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流动性强的、液态的、变革未竟的新闻业版图中,我们重新思考新闻从业者以把关和守门为核心的职业角色,其目的无意于否定新闻业过去的职业化历史,更重在建构未来的新闻业形态和重新夯实新闻业和公众之间的有机联系,可谓出发太久勿忘初心。正如俄国思想家赫尔岑所言:“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地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策展人”

智媒时代新闻职业角色的赋能

文|王斌

算法与平台并举的智媒时代,新闻还是 “新近发生的事实么”?新近发生的事实还需要特别被加工为 “新闻” 后才进行传播吗?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基于直播和移动定位的社交深度定制,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对数据的信息抓取、处理、分发能力,令“新近发生的事实”越来越回归到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本能接触与提取,而非职业化的新闻。新的职业新闻需要改变信息加工和新闻生产的机制和门槛。

策展(curation)被高频应用于艺术行业。所谓策展,指的是 “人们赋予任何搜集、组织而得到的事物‘定性判断’,从而增加这些事物的价值”。迄今,策展新闻没有统一的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布鲁斯和海菲尔德提出 “协作性策展新闻”(卞清,赵金昳,2015)这一概念。所谓的协作性策展新闻是指记者或博主等大范围的用户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言论发表和新闻链接转载等跨平台的参与。换句话说,策展并非原创性的生产,而是通过对现有资源的筛选、整合,实现 “资产增值”。媒介机构不再是新闻事件的唯一阐释主体,基于互联网社交平台,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经由公众的集体参与而被不断重塑,新闻生产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新闻职业社区的专业控制和社会大众的开放参与之间,形成了强大张力,组织化新闻生产正在变成协作性新闻 “策展”(陆晔,周睿鸣,2016)。

“策展”的重要前提是“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型媒体的出现降低了新闻生产的门槛,传统媒体或新闻网站也可以利用用户提供的内容 “为自身服务,降低采编成本”,然后加工制作出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新闻产品(苏宏元,舒培钰,2017)。对现实的再现,对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话语权的争夺,越发取决于能否发动一场日常生活的展览。这可以是一场数字策展、内容策展、知识策展、社会策展。策展已经被验证为完善于新闻之上的,更符合新传播环境的社会再现手段。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专门新闻从业者面临转型。传播权利正在向算法、平台和智媒转移。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沟通机制的新闻,对于具体新闻事件和社会话题的把握与跟进,仍旧具有高度的不可替代性。这是大包容大集成的平台所不具备的角色。

从现有新闻职业工作的挑战和智媒情境的趋势出发,“守门人”需要注入新的角色内容,新闻从业者需要在做好信息采集与核实的“把关”基础上,调适对智能环境下社会需求和技术变革的响应能力,适度进化为新闻“策展人”。“策展人”要求新闻从业者同时具有对用户的洞察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对新闻的敏锐直觉。在以上单一能力维度之上,身为“策展人”的新闻从业者需要同时具备这些单一能力,并进行 “collaboration”(合作)式地协同交叉使用,从而达到回归内容却又高于内容的层面。这其实是一种高于“删选”和“筛选”的新传播把关形式,即通过传播内容的策展,重新占据整合社会传播资源的能力。但 “策展人”的角色不同于传统“把关人”和“守门人”的地方在于,“策展”将新闻生产的传统常规流程拆分了,不再纠结于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区分,转而更关注于对流量的导引、对个人信息需求的洞察和对互联网闲置传播资源的激活。即以“(数据)导引+(算法)集成(平台)分发=新闻策展”代替“(人工)筛选+(渠道)分发+(新闻专业性)常规=新闻把关与守门”。这种职业角色的转型将使得新闻从业人员不再是单一的 “做新闻”的信息传播者,而兼具有新闻信息的意义阐释者、传播网络的搭建者、用户与内容产生关联的激活者等多重角色。

当然,这一角色转型并不完全是智媒时代的全新产物,事实上,新闻业发展演进的历程也是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寻找自身角色定位和平衡媒体与公众关系的过程,所谓以环境守望和客观平衡报道为核心的 “新闻专业主义”,不过是近代大众报业兴起后才建构起来的职业理念。当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时,新闻业服务公众的方式和机制需要与时俱进,这也必然牵动在具体的新闻运作背后所嵌入的新闻职业理念。新闻策展有其特定的适用语境,并非所有新闻媒体、所有新闻类型都会在这个维度上演化。但讨论此问题的要义在于:在一个流动性强的、液态的、变革未竟的新闻业版图中,我们重新思考新闻从业者以把关和守门为核心的职业角色,其目的无意于否定新闻业过去的职业化历史,更重在建构未来的新闻业形态和重新夯实新闻业和公众之间的有机联系,可谓出发太久勿忘初心。正如俄国思想家赫尔岑所言:“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地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本文摘自

王斌 著

2023年9月出版