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融合传播的成功案例,证明乡土文化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其具备过去长期被忽视的独特魅力,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宝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7月,“村BA”概念出现。作为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传统民节活动发展而来的赛事,“村BA”短时间内在网络火热出圈。2023年,“村BA”决赛的全网播放量更是突破10亿。在“村BA”报道中,贵州广播电视台步步谋划、层层助力,将内容生产和精准传播有机结合,与“村BA”相互成就,成为早期发现者、助力者、全程参与者、见证者、传播者。

不久前,“村BA”融合传播创新实践获评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在贵州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王先宁看来,贵州广电对“村BA”的关注绝不仅仅是报道本身,它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创的项目。接下来,贵州广电还将与台江县人民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大力培育乡村文化、体育休闲、赛事旅游,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同时共同加大对“村BA”IP的产业孵化力度,共同保护“村BA”IP产权,把“村BA”IP所产生的收益反哺到“村BA”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村BA”和贵州台彼此赋能、共同成长

《中国广播影视》:贵州台“村BA”融合传播创新实践获评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请您分享一下感受。

王先宁:一直以来,我们都相信“村BA”和贵州台之间不仅仅是报道关系,而是一种彼此赋能、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首先,“村BA”不断发酵的几个不同阶段,也是贵州台融合传播探索的几个阶段。其次,“村BA”这样全国甚至是全球性的热点事件,它的持续性曝光也赋能贵州台在全国的媒体影响力建设。

在技术和硬件上,从2022年7月“村BA”第一场现场直播,当时我们的栏目《百姓关注》派出一支十几个人的直播团队连续12小时不间断直播,现场网络不通、信号不稳,到后来我们与台江县共同搭建信号和电力系统,派出全台40多人的直播和内容生产团队。

在内容打造上,我们从开始的被动报道和记录,到主动策划和参与,我们跟“村BA”共同造星,打造出热点人物和话题,在里面挖掘出了持续引发关注的人物故事、场外故事。

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上,我们跟台江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孵化和打造“村BA”IP品牌,希望它能够在保持纯粹的基础上,为当地实现切实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贵州台与“村BA”之间是一对战友,一对识于微时的老朋友,“村BA”融合传播的过程也是我们互相成就和互相赋能的一段故事。

王先宁 贵州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中国广播影视》:能否分享一下“村BA”的缘起?

王先宁:贵州省有1000多个少数民族节日,被誉为“千节之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其丰富多样的苗族和侗族文化而闻名,被誉为“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同时还以丰富的节日和集会而被称为“百节之乡”,一年中有200多个节日集会。“村BA”是由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赛事。该村在吃新节举办篮球赛已有几十年的传统,比赛场地设在村口球场,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极具乡村气息的办赛风格,“体育运动+民族文化+地方美食”,使“村BA”成为全民的超级大联欢。

2022年7月20日,抖音用户“@行•摄[姚姚]”发出台盘村篮球赛短视频。7月21日,我台《百姓关注》首次在微博和抖音端发布“村BA”相关内容短视频,这是主流媒体较早对台盘村篮球赛的关注。7月23日,我台“动静贵州”微信视频号发出短视频《贵州村级篮球比赛场面堪比NBA“村BA”氛围感拉满》,这是“村BA”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新闻标题中。7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通过我台《百姓关注》微博号点赞贵州乡村篮球赛,引发媒体和网民高度关注,澎湃新闻、新浪网、抖音、知乎等众多平台均转发了该内容。

在随后的比赛中,我台紧抓热点,持续通过短视频、直播、微博等形式,挖掘贵州“村BA”亮点,制作发布了多个千万级流量的短视频,助力贵州“村BA”火爆网络。尤其是2022年8月11日,我台记者独家专访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全媒体播发报道《动静独家专访姚明:有机会非常希望去贵州“村BA”现场!》。这种“名人谈名事”的方式产生了裂变效应,让话题热度达到顶点,形成全国热搜,网络播放量超过15亿人次。至此,“村BA”传播热度达到顶点。

“七位一体”融合传播矩阵

《中国广播影视》:你们怎样想到要作这样一次创新实践?

