过难关,顺利成人》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安东尼.罗斯坦,是美国顶级医学院精神医学和儿科学教授;另一位作者B.珍妮特.希布斯,是一位心理学博士,有着十几年的家庭咨询工作经验。

让这两位专家走到一起,共同推出这本专业书籍的纽带是希布斯的儿子詹森。詹森在上大学的第一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几经波折,希布斯找到罗斯坦博士,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康复,最终帮助儿子战胜了重度抑郁。身为心理学博士的母亲深感这些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方法,一定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孩子。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合作。

所以,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作者用很大一部分篇幅讲如何觉察孩子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孩子有焦虑和抑郁倾向的话,父母该如何处理。如果您身边有孩子已经出现此类情况,那么这本书绝对可以给到你非常详细的指导,避免在痛苦和迷茫的情绪中频繁试错。

当然,《高压年代:如何帮助孩子在大学渡过难关,顺利成人》不止讲的是如何处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还有很多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行为管理和心理健康管理的好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孩子在人际交往、自我接纳、风险管理、责任心等方面构建稳定的“情感脚手架”。

分享几点我的读书收获。

1、在放手与不放手之间,父母要把握好平衡

人说,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父母慢慢放手的过程。

在《高压年代:如何帮助孩子在大学渡过难关,顺利成人》这本书中,作者建议要在孩子上大学之前,有意识地减少生活事务上的包办。即便是学业压力很大,仍然要锻炼孩子管理日常琐事的能力。比如早上能自己定闹钟起床,自己整理学习资料和房间内务。一些随手就能做、重复单调的小事,正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好契机。

减少父母的迁就行为,才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父母的信任和鼓励。父母要学会给孩子的成长留空间,相信他有纠错的能力,会做出有利于自己决定的行为。当孩子有进步和改变的时候,我们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认可和鼓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手并不意味完全不管。很多父母认为,上大学已经离开家了,想管也管不了了。索性就不管了。但是作者希布斯用她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忽视孩子的一些成长预警信号。比如,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出现睡眠问题、情绪波动;疏离朋友家人;无法解释的身体问题如肚子疼、背疼、头疼、疲劳等等。

在书中,希布斯给出了一些建议,我觉得非常值得大学生父母借鉴。

(1)大学第一年,一切以平稳过渡,安全为先。如果孩子有心理疾病史,优先选择离家近的大学,或者住家走读。

(2)关心孩子的社交生活。

(3)和孩子聊聊学校的教学安排,侧面感受孩子是否有学业压力。

(4)关注学校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

(5)充分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在大学所在地给孩子多准备几位值得信任的求助对象。

父母需要理性地认识到,有时候我们会被主观愿望遮蔽,看不到潜在的问题和危机。比如说,我的孩子很优秀啊,考上了这么好的大学,怎么会有问题呢?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真正处于危机中的孩子是意识不到问题严重性的,也不大可能伸手向父母求救。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能够保有一颗觉察之心。

2、深度剖析拖延症成因,找到提高执行力的有效方式

《高压年代:如何帮助孩子在大学渡过难关,顺利成人》一书中提到,进入大学之前,家长和孩子需要准备的绝不只是学习和生活用品。有8种社会情绪是需要提前做准备的,这些才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这8种社会情绪包括:责任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控制、勇气、风险意识、自我接受和开放的心态。

受限于篇幅,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只分享父母关注程度比较高的“自我管理”该如何建设。在书中,作者也用专门的篇幅深度剖析了拖延症的成因,以及提高执行力的有效方法。

为什么会产生拖延症?离开父母后,孩子为什么常常出现自控力不足的情况?