王先宁: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在“村BA”报道中,我台将内容生产和精准传播有机结合,与“村BA”相互成就,成为早期发现者、助力者、全程参与者、见证者、传播者,科学运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讲好新时代的贵州故事。

2022年7月30日,《百姓关注》作为唯一拥有直播权限的新闻媒体,派出12人直播小组和8个后方编辑技术人员,对“村BA”半决赛和决赛进行了全程直播,通过精彩的现场解说和出镜记者的直播报道,以及当地融媒体中心的技术保障支持,生成直播信号向全网输出,联动全国50余家直播平台跟进直播。4天时间,央视、腾讯、澎湃、一点资讯在内的全国多家媒体都同步进行直播,全网观看量突破7亿人次。众多网友、“大V”将精彩进球、奖品亮点、民族风情进行二次创作后发布,仅在抖音平台就形成无数关于“村BA”的话题,在抖音热榜、同城榜“村BA”每天都榜上有名,形成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全民关注的热潮。不少网友表示,之所以加入这场狂欢,和“村BA”能产生共情,是因为“村BA”是最原生态的体育赛事,能在这里感受到最纯真的篮球氛围。

2023年,我们继续用力,“村BA”决赛全网播放量突破10亿,实现所有头部平台全网霸屏、所有主流媒体全面分发、所有话题榜单持续上榜的现象级传播。

《中国广播影视》:为了做好这个项目,您们在人财物方面作了哪些投入和部署?

王先宁:在“村BA”报道中,我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卫视中心、百姓关注等多个平台紧抓热点,派出骨干采编队伍,进驻台江县进行持续报道。“动静贵州”全媒体矩阵、“很贵州”全媒体矩阵、“Hi贵州”全媒体矩阵、“百姓关注”全媒体矩阵持续通过短视频、直播、微博微信、图文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挖掘贵州“村BA”亮点,保持“村BA”赛事不断线、热点不断线。

在“村BA”报道中,我台推动以移动端为重点的采编流程再造,将内容、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移动端倾斜,先网后台、先短后长、先快后深,融合传播已经常态化,绩效考核权重向移动端大幅度倾斜。

《中国广播影视》:在制定“村BA”融合传播项目的传播方案时,您们有哪些考量?其中要把握的关键是哪些?

王先宁:回顾“村BA”报道,我台主要在四个方面实施了助攻:第一时间小屏关注,系列短视频点燃网络;积极对接,争取央媒关注;推出现场直播,实时呈现“村BA”盛况;大咖互动,裂变传播,话题热度达到顶点。

回顾其中的关键点,我们总结出三点。

一是注重长短结合。在融合传播机制框架下,我台各传播主体各美其美、共同发力。短视频、赛事直播、连麦直播、SVG、H5、消息、专题、访谈、述评、国际传播……你能想到的产品形态在“村BA”融合传播中被“一网打尽”。同时,我台根据渠道的不同属性,定制产品精准投放,与平台充分沟通,做好爆点预测、话题设置等准备工作,大幅提升直播流量和关注度。

二是实时传播和延伸传播。我台拥有“村BA”赛事独家直播权,但从一开始就面向全网开放。在去年全网斩获超7亿观看量的基础上,今年总决赛期间,《百姓关注》又邀约全国近百家媒体在100多个账号上进行同步分发,形成了3天内全国都看“村BA”的热点聚合现象。同时,众多网友、“大V”将精彩进球、奖品亮点、民族风情进行分发,形成全国热搜。

三是扩面和广传。我台小大屏一体推进,积极对接央媒。自2022年7月底,全媒体新闻中心先后派出记者近百人次配合央媒进行现场采访,拍摄的素材超过100个小时。自8月2日起,在短短不到10天的时间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频率频道新闻栏目共播出30条次“村BA”报道,当年截至目前已超过60条次,覆盖《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1+1》《东方时空》《新闻纵横》等新闻栏目。

《中国广播影视》:在此过程中,你们是否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王先宁:热点报道中的议程设置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贵州“村BA”的火爆“出圈”,离不开本土媒体、中央级媒体的报道和关注,也离不开“自媒体”、新媒体的巨大传播力量。在贵州农村,有农民“新三变”的说法,即“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全民“自媒体”不断扩大赛事影响,广泛的传播带动了赛事的热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主流媒体的力量,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坚持开门办台,比如刚才说的,我台从一开始就面向全网开放“村BA”赛事独家直播权。为了使直播信号达到最优,我台派出4K高清转播车,借鉴CBA转播标准。而在抖音平台,还实现了VR技术加持,观众通过手机身临其境,单场揽获超千万观看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月19日和20日晚黄金时段,贵州卫视在国内首次对“村BA”进行电视高清直播,成为今年又一传播亮点。在通过大屏直播的同时,贵州卫视还携手多彩新媒,联合北京、四川、重庆、云南等22个省级IPTV设置首页推荐,同步联动全国13家主流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全网传播量突破8000万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狂欢”变成“常欢”

《中国广播影视》:“村BA”的“出圈”,对于宣传本土特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有着积极意义。您认为,未来将如何更好地发挥“村BA”的长尾效应?