这是由大脑的本能认知决定的。

人的大脑是天生有惰性的。当人们面对自己认为具有挑战或者引发焦虑的重要任务时,常常会对自己说,“还不到时候”。当做出这个推迟的决定时,人立刻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于是带来了一系列滚雪球般的放松行为:打游戏、追剧、刷视频、聊天……

为了逃避更难的任务,有一类人会选择找一些简单的、不太重要的事情来做。以此宽慰自己“好歹也是做了事情的”。作者在书中把这种情况称为“忙碌型拖延”。看起来很忙,实际上没什么作为。

还有一些人属于“前端完美主义者”。他们典型的表现是寻找情绪借口,“我得找到合适的状态才能开启任务,现在还不是时候”,“我必须把整件事情先弄明白才能动手”。

想解决以上这些执行力不足、拖延的问题,首先要能意识到,大脑很有可能在欺骗你。作者告诉我们,当你能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便会去寻找减轻压力的办法来提高执行力,而不是依赖逃避行为。头顶压力,容易畏手畏脚。放下压力,才可以轻装上阵。

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大脑本能所控制。

关于提高执行力,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方法。比如,

(1)父母帮助孩子设立自我检测机制。让孩子学会分析和研究自己的行为脚本,不断做出改进。做到这一点,父母需要注意的是,给孩子让出一定的行为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试错,甚至是挣扎。

(2)使用各种简短、明确的提醒和信号,来帮助自己保持行动。比如,白纸黑字地写下规则。设置闹钟提醒,白板上列清单等等。

(3)当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时,先整理情绪。深吸一口气,逐一检视此刻由压力带来的各种情绪。然后梳理行动计划。

关于做计划,作者提到了一个很好用的IIS实施意图策略。这个策略的核心是,针对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预先定位最有可能帮助任务开始或持续的关键点,预先思考如何处理干扰,并据此分解任务步骤。

借助一个小案例,感受下策略的魅力。比如,写一篇拖交的学期论文。大家都知道,一口气写完是几乎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完成任务呢?

(1)你只需要让自己做到“来到书桌前,坐下来,花几分钟阅读作业要求”这几项“体力劳动”。

(2)如果感觉尚好,可以进一步花10分钟来“为论文写几行字”。

(3)写完之后,如果你并不感觉到排斥的话,那么尝试再集中精力写10分钟。

(4)如果受到干扰,或者遇到瓶颈写不下去,那就调整方案,另外再找时间。

看起来这个方法很随性。但神奇的是,大多数人真的愿意坐到书桌前,认真读了论文要求,并花了10分钟写上一段的时候,便就此进入了写作状态。最后往往会取得好于预期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身边有孩子患焦虑症抑郁症,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专业指导书

北大毕业的中国教育界大咖俞敏洪曾说:我们的高考制度,到今天为止不管怎么变,最终都是一个分数决定能不能上北大清华。至于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心智上有没有毛病,完全不在考核的范围之内。所以越是名牌大学的学生,精神问题越多

前面提到,北大一年级新生有30.4%的学生厌学,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他们一直按照父母和老师的设想去成长。为了赢得外界的赞许,不断迎合别人的想法,却少有考虑过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内心空洞,找不到自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孩子,那么一定要推荐孩子和他的父母看看这本书。这本书问世的初衷,就是帮助孩子走出心理的困境,尤其是解决青春期孩子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问题。

如何发觉预警信号?是把孩子留在学校接受心理辅导,还是休学回家陪伴?如何缓解家庭中的情绪压力?如何在照顾患儿的同时,关心家中其他健康孩子的心理?如何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康复期如何在保护和放手之间做平衡?

这些都是孩子患焦虑症和抑郁症时,父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高压年代:如何帮助孩子在大学渡过难关,顺利成人》这本书都给出了详细解读。有需要的父母,不妨到书中仔细学习。

大学是一个人从孩子走向成人的过渡期。《高压年代:如何帮助孩子在大学渡过难关,顺利成人》这本书,让我明白孩子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就此放手不管了。相反,父母要陪伴孩子走过这段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以接纳的心态给到他们关心与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问题,甚至是危机。这样才能让孩子顺利从学生转变成社会人,真正让他们成熟、自立。

希望您也能从这本书中汲取育儿力量,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