王先宁:南开大学的石培华先生在相关文章中认为:贵州“村超”和“村BA”展示的是幸福中国、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模样,反映了世界多元文明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互相浸润、互相融合、交相辉映的魅力,生动诠释了恢复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更广阔空间。我国乡村振兴和乡村的中国式现代化,最迫切需要的是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使乡村成为理想生活之地,真正提升乡村百姓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创造力,让乡村百姓回得去、愿意回乡村,让城市居民向往乡村、奔向乡村,贵州“村超”和“村BA”无疑成为典型范例。

贵州“村超”和“村BA”,不仅对文旅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范例。去年以来,贵州“村BA”成为体验贵州民族文化风情的大舞台,侗族大歌、芦笙、民族舞蹈、摆王木鼓、少儿体操、“蹦苗迪”等民俗展演和加油助威活动,这些都成了人们提起“村BA”最先想到的画面。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可观收入。目前“村”系列已成为黔东南极具流量密码的品牌之一。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转瞬即逝。如何持续引流,造福当地村民,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如何将“狂欢”变成“常欢”,将“村BA”现象级传播持续下去?这的确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中国广播影视》:复盘“村BA”融合传播实践,您认为哪些方面最值得肯定,哪些方面还有优化空间?

王先宁:“村BA”的传播路径是典型的融合传播路径。作为省级媒体,找准自身定位,综合利用我们所掌握的传播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传播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村BA”在比赛期间能够霸网霸屏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我台携手全国媒体同行,构建多级话语体系。第一级为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权威央媒;第二级为全国近百家省、市主流媒体,通过每月都联动、每周都分发,构建影响力聚合机制;第三级为抖音、快手、微博、百度等头部新媒体平台,进行分众化内容供给,打造协同创新模式。

其次是超长直播,内容持续开放供给。这是为各大媒体做好基础服务保障工作,让媒体同行在“村BA”传播中更具主动性,让我们提供的内容更具二次创作可能性。在2023年3月的全国赛揭幕战中,我台借鉴CBA转播标准用于“村BA”转播中,设计“8讯道+无人机”的多形态和多维度机位设计,其中使用了全省唯一一台111倍率价值60多万的箱式长焦4K摄像机,让直播画面的细节展现更加充分。在音频系统方面,我台按照CBA转播标准架设拾音话筒,在球场共架设7支话筒,并在两侧篮筐上架设拾音话筒,通过专业视角全面呈现“村BA”精彩盛况。为了满足网络直播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我台架设评论席、单边采访等形式的视音频系统,搭建照明补光系统,充分满足节目制作各项需求。

融媒体时代,必须让贵州故事更具网感。在“村BA”融合传播的过程中,只有把故事讲得具有网感,才能勾起网友的兴趣。“村BA”不只是一场比赛,它更是一个又一个故事串接起的持续热度。我来分享一个《百姓关注》一名普通编辑挖掘的故事——“小撒瓜”。撒贝宁因为录制央视综艺节目来到“村BA”现场,当全网媒体都在关注的时候,我台从更温情的低视角展开这个故事,当然这个故事离不开本地媒体对“村BA”的了解和情怀。在7月15日比赛前夕,60多岁的台江县棉花村村民王大爷独自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到球场,随身携带的背包里装了两根自己种的黄瓜。遇到《百姓关注》记者采访他,老人高兴地说这是自己第一次“上电视”,说着便从包里摸出那两根黄瓜递给记者,给记者吃的时候还表达了他对主持人撒贝宁的喜欢。我们的记者通过多方联系,将黄瓜和老人朴实的话一起送到撒贝宁面前。在得知黄瓜的来历后,撒贝宁专程录制了感谢视频,记者回到球场找到王大爷,将这段视频播放给他看,同时将剩下的黄瓜分给很多现场观众。一个故事一波三折,收获的不只是流量,还有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的朴实、热忱的“村BA”。故事来自赛场之外,这就是“村BA”的魅力,你对它的关注绝不仅仅是比赛本身,而且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最后,敢于尝试,随时准备突破已有经验。马布里来到“村BA”赛场,这件事本身自带流量,但是除了篮球,我们必须让他和贵州结下更为深刻的缘分,他不仅仅是来看球打球,还带来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23号,我们策划发布马布里下飞机时用贵州话说“兄弟们,我来了”的短视频。在比赛现场,为了让马布里更加深入地融入当地传统运动中,我们策划了“马布里品尝当地美食折耳根”“马布里与小女孩篮球过招”等互动。在后期,我们将跟拍马布里的视频和专访制作了一条专题视频,该视频一经发出,就被马布里本人的朋友圈以及Instagram账号转发,通过名人效应将“村BA”传播到了海外,同时马布里Instagram上的留言都对该体育赛事进行了高度评价。而这些视频内容都来自于《百姓关注》两个新媒体小编的主动挖掘和对事件的推进,带着折耳根去见马布里就是她们的主意。

另一方面,我们也得客观看待自己的不足,比如说在海外传播上,点击量和传播量离我们的目标还有挺大差距,需要我们思考该怎样用国际语言讲好贵州故事。其次,在海外传播中,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的产品还没有能力生产,只能生产同质化内容的短视频。最后,与国外的媒体、网红达人联动较少,传播手段很单一。

加大对“村BA”IP的产业孵化力度

《中国广播影视》:“村BA”升级,“村超”启动,面对“村”系列IP进一步的外延和升级,您们作了哪些准备?接下来,“村”系列将有哪些发展?

王先宁:“村BA”融合传播的成功案例,证明乡土文化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其具备过去长期被忽视的独特魅力,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宝库。文化是底色,动静靠传播,人民是主角!我台在对本土特色文化的深耕中,发挥出了区域主流媒体的作用,初步总结探索出适合本土的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的传播规律,夯实了自身影响力,增强了用户黏性,成功助力中国故事的立体传播。

如何发挥媒体力量,助力“村BA”“村超”保持热度?目前,我台与贵州省台江县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成为“村BA”独家直播单位。接下来,我台还将与台江县人民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大力培育乡村文化、体育休闲、赛事旅游,推动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同时共同加大对“村BA”IP的产业孵化力度,共同保护“村BA”IP产权,把“村BA”IP所产生的收益反哺到“村BA”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广播影视》:回顾“村BA”项目以及贵台在融媒体传播上的其他实践,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同行?

王先宁:说到经验,其实“村BA”这件事发生在贵州,给了贵州台天然的报道优势,但是我们对“村BA”的关注绝不仅仅是报道本身,它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创的项目,而媒体只是其中一方。

我台和台江县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源于在项目发酵过程中,双方共同的理念和目标——我们做到了政媒共创,建立了一种宣传的新思路。我举一个例子,李旭涵是我台《百姓关注》栏目的一名普通出镜记者,在“村BA”报道中,我们和台江县委宣传部一起把她和一众贵州台的主持人、记者、编辑打造成为“村BA”上的网红达人,实现了彼此之间的流量互转。其实她的“出圈”就结合了媒体的敏锐嗅觉和台江县的果断决策。

在今年3月份的比赛中,《百姓关注》在赛前热身直播中发现一名出镜记者引发评论区大量讨论,突然网上出现了很多关于李旭涵的二创短视频。到晚间比赛直播时间段,直播导播马上抓住了这一点,在蹦苗迪环节临时叫她冲上赛场跟演员一起蹦迪,同时游走机位全程对她本人进行抓拍。一个蹦迪环节下来,众多评论区都在讨论《百姓关注》的“美女记者”。这一步是媒体在融合传播中的灵活和敏锐。发现李旭涵火了后,台江县果断决策,跟我台共同打造了一个打破传统的话题“冲进黔东南,活捉李旭涵”。为了让这个话题更为“出圈”,我们给李旭涵拍摄了大量预热短视频,更在后续比赛中加大了给李旭涵的表现机会,让她登台表演,给她和明星同台蹦迪,紧接着又建立了李旭涵的个人账号,给她接下来海口周杰伦演唱会探班行程以及咪咕体育赛事直播等。

举一反三,我台又派出一系列记者和主持人资源,最终产生了另一个全网话题——“《百姓关注》到底还有多少家底”。就这样,从一个小小的网友评论,到一个让“村BA”进一步爆火的话题,到一个网红达人的诞生,再到一系列流量的流转,我台和台江县共同完成了一场经典的融媒体传播案例。

《中国广播影视》:贵台近年来在媒体融合方面作了哪些关键部署?接下来的发力重点和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王先宁:当前,媒体融合已进入深水区。通过这些年探索实践,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上没有先例可循,只有结合实际、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走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之路,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据先机。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融合质变,努力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融合传播新格局。

一是在“广”字上做文章。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合作,拓展“新闻+”“广电+”“媒体+”,将宣传引导优势和为民造福理念植入主流媒体平台,努力将之打造成党委政府信赖、百姓群众喜爱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同时,用好省台优势,发挥带动效应,加快建设全省广电新媒体联盟。

二是在“深”字上下功夫。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传统媒体也要深入行业前沿、深入创新应用、深入市场竞争。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加快全面挺进主战场,努力学会在深海里游泳,创新推出更多传播正能量、兼具大流量的融媒体产品,为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在“合”字上求突破。贵州“村BA”“村超”等文旅IP出圈,主要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和各家兄弟媒体大力支持。全国广电是一家,我们将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进一步向各省广电同行学习取经,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探索,共同将全国广电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发展之路推向前进。

来源:《中国广播影